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组 |
英语 |
开课主题 |
Developing an ad campaign | ||
研究主题 |
译林牛津英语教材中Project的任务型教学设计 | ||||
开课教师 |
李郁 |
开课班级 |
高一(12) | ||
开课时间 |
2017.5.4 周四 第六课 |
开课地点 |
录播教室 | ||
课前与研究主题有关的理论学习记载 |
牛津英语教材中的Project板块突出体现了现代英语教学从对语言的关注转向对人的关注的这一变革性的突破。在这一板块的学习中,学生需要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来完成他们对于某一话题的任务,并掌握这一话题的相关知识;而教师需要做的是调动学生对任务的兴趣、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给学生以适当的帮助并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效果进行评价等。但在日常教学中,不少教师和学生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的指导,不能真正实现Project这一板块的教学目标。 (一)纽南(Nunan)与交际课堂的任务设计模式 1989年,纽南提出了交际课堂的任务设计模式。在他看来,分析交际任务的模式,应该包括:目标、输入、活动、教师角色、学习者角色和情境。所谓任务的目标指的是每项学习任务的意图。目标有交际类(communicative)、社会文化类(social一cultural)、学会如何学习类(learning一how一to一learn)和语言文化意识类(language and cultural awareness)。任务的输入是提供启动任务的资料。实践上,交际任务的输入来源很广,可以是信件、报纸摘要、图画故事、购物单等。任务要求学习者根据输入进行实际交流。 因此,课堂活动应尽可能贴近或反映“真实世界”。角色指的是使学习者与教师在完成任务中要扮演的角色以及他们之间的社交和人际关系。情景是任务所要求的课堂设计,课堂设计必须符合真实的情景。 (二)威莉斯(Willis)与任务型学习模式的建构 威莉斯在《任务型学习模式》一书中提出任务型学习的叁个阶段:前任务、任务环和语言聚焦。在前任务阶段,教师导入话题和下达任务指令,学习者参与一些活动。任务环阶段涉及到任务(学生执行任务)、计划(学生准备向全班报告任务完成情况以及结论)、报告(学生完成任务情况)。在语言聚焦阶段,学生通过书面或口头文本进行语言分析。这一阶段所要关注的是产生任务环的具体语言特征,练习语言难点。该模式的优点是语言被用于真实交际所产生的真实意义。 威莉斯认为: 在任务型语言教学活动中,学生注意力集中在语言所表达的意义上,努力用自己所掌握的语言结构和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交换信息。任务型学习的目的是要整合学习者听、说、读、写的全部技能,从流利性向准确性加流利性过渡。任务的选择范围(阅读文本、听力文本、问题解决、角色扮演、问卷等)更富有弹性,更能激发学生参与任务的动机。 | ||||
课后评价活动记载 |
| ||||
课后与研究主题有关的教学反思 |
这次的上课内容是Project部分的广告活动策划。虽然要在40分钟内解决两篇文章,但其实两篇内容都很简单。由于准备了任务型阅读的学案,其实这就是两篇文章的内容提纲,所以就认为学生在梳理文本的过程中不会出现问题。然而,事实情况上,在任务型阅读的引导下,学生确实能够找到答案所在,但是他们未必真正理解文章在讲什么内容。也正因为他们只是表面上完成了我布置的任务,实则不理解课文,所以在后面的输出环节:让他们自己来策划一场抗抑郁的广告活动时, 尤其当涉及到宣传的内容和方式时,他们完全想不到任何有价值的内容,只能够照搬照抄从文章中摘下来的例句。 那么为什么在最后环节无法输出呢?一是没真正理解,二是我老师的脚手架铺垫的还不够充分。比如说,既然我已经在学案上列出了抗抑郁的方法,那就可以带着学生一起来读读看看,或者干脆直接挑选最核心最关键的句子印给学生,而不是长篇大论,全让学生在短短20分钟内自己消化。再比如,宣传方法,虽然在处理文本时已经提及,但是还不够具体。应该再具体一点举实例;也可以把一些普遍的做法印制在学案上。而且在这堂课中反映出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平时全英语教学的机会太少了,学生的反映明显有所迟钝。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好好思考如何既兼顾教学进度又能够在学生可接受的范围内让他们尽可能多的接触英文。 | ||||
教学案例:上课一周后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