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4-11
点击:
来源:网络
录入者:张元丽
参加常州市高叁语文第二次研讨会体会
张元丽
本次高叁研讨会在溧阳光华中学召开,会议内容包括1.课堂教学观摩及评议;分别听了溧阳光华中学邹健老师的一节作文课和张贝贝老师的实用类文本阅读指导课2.四市“一模”考试情况分析;主要请二中、溧阳中学、一中共叁位老师谈了一模考试备考情况和迎接二模的准备工作3.高考语文备考专题研讨,主要由周於结合自己在省里开会的情况,对2014年高考语文命题及备考的看法。一天的时间,共听了两堂课和叁个主题发言,还有教研员周於老师的评课。两堂课听后有如下思考和启发:
教师不能没有个性,教师应该保持真性情。一名好教师首先是课堂上面对学生时能够性情率真、个性鲜明、情感饱满的教师,这样的教师会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纯粹和课堂的美好。
好的课堂表达应该清清爽爽、惜字如金。无一字无来由,无一字无启发。“洗课”首先要洗的是教学语言。
好的课堂应该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邹健老师的课就是这样的课,他让同学们心动了:高叁的作文通过“修改”还能提高,通过框架的合理架构来提高,他们的“作文修改”意识一定会增强!知识和方法固然重要,但课堂若能给学生以观念影响、价值引领、文化濡染,善莫大焉!如何让学生心动,邹健老师给我的启示是,讲述内容关照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境创设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
好的课堂应该把握关键,关键处一着棋活,则妙手回春,满盘皆赢。这里的关键不仅指对知识关键点的把握和突出,更指对思维关键点的捕捉和引导。张贝贝老师的课把握了人物传记阅读的关键——思路梳理,却在讲述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现场生成的思维问题这一关键:学生的思维欠缺在于不揣摩语段之间和语句之间的联系。这一关键没注意到,学生自不会有新提高。所以,任何充分的备课都不能控制课堂的演进,教师高度的“在现场”意识和积极的“对话”精神将有助于“课堂思维关键点(或叫盲点、困惑点)的捕捉。
最后,我们的日常教学生活必须体现研究性。研究让我们的教学更具价值,更有魅力,也更充满快乐。我们不一定要有(甚至完全可以没有)研究课题,但我们一定要有研究问题。因为我们在研究一个个小问题,我们就会作出一系列的新尝试,因为我们作出一系列新尝试,所以我们就会有一些新收获(也可能是新困惑)。日子不再单调,未来充满可能,研究基于寻常实践,普通而实在。
参加常州市高叁语文第二次研讨会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