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冻制作厂911制片厂麻花

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果冻制作厂911制片厂麻花>>语文>>教学科研>>文章内容
专业尊严感---语文教师的无可替代性在何处
发布时间:2013-09-15   点击:   来源:网络   录入者:gulanlan

专业尊严感---语文教师的无可替代性在何处

顾岚岚

源起:

甲:某某,今天上午准备出去参加活动……

乙:我上午还有两节语文课了。

甲:语文课不上有什么关系,不影响他们……

乙:。。。。。。

   这样的尴尬已经不是一次了,常听人说有不少学生尤其是艺术班的学生两个月不上语文课,回来考试会比在这里一直学语文的学生考得好。很多人因此得出了结论:语文课上与不上没有太大区别。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每次听到这样的议论心里的苦涩无法言说,可现实中学生对语文的漠视又让我无法争辩。每个星期7-8节语文课,任劳任怨地进行讲授,可是一个学期下来甚至到高考,学生的语文学习依旧起色不大,学生没有太多的兴趣来学语文。

培训第二天,上海师大的郑桂华教授的讲座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在静静地聆听中我在反思自己的语文教学,逐渐发现有太多的原因出在自己身上,而不是学生们。

一、学习和活动不是一回事

   新课改让我们的语文课出现了很多活动,这些活动美其名曰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节课活动不断非常热闹。可当这节课结束了,我们的学生究竟学到了什么,学生主体是不是有发展,我们常常不得而知。“虚假的繁荣,过多的胡闹”这是四川省教研员的一句话可谓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语文课堂活动的效果。

以《短歌行》、《哦,香雪》为例,两个教学片段分别呈现出:一问一答和学生对一个问题回答地非常多、杂。课堂反馈的实际事实是:教师(学生)无认同;教师无归纳、无板书;学生无笔记。这样的行为称为活动,而不是学习。这样的课堂教学是低效甚至说是无效的,机械地界定“学生主体地位”,过分追求活动形式的丰富和独特。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的教学中,我还乐此不疲。现在回想这些都是不懂真正教学而犯下的错误。

郑教授告诉我们: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主要是考虑学生主体性要有发展。

学习是个体在特别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能力或倾向上的比较持久的变化及其过程。

二、生活中的学习和课程中的学习不是一回事

教学中我会遇到这样的尴尬,我精心设计的问题到学生那里成了无所谓的问题,甚至他们有些人会认为这样的问题没有必要讨论或者没什么意思。学生认为自己已经看明白内容了,没什么好听的了。

很多时候问题就出在教师自己身上,我们的语文教学没有让那个学生找到有意义学习的感觉,没让学生感受到环环相扣的学习过程。他们只感觉就是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之间并没有太多的联系。因此语文教师的专业尊严感就会在此时消失殆尽,我们迫切要找回属于我们自己的尊严。所以教学活动的设计就必须吻合一定的规律。

叁、教学过程中设计活动要合乎学的逻辑

加涅说:教学是经过设计的,外在于学习者的一套支持内部学习过程的事件。

以《故都的秋》为例:

础、 导入:检查预习,学生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叠、 研读课本:

b1:本文传达出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把握阅读文章的整体感觉)

b2:这种感觉从何而来?(紧扣文本明晰整体感受)

颁、 延伸(小组讨论):为什么《故都的秋》传递出是这样一种清冷的感受,而同样写北平,同样对北平怀有真挚而深沉的爱的老舍,却写出完全不同的另一种温情。

顿、知人论世(读作品——读作家)

只有郁达夫才能写出《故都的秋》

贰、 拓展:文章冷清的基调是如何传递出来的? 例如:虚词的运用

我可以清楚看到这样的设计活动是合乎学的逻辑的。郑教授告诉我们需要注意四个方面:

1、  学习活动之间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学习活动与学习目标之间有内在的逻辑关系。

2、  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宜的教学活动。活动时间只是教学活动中的“形”,教学活动的“神”,应是看是否主动的思考、积极地参与、自由地表达,是否有利于主体意识的养成。

3、  在对话中生成教学内容

4、  教学活动板块要少,各板块的功能要清晰。文本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是一节课教学活动设计必须考虑的问题。

 

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的不可或缺性是显而易见的,高效的教学来自语文教师的作为,一定要把学生主体发展作为核心,用心去思考如何展开教学,如何设计活动。或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到学生的真正认可,才能找回语文专业的尊严,才能让更多人意识到语文课堂语文教师是不可替代的。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