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上午,纵使是淅淅沥沥的小雨和骤降的气温也没能挡住市三中教师和学生洋溢的热情与活力。数学、英语以及历史教研组的戴洪飞、荆琴芳和张坤玲三位老师同时进行了开学第一课的授课,学校邀请特聘教师工作室领衔人与三中全体教师一起参与听、评课活动,甚至是远道而来的德国明登市师生也全程参与此次活动。
分会场一:理科组




学校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与信息组全体教师齐聚绿厅,一起观摩了数学教研组戴洪飞老师开设的开学第一课,课题为《点到直线的距离》,为即将到来的新学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本次活动还邀请了学校特聘教师、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李金蛟老师全程参与。
戴老师从生活实际引入,通过寻求仓库与铁路之间的最短距离,引领学生回顾了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以及正弦定理,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并从具体数据出发,引导学生从三种不同的角度推导点到直线的距离,最后采用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从中选择了一种方法推导得到一般的距离公式并证明了其可行性。教学过程自然流畅,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戴老师细致耐心的教风非常适合三中学生。
教学结束后,教师发展处张志平主任提出了一节好课的四个标准:“度”——一节课的容量要把握好度;“魂”——教学中要渗透方法与思想;“用”——教学联系实际,学生学以致用;“情”——育人为本,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其次,张主任还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点出理科教学中几点常见的教学问题,如对学困生的关注力度不够、小组讨论形式化、预习不到位等,让在座的听课教师受益匪浅。
最后,李金蛟老师对本节课的设计进行了透彻的剖析,针对知识点教学的碎片化与系统化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并从课程意识、成长意识、选择意识及引导意识四个方面提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分会场二:文科组



除历史组全体老师外,语文、政治、地理、体育以及音美各组的老师一同前往录播教室倾听了张坤玲老师的《我思故我在》一课。张老师本堂课主要围绕“历史是什么”“学生对必修三的了解”以及“学法指导”三个问题,展开了“感受历史的魅力”“追寻历史的足迹”以及“汲取历史的智慧”三个部分知识的教学。她以电影《慰安妇》的经典片段导入新课,为所有师生走进历史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接着她抛出课堂的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历史?因为有了良好的氛围营造,学生们的情绪都被深深感染,纷纷举手表明自己的观点。接着,张老师向大家呈现了几条名人对“历史”内涵的解读,并请同学们讨论后阐述小组赞成的观点。同学们对此项讨论格外感兴趣,他们尤其赞成胡适先生“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一见解。他们有理有据的分析以及严密的思辨分析让所有老师都十分惊叹。随后,张老师由甲骨文、大篆中“史”字的写法入手,告诉大家,所谓“史”就是以手执中的意思,寓人手书写不偏不倚的事实,并佐以真实案例——波兰卡廷惨案一波三折的归因故事,表明真相从来不会缺席,并由此与同学们共勉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以及历史解释四个历史核心素养。最后,通过同学们小组展示的方式,张老师了解到大家对必修三一书的基本把握情况,提出学法建议,并向同学们推荐了课外阅读书目。最后以“对历史了解得越多,对未来越有准备”一语结束。
随后,在录播教室进行了评课活动,特聘教师、历史教研员黄天庆老师作了精彩的点评,他称这堂课上得好,针对性很强,既关注了学生的需要,又十分符合文科班的学情特点。另外他指出本堂课在师生互动、学生思辨思维的训练等方面做出了十分有益的尝试。随后,语文、政治、音美以及地理各组的老师纷纷发言,对本课作出中肯的评价。最后,黄老师为各组老师作了题为“探寻六度人文课堂”的讲座。
分会场叁:英语组


英语组荆琴芳老师在高二(5)班教室开设了一堂对于友谊的研讨课,全体英语组老师,甚至是远道而来的德国明登市教师Renate都进班听课。荆老师认为,任何教学,但凡是触及不到学生心灵的,都无法称得上是教书育人,不能算是素质教育,更无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围绕友谊这一主题,借助两封对于如何修复友谊的读者来信,荆老师带领同学们分析了两位求助者产生问题的原因,然后再让学生讨论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帮助他们。最后让学生的口头讨论落实到实处,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封写给读者的建议信。由于讨论主题贴近学生生活,荆老师的设计铺垫又十分到位,环环相扣,学生非常乐意参与课堂,与其他同伴、与老师进行智慧的碰撞,课堂气氛很是活跃,连一旁的德国友人都连连称赞。
在接下来的评课环节,特聘教师英语教研员宋德龙老师用他深厚的积淀给我们全体英语组老师提供了一顿精神大餐。他十分欣赏荆老师的设计思路,认为立意深远,十分具有创新性;能够将大家司空见惯的普通文章走出独树一帜的风格,是十分值得推崇与赞赏的。但正因为是创新的思路,所以在一些细节的把控上仍然需要进一步打磨。但是瑕不掩瑜,宋老师认为,这是一堂充满批判性思维的课!他表示,希望下次能有更多的机会来到三中,与我们三中英语老师切磋技艺,以促共同进步!
开学第一课这种形式是三中今年的新举措,这种形式既让学生更快地融入新学年的学习,又第一次打通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使学科教学的综合性更强,意义非凡。这样的开学第一课,老师们都很期待!(文:谈佳丽、陈丹、李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