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自以为是的“已知者”成为未知者
——语文教师的无可替代性
顾岚岚
语文学界的泰斗孙绍振教授说:自然科学或者外语教师的权威建立在使学生从不懂到懂,从未知到已知。而语文教师,却没有这样的便宜。他们面对的不是惶惑的未知者,而是自以为是的“已知者”。如果不能从其已知中揭示未知,指出他们感觉和理解上的盲点,将已知转化为未知,然后雄辩地揭示深刻的奥秘,让他们恍然大悟,就可能辜负了教师这个光荣称号。
学科的独特性要求在教学中必须体现语文教师的专业性。其他学科的人不太可能随便评价语文课,因为语文学科的专业知识是具有科学性的。上海师范大学的李海林教授以诗歌教学为例给我们讲授了如何进行诗歌教学内容的设计。
文本里有什么?文本可以用来做什么?学生需要学什么?学生实际上能学到什么?一连串问题的提出让我觉得无从回答。在实际教学中我并没有对这些问题做过认真的思考,更谈不上去实践。李教授接着就提出了文学的四要素:
A、世界:文学作品中写到的对象
B、作者:文学作品的生产者
C、文本:文学作品的成品(客观性)
D、读者:文学作品的消费者(接受者)
这样的四要素对于我们这些接受过中文专业训练的语文教师来说并不陌生,可是当提及这四者关系时,我们就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了。他给出了明确的关系:不是世界有什么,作者就写什么;文学是创造的不是反映的。不是作者想写什么,就写成了什么;形象大于思想。不是文本中有什么,读者就看到了什么: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李教授给出了下面的一张表格,分别举了四种文体的作品给我们进行了详细地阐述。
自述体
| 旁述体
| 韵体
| 代言体
|
A文本说了什么 (对文本所写到的东西的体验和认识)?
| A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主题、情节、人物) (对故事的体验和认识)?
| A 意象 节奏 | A何人在何种情况下说了什么(做了什么) (对戏剧语言、戏剧动作的体验和认识)?
|
B作者为什么要向他人说自己的这些事(对作者自述行为的体验和认识) !
| B谁在讲故事,他与故事里的人和事是何种关系 (对故事的叙述的体验与认识)!
| B情感的起伏与走向 (情感的强度变化与发展线索)
| B说给谁听、做给谁看 (对这些话、这些动作在剧场中的效果的体验和认识-剧场意识)!
|
紧接着李教授给出了两个文学作品的教学概念:定篇和例文。定篇:传承文学经典-“教经典”,“对话”:“阅读经典,本质上就是和思想与语言大师进行精神的对话”。 “用文学的方式把握世界”。例文:培养阅读能力-“教知识”,“凭借”:“教材无非是一些例子”。“教材的性质等于样品”。“教是为了不教”。众多的教学案例让我们清晰地意识到诗歌教学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需要进行定向、定位、定点、定型,从文本出发转向教学,教必须转为学生的学,在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从预设转向生成。多张图标让我们感受到诗歌教学亟需要知识更新,诗歌教学有特定的教学路线,过去的教学套路与诗歌的本性和诗歌阅读的真实状况有一定的距离! 诗歌是艺术,但诗歌教学首先是一门科学,用诗歌的艺术特质来辩护诗歌教学内容的随意和混乱,是错误的!
语文教学是有套路的,是有门槛的,是需要语文教师随时随地接纳新知识,反思原有的教学模式的。让学生们在语文课上发现精彩,感受到语文课无法预约的精彩才是语文教师真正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