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学与文言文教学之二
&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从舌音说起


5月23日下午,&濒诲辩耻辞;青年教师成长营&谤诲辩耻辞;再一次邀请到了语文组的姜老师,为青年语文教师开讲。姜老师延续了上一次&濒诲辩耻辞;文字学研究&谤诲辩耻辞;的主题,从更专业的音韵学角度切入,和青年教师谈语文教学中的文言文教学。虽说音韵学是中文系学生的必修课,但其艰难晦涩的知识实在让我们望而生畏,所以我们对之也是一知半解。而这一次,姜老师深入浅出、化复杂为简单,带领我们再一次跋涉进音韵学领域,我们也重新感受到了音韵学的奇妙有趣。
姜老师从音韵学中的&濒诲辩耻辞;舌音&谤诲辩耻辞;说起,基于钱大昕提出的&濒诲辩耻辞;古无舌上音&谤诲辩耻辞;(舌头音:端透定泥;舌上音:知澈澄娘)和章太炎提出的&濒诲辩耻辞;娘日二纽归泥&谤诲辩耻辞;这两个理论,结合中学经典的文言文,用大量的例子生动地解释了很多曾经难以解释的问题。比如&濒诲辩耻辞;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谤诲辩耻辞;的&濒诲辩耻辞;登&谤诲辩耻辞;属于舌头音,是&濒诲辩耻辞;升&谤诲辩耻辞;的意思;而&濒诲辩耻辞;升&谤诲辩耻辞;属于舌上音,根据钱大昕的理论,两者是可以通用的;同样,《木兰辞》中的&濒诲辩耻辞;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谤诲辩耻辞;一句,&濒诲辩耻辞;傍地&谤诲辩耻辞;若解释成&濒诲辩耻辞;贴着地面&谤诲辩耻辞;就很不能让人信服,但如果从&濒诲辩耻辞;古无舌上音&谤诲辩耻辞;的角度看,把&濒诲辩耻辞;地&谤诲辩耻辞;解释成&濒诲辩耻辞;着&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傍地&谤诲辩耻辞;解释成&濒诲辩耻辞;并着&谤诲辩耻辞;就很合理,因为两者兔子并着走,所以才无法辨别雌雄。
其次,上古音中是没有声母n和声母r的,它们在上古都归入泥母,由此就可以解释《逍遥游》中&濒诲辩耻辞;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谤诲辩耻辞;的&濒诲辩耻辞;而&谤诲辩耻辞;其实是&濒诲辩耻辞;能&谤诲辩耻辞;的意思,&濒诲辩耻辞;而&谤诲辩耻辞;从日母,&濒诲辩耻辞;能&谤诲辩耻辞;从泥母。还有我们常用的第二人称代词&濒诲辩耻辞;女、汝、而、若、尔、乃&谤诲辩耻辞;都是从泥母。除此之外,姜老师还举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丰富了我们的见识。
短短40分钟的论坛,姜老师再次以其渊博的学识让我们深深折服,让我们了解了文字学的奥妙,也让我们青年教师懂得了什么叫&濒诲辩耻辞;活到老,学到老&谤诲辩耻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