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教学设计
钟雨辰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老王的“不幸”,感受老王善良的品质。
2.品味关键语句,分析作者“愧怍”的原因。
3.学习作者作为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自我反思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揣摩文章的细节,理解作者“愧怍”的情感
叁、教学过程
(一)理解老王的“不幸”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杨绛的作品《老王》。这是一篇写人散文。不同小说的虚构,散文中的人和事来源于真实的生活,表达的是作者的真情实感。通过预习,你觉得文章中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在哪里?
明确: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文中谁是不幸者?不幸在哪里
明确:老王。孤苦伶仃、身体残疾、住处破败、死后凄凉
虽然老王很不幸,但他的品质如何?
明确:善良、朴实。给“我”送冰、送钱先生去医院、给“我”送鸡蛋和香油。
那我对“老王”好吗?“我”为老王做了哪些事?
明确:坐老王的车,照顾他的生意、女儿给她送鱼肝油、送冰不要老王减半车费、送鸡蛋和送香油都给老王钱
老王很善良,对“我”很好,“我”也很善良,对老王也很好,那“我”为什么还要感到愧怍呢?
(二)探讨“愧怍”的缘由
善于思考的同学会发现,老王对“我”的“好”和“我”对老王的“好”是有区别的,如果能找到这种区别,就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要“愧怍”。结合文章中的细节,谈谈认识。
明确:“我”在老王心中是亲人般的存在,而老王于“我”只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我”只是同情、怜悯老王,“我”给予老王的只有物质上的帮助,没有精神的抚慰,且始终与老王保持着距离,对老王有隔膜。
文中细节:
(1)“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当然”流露出作者不想占老王便宜的心理,体现一种物质上的优越感、精神上的优越感。
(2)“闲聊、闲话”体现出作者与老王交流的随意,没有照顾到老王的心理感受,心中有隔、有距离,才会“闲聊、闲话”。
(3)“我一定要给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悄悄”体现老王顾及到“我”的自尊。
(4)老王给“我”送鸡蛋和香油,是老王在大限将至之时把最贵重的东西给了“我”,把“我”当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而“我”却没有理解老王的用意,仍然要给他钱。
(5)“站着等我”,作者坚持取钱的行为让老王明白了自己在杨绛心中的地位,收下钱是为了让作者安心。
(叁)学习作者的“自我反思”精神
正是情感付出的不对等,让作者产生了“愧怍”之感,这种愧怍是当时产生的吗?作者在当时是不是一个真正“幸运的人”?
引入背景:文革伊始,杨绛的专职是扫女厕,钱钟书被剃成“阴阳头”,女婿自杀,夫妻下放,杨绛身体上和精神上都承受着极大的痛苦。
但多年之后,作者却把自己称为一个“幸运的人”,为什么?
明确:相对老王这样的底层人而言,杨绛是幸运的,可以说这种幸运在一定程度是是老王给予作者的。(当别人疏离作者一家人的时候把作者当亲人一样对待)
这是作者当时没有意识到的,是后来“渐渐明白”的,而“渐渐明白”的过程就是一个反思的过程,在反思中,她关注到了比她更不幸的人,从而检讨自身的不足。所以我们说,杨绛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她身上具有一个知识分子自我反省的精神和对自我的一种完美追求。
最后,我想用杨绛先生《走到人生边上》这本书里的一段话作结:“每个人如果回顾自己一生的经历,会看到某事错了,某事是不该的。但当时或是出于私心,或是出于无知,或虚荣,或骄矜等等,于是做了不该做的事,或该做的没做,犯了种种错误。而事情已成过去。灵性良心事后负疚抱愧,已追悔莫及。当时却是不由自主。”
希望同学们也能时时反思自己,做一个不断追求更好的人。
教学反思:《老王》是必修叁专题第二板块里的内容,第二板块的主题叫做“底层的光芒”。对高一的学生来说,老王身上的光芒很容易被发现,容易忽视的是作者身上的光芒。我认为,只有挖掘出作者身上的闪光点,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这篇作品的价值。
因此,我在设计这篇作品的教学时,把文章最后一句话“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作为切入口,这既是作者对老王的情感态度,也是作者创作此文的缘由。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细节处,如“闲聊”、“闲话”、“悄悄问我”、“站着等我”等词语或句子,让学生仔细揣摩人物的心理,继之发现“我”对老王的“好”和老王对“我”的“好”之间的区别,从而理解作者为何“愧怍”。更进一步的是,这种“愧怍”的情感,为什么在当时没有产生,而是要多年之后才“渐渐明白”,这就自然而然引进了文革的环境,作者的处境。最后,我指出,杨绛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她是一个善于反思的知识分子,她能通过反思从心底真正关注到比她更不幸人,她得身上有一种自我解剖和自我反省得精神,这是一种对自我完美追求的精神,是杨绛最难能可贵之处,也是她身上的光芒。
这节课,整个教学流程还比较流畅,但对内容的挖掘还可以再深入。如果把“愧怍”只停留在杨绛对老王情感的付出比不上老王对杨绛的付出,把杨绛的伟大归结于其善于反思、追求完美上,这还过于肤浅。钱钟书曾经在《干校六记:小引》中写过这样一段话:
杨绛写完《干校六记》,把稿子给我看了一遍。我觉得她漏写了一篇,篇名不妨暂定为“运动记愧”……有一种人,他们明知道这是一团乱蓬蓬的葛藤帐,但依然充当旗手、鼓手、打手,去大判“葫芦案”。按道理说,这类人最应当“记愧”。不过,他们很可能既不记忆在心,也无愧作于心。他们的忘记也许正由于他们感到惭愧,也许更由于他们不觉惭愧。惭愧常使人健忘,亏心和丢脸的事总是不愿记起的事,因此也很容易在记忆的筛眼里走漏得一干二净。
杨绛之所以写《老王》,我想,如果联系当时背景的话,与钱钟书的这段话也有一定的关系。那么,愧怍的矛头也自然应该指向“旗手、鼓手、打手”们。但杨绛却没有这样说,她只忏悔自己。以自我忏悔的方式,提醒文革中的忏悔健忘者。
如果从这样一个角度去探讨文章的主题,杨绛又显得更加伟大了。当然,《老王》作为一篇经典的作品,常读常新,每读一遍都会获得新的感悟,期待下一节课的新尝试。
【评课】
张元丽:情景化阅读是新课标关注的要点。这篇文本教师强调杨绛作为知识分子的一种反思,其实这里还可以深入关注知识分子的一种情怀。
蒋霞:有很多问题值得探究:为何闲聊,老李这个人物如何理解。教师的语言表达还要更精炼,要让学生主动说。
顾岚岚:钟老师对背景材料的引入恰到好处。在学生理解有障碍时,相机引入背景,非常好地解决了学生理解中出现的困难。其次钟老师的教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