两天的通用技术实训课程结束了,同学们都有什么样的收获呢?我们节选一二,来听听他们的感受吧!
高一(9)班 刘雲田
少年宫处处弥漫着艺术气息,简约的设计,不染纤尘的地板,映出光彩熠熠的我们稚气的脸。
莱布尼茨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人不可改换,也不可更换;或是好的换坏的,或是坏的换好的。不入课,怎知自我知识的匮乏。于此,我们便懂得通过努力一点点改变和提升自己。面对不同大家对建模的知识与理论,了解了整体构造与组成类别,从局部到整体,细到怎样挑选软件,大到框架构造,从门户到室内装潢,无不彰显艺术与技术的完美融合。我们不能瞬息将自己改造成别人,那么便动手体会吧。
工具的认识到老师的谆谆教诲与细语提醒,告诉我们该怎么做,就像在贴木条时,锻炼了耐心,那么一个屋子的建造,更考验团队能力。正所谓“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整个活动过程,让我们认识到团队的配合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出问题都是大事,分工必须要明确。面对不认识的合作者不能矫情,要果断、热情、待人有礼貌,不仅体现高一(9)班的风貌,更是体现三中学子的风采。对刚接触的建模这个概念,也曾有过关注和尝试,但终而弃之。今重新接触,竟有些兴奋,激起了我对这个曾经的相识的思考的热情,仍是记忆中熟悉的工具。这种活动及教学行为让学生接受,为解决问题提供了一种媒介般的工具,可以助力学生发展最终的3D素养。其次,建模让我们看到更多的不同,让学生从理解模型、建立模型到动手操作等,避免了传统教学的无趣和死板,而这种可以进入无意识和骨子里的模型,可以培养学生真正的素养,最终学到跳出模的东西,从而达到模而不模的去形境界。
这不仅是一个观察、思考、归类、抽象、总结的过程,也是一个信息捕捉、筛选、处理的过程,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促进知识的深化、发展和体悟,自主有效建构模型,也是一种实际理论的替代。
高一5班 王子旭
“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脑力与实践操作是相辅相成的,也是并存的,这对于塑造新时代全面发展的中学生,动手操作实践,势在必行,无论今天还是明天,都相当重要。
南宋的陆放翁(游)曾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今天,当我们暂时停缓繁重的学业,走进各个专业教室,实地动手操作起工业、艺术等专业技巧时,我们不禁会如此感叹:生活是如何地丰富,实践是如此地多彩!是的,对于专业技能的相关培训,不仅仅是对于我们课余生活的一种拓展与丰富,也是对于我们自身修养与素质的充实与提高。学电工、木工,我们感受到的是工业王国的奇妙与大国工匠的独有魅力;学篆刻、剪纸,我们体味到的,是悠悠中华上下五千年一脉相承的精神文化;学茶艺、插花,我们品悟到的,是用明亮的慧眼去搜寻生活的美好;学建筑、电影、网络、机器人,是以别样的眼光去探索、挖掘物质世界的光彩与奇妙,去闪烁智慧的光芒!
总之,我们能所体味到的,是数不胜数的。诗人何其芳先生曾说:“生活是如此地美好,里面藏着无穷的宝藏。”而实践更是我们探索这份厚礼的重要方式。
卡尔·马克思曾说:“实践出真知。”这次实践活动,可能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显得是那样地微不足道。但是,这恰恰是一个崭新的开始,因为,我们将真正地懂得什么是生活,什么是实践。如果说专业技能是打开理想之门的钥匙,那么实践便是通向成功彼岸的天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一系列未知的领域需要我们去“摸着石头过河”时,我们必须要“杀出一条血路。”所以我就必须需要实践,唯有实践,方能突破,唯有实践,方能始终。所以,技能与实践的培训,目的也是如此。“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也作一首七律,云:
留得浮生三日闲,
置笔实践悟新篇。
莫笑霸王不能文,
吾辈需顾前车鉴。
平心静念体艰辛,
操刀专致洒汗颜。
万年太久争朝夕,
誓将开辟崭新天!
高一12班 左星
第一次见到篆刻两字,便是浓浓的历史感扑面而来。篆刻,俗话说“七分篆,三分刻”,那么写篆书,自然便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项了。
课堂上,我们欣赏了许多篆刻作品,鲜红的朱砂,刻出篆书,再合适不过了。宋字太过飘逸,唐字太过丰满,汉隶则又太过凝重大气。惟独秦时的篆,似画似字,严肃而又不失灵气,刻在宣纸上,那一抹红仿佛是要活了一般。小篆正是有其独特之处,才从数千年前传至今日而不灭。我最喜欢的,是皇宋九叠篆,所谓九叠篆,以小篆为基础,笔画反复折叠,盘旋屈曲,九叠并不是只叠了九次,而是形容折叠笔画之多。“九”字,更有人民的美好希冀,代表着吉祥。其背后的故事,将军狄青,掷百枚铜钱子地,皆为正面,振奋军势,凯旋而归,视之,为无背钱。吸引我的,是它背后的文化、历史,是智慧与心血。
三分刻,也是不容忽视的,冲刀法和切刀法,朱文和白文,每一种技巧和方式,都会有不同的效果,甚至,从不同的刻法中,每一道痕迹的深浅,都能感受到刻者的心情和感悟。刻也是要下时间去练,非熟练者,无法把线刻直,无法让线条有行云流水之感。正如纪录片中所说,篆刻是一项枯燥的工作,非对其热爱之心者,是坚持不下来的。倘若真正融入其中,自会发现其中无穷乐趣。
在现在这个21世纪,很多人对篆刻都不感兴趣了,我们有打印机,我们可以机器刻字,何必手工呢?甚至,篆刻、印章的存在又有什么意义呢?机器固然精准,却只有冰冷死气,它只能横平竖直,再一个尖锐的直角。而手工,却可以刻出圆润,在刻的过程中调整,才有了生机。章,古代用作官印,或房契等私人用途。许多文人也喜欢刻章,盖在自己的书画上。要说起来,印章也是多余,又有什么实际用途,皇帝玉玺,只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放在普通人家里还嫌占地方呢!但这小小一块石头,记录了文字、书法又赋予文字流传的意义,雕刻使其成为艺术品,这是一个文化的传承,万万不可丢弃。它如房屋坚实的地基,如树身深扎的根须,任民族飘摇浮沉,它自风雨不动安如山。
篆刻,小小的一块石头,吸引了无数学士。他们懂得它的乐趣,它的文化,才有各种流派,才有了西泠印社。中华文化,又岂是那一点朱砂所能描清的,但又缺不了那一块石头。愿人们可以将文化传承,做文化的守藏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