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列传 教案
房 韵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分析管仲的为人、为政。
3.探讨司马迁为管仲作传的原因,了解司马迁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分析管仲的为人、为政。
教学难点:
探讨司马迁为管仲作传的原因,了解司马迁的人格魅力。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叁国演义》中蜀国名相诸葛亮家喻户晓,他躬耕南阳时,曾自比管仲、乐毅,管仲到底有何才能,能成为诸葛亮的偶像?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管仲列传》
二、齐读全文,然后对于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字词和句子,进行疏通。
叁、研读文本:
1、思考为什么管仲能够成为诸葛亮的偶像?
【学生答案预设一】
段一“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师明确:这句话写出了在管仲的谋划下,帮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奠定了齐国的绝对霸主地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匡天下”这是每一个文人士大夫梦寐以求的最高业绩啊,作为“春秋第一相”的管仲难怪让叁国名相诸葛亮敬佩不已啊。
对联(上):相桓公、霸春秋,一匡天下名千古
【学生答案预设二】
若学生答出段叁段四的内容,亦可稍加引导。这是管仲才能的具体体现。
若学生没有答到,师可提示学生,管仲才能具体体现在那几段?
2、追问:管仲取得从政的极大成功,原因有哪些?
管仲作为“春秋第一相”,可见其为政能力。他的为政能力具体体现在那几段?
【明确】叁、四段
让学生齐读三四段,并思考。同样写为政,叁、四段各有什么侧重点?
【明确】段叁侧重内政,段四侧重外政。
.理解段叁
(1)段叁中写管仲任政相齐,他的突出政绩是什么?
【明确】“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对联(下):富民众、强家国,九合诸侯顺八方
(2)管仲能顺利实现富国强兵的施政目标,有没有什么秘诀?
【明确】与俗同好恶。令顺民心。即他的执政理念是民本思想,以民为本这是极其可贵的也是超越时代的执政理念。只有“令顺民心”,才能“下令如流水之原”。
上服度——以法治国
四维张——以德治国
理解段四
(1)段四重点写了叁件大事。
(2)这叁件事,管仲叁次纠正了齐桓公的事失误,使坏事变成好事,从而帮助齐国一步步取得政治行的主动,管仲这种因势利导的施政才能,段四是用那句话来概括的?
【明确】“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因势利导
3、管仲不管在内政还是外交上,都游刃有余,无往不利,太史公对此也有评价。
【明确】借孔子言己意,似贬实褒,突出其贤。
4、从段叁和段四来看,管仲不管在内政还是外交上,都游刃有余,驾轻就熟,无往不利。让我们不仅好奇这样一个走在星光大道上聚拢无数光辉的男子早年生活是不是也是如此星光熠熠?
【明确】不是。
那他早期是怎样的一个人?请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
(1)“管仲贫困,常欺鲍叔”、
“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
爱占小便宜,没有义气 无义
(2)“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谋事不成,让好友陷入困境
(3)“尝叁事叁见逐于君” 不肖(没有才能)
(4)“吾尝叁战叁走” 作战逃跑,胆怯无能
无能
(5)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6)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
不愿为主公赴死 无德
从同学们回答的这些来看,管仲早期与后来相比差距也太大了吧!做合伙人,爱占便宜,无义;做臣子,不为主公死节,为无德,做事情,谋事不成、出仕被逐,作战逃跑,为无能,典型的叁无产物。让我们很难接受!
对于做人做到如此失败的、被众人唾弃的管仲,鲍叔是怎样的一个态度?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明确】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鲍叔这样对待他,我感到很难理解,你们能理解吗?原文中有没有告诉我们原因?(用原文中一句话概括)
【明确】少时尝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
因此在鲍叔牙的眼里,前面所讲的管仲的问题都是有原因的。
贪财——家贫
谋事不成——时运不利
做官被逐——不遇时机
作战逃跑——家有老母
不死节——耻功名不显
就像鲁迅先生所说的:人生得一知己足以,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如果说管仲是有绝世才能的千里马,那么鲍叔就是知其贤的伯乐。管仲的成功离不开鲍叔的相知。所以,管仲在名扬天下后又是如何评价好友鲍叔的?
【明确】“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
【对联】(从管仲角度)相桓公一匡天下 交叔牙万古高风
(从管鲍角度)交友交心人生难得一知己
让金让相天下至纯二楷模
四、问题探究:本文是为管仲列传,司马迁为什么用那么多的笔墨提及鲍叔?
【明确】
(1)衬托管仲的贤能
(2)歌颂人生知己、相知相悉的友情。
(3)暗含自己渴望知音、怀才不遇
管仲“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司马迁“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管仲与司马迁都有所守,有所择,都被时人看轻,都以自身成就雪洗耻辱】
【延伸拓展】
陈子龙:“管晏功能甚伟,而太史公载其一二轶事,大要在于结交推贤,意有所寄耳。”&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 所寄为何?
“太史遭刑,不能自赎,交游莫救,故作此传,寄意独深,使当时有知管仲之鲍子知之,或可劝君解免。多鲍叔之知人,情见乎辞矣。故落笔时,有不胜望古遥集之悲,反复抑扬,又有笔欲住而意不住之妙。”
——清 李晚芳 《读史管见》
【小结】
这篇课文,让我们了解到管仲的绝世才能,更仍我们懂得了友谊的可贵。鲍叔牙知贤、荐贤、让贤的美德更让我们敬仰。
作业
本文处于《史记》第四专题“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史记》的理想人格”请同学们课后复习本文并查找相关资料,以“管仲之我见”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补充资料】
管仲:
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经济学家。
管仲辅佐齐桓公励志改革、富国强兵、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丰功伟业和他的民为邦本、礼法并用、通商惠贾、开放务实的深邃思想,赢得了是人的讴歌和后人的礼赞。
“中国之最大的思想家”,“学术思想界一巨子” ——梁启超
【桓公伐蔡】
蔡女为桓公妻,桓公与之乘舟,夫人荡舟,桓公大惧,禁之不止,怒而出之。乃且复召之,因复更嫁之。桓公大怒,将伐蔡。仲父谏曰:“夫以寝席之戏,不足以伐人之国,功业不可冀也,请无以此为稽也。”桓公不听。仲父曰:“必不得已,楚之菁茅不贡于天子叁年矣,君不如举兵为天子伐楚。楚服,因还袭蔡,曰:'余为天子伐楚,而蔡不以兵听从。遂灭之。’此义于名而利于实,故必有为天子诛之名,而有报仇之实”
【译文】蔡侯的女儿是齐桓公的夫人。桓公和夫人一起坐船,夫人摇晃小船,桓公非常害怕,制止她但她也停不下来,桓公忿怒地离弃了她。后来桓公想再召回她,蔡国却进而把她改嫁了。桓公非常气愤,准备讨伐蔡国。管仲劝谏说:“为了夫妻之间的一个玩笑,不值得讨伐人家的国家,既然不能指望因此建立什么功业,就请不要计较这件事了。”桓公不听劝谏。管仲说:“必不得已的话,楚国不向周王朝进贡菁茅已有叁年了,您不如起兵替天子讨伐楚国。楚国降服了,随后回兵袭击蔡国,就说‘我替天子讨伐楚国,而你们却不率领军队听命助攻。于是就灭掉你。’这样在名义上是正义的,在实际上是有利的,所以一定会有替天子讨伐的名义,同时有报仇的实效。”
【北征山戎】
齐桓公23年,山戎伐燕,燕告急于齐,桓公因伐山戎,至孤竹而还,燕庄公送桓公入于齐境。桓公问管仲:“诸侯相送能否出境?”管仲回答“非天子不出境。”于是齐桓公割燕君所至之地,以与燕君。并让燕君重修召公之政,纳贡于周。以“尊王攘夷”的口号来号令诸侯,达到齐为霸主的目的。
【于柯之会】四句
齐桓公5年,伐鲁,鲁将曹沫叁战叁败,鲁庄公请献遂邑求和,桓公于鲁会柯而盟,将盟,曹沫以匕首劫持桓公于坛上,威胁桓公归还鲁国被侵占的土地,桓公被迫答应。后来想反悔,不给鲁国土地并想杀了曹沫。这时,管仲劝桓公不要图一时小快而弃信于诸侯,于是尽“与曹沫叁败所亡地于鲁”。“诸侯闻之,皆信齐而欲附焉。”
教学反思:
1、 正确处理文和言两者之间的关系,在课堂上我花了15分钟时间来解答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字词和句子,将更多的时间投放在文意理解上,挖掘文章内涵,就时间比例而言,我觉得是恰当的。当然,这个对学生的预习要求是比较高的,只有课前认真利用书下注解和工具书,积极主动疏通字词句,才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解决大量的文言基础知识,形成一个流畅而高效的课堂。
2、 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主体的独特体验,充分利用他们的不同感悟,并能将其有效地转化为教学资源,促进主体形成多角度解读。这节课中,学生充分调动了自己的经验与文本交流,生生互动,师生对话。只有思维的碰撞,才可能催生学生新的智慧。今后,我将更加大胆地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要说、敢说、善说,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上有收获。学生有所得,是我们教师最大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