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读中学的时候,班上的同学喜欢在成绩上竞争,学校也在刻意制造这样的氛围。
那时班上有一个女生,被大家公认是班上学习最刻苦的人之一。每天早上总是最早到教室,努力地背单词;一到下午自习,就很勤奋地去找数学大牛解题。每天都按时交作业,从不偷工减料。但是,她的成绩却总是中等偏下。无论她怎么努力,就是实现不了突破。
和她差不多成绩的同学多少都被老师督促过,可对于她,没有任何一个老师忍心责备,毕竟她都那么努力了。
我们谁也不愿意把原因归结为&濒诲辩耻辞;不够聪明&谤诲辩耻辞;,毕竟这样太伤人了。但是,老师除了安慰和鼓励,也不知该怎么帮她。
平时她在班上总是眉头紧锁,满脸愁容,看得出被学习压得喘不过气。
这样看上去,这个世界真的挺不公平。凭什么有的人边玩边学能考年级前十,而她这么努力了却不能进步?
然而后来有一次,她有一道数学题不懂来问我,我问她说:&濒诲辩耻辞;你是哪个步骤有疑问?&谤诲辩耻辞;
“整道题都给我讲讲吧。”
我有点惊讶:&濒诲辩耻辞;第一步也不会吗?只需要列个傻瓜公式啊。&谤诲辩耻辞;
她听我说完,很快回到自己座位上列好了公式,问我:&濒诲辩耻辞;那第二问怎么做?&谤诲辩耻辞;
我干脆一次性把整道题给她讲完,然后她颇为满意的回去了。
于是我突然明白了她的问题:心懒。
一般同学问问题,都会明确的说,这道题的A部分我想不明白,我自己原本的想法是B,但是却在C那里遇到了阻碍,可我的解法为什么不对呢?为什么非要你这样解才能做出来?
可她,是只要一发现自己有做不出来的地方,就直接想听到最终的答案。而这样做的结果是,就算这次别人给她讲了,下次遇到同样的题,她还是不会做,因为她根本形成不了自己的思路。
直到很多年以后,回想起有次在教室里发生的那一幕,我才明白了她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状态。在家长会上她的妈妈恳求班主任一定要&濒诲辩耻辞;救救她&谤诲辩耻辞;,全家的希望就靠她了。
所以我猜她的内心深处藏着这样一个声音: &濒诲辩耻辞;别再给我压力了,你看我都这么努力了,学不好你也不能怪我啊&谤诲辩耻辞;。
她根本就不是真心喜欢学这些,她的努力只是做给所有人看的仪式感。
13年,我曾经带过两个学生(一对一),他们两个的情况差不多,高叁一轮快结束,成绩不理想,150分能答70多分,其实,这个成绩,大多数的老师不用看试卷就知道,基础不够!他们的知识点都没有,更何况是连成线甚至是成知识网络啊!
所以,我对他们两个的要求一致,总结知识网络,那因为内存不够,总结知识网络的话,以一人之力是达不到的,所以,我就给他们说了一个方法,那就是对照着一轮复习全书的目录,那非常细,自己根据这个目录做成思维导图的形式,如果有想不起来的知识点,那就找课本,找笔记,找一切你能利用的资源。
事情的结果是,两个同学都按时交了作业,但是他们的过程完全不一样,其中一个按照我的方法做的,另一个说,老师我自己实在想不起来,我就把一轮复习全书的知识框架抄了一遍,能说后面的这个同学不努力吗?真不能!但是能说用心吗?这里要打个折扣了!
第一个同学是自己做的,他能知道哪里会,哪里不会,不会的地方找课本,就能变不会为会;第二个同学,抄了一遍,会对每个知识点有印象,但是也仅仅是印象而已,一旦到了考察,这印象会更加模糊!所以,最终高考的结果,同学们能想象!
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努力的去做重复性的工作,而是用心的去找自己的薄弱点,然后再攻克它,这样才能有进步啊!
所以我很不喜欢一句最近很流行的话:&濒诲辩耻辞;你要十分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谤诲辩耻辞;
而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濒诲辩耻辞;你要十分用心,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谤诲辩耻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