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可视化在试卷讲评中的运用
汪洁
通过对书本《思维可视化》的学习及研究,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从事教育工作这么多年,一直满腔热情、埋头苦干,自己的教学为什么这么疲惫?是否过于满堂灌?是否有过多的机械性的重复练习?是否过于急功近利?是否缺乏科学性?是否缺乏深度?于是,在每天的教学备课中,我开始研究,如何让自己和学生们运用 “思维导图” 进行思考,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写作能力,让英语教学变成可视化,可以看得见,可以触摸得到……以下是我开学到现在对思维图示、思维导图的一些理解和总结:
一.使用思维导图的意义:
1. 思维导图让学习看得见
2. 思维导图能训练思维能力
3. 思维导图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力
思维能力包括叁个方面: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创造能力。而这叁种能力都需要大脑不断进行思维的聚合与发散。使用思维导图能指引、激发、组织学生思考。让学生习惯站在系统的高度把握知识,养成联想思维的习惯和寻求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习惯,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
二.专家提出:思维可视化(Thinking visualization)是指远用一系列图示技术把本来不可视的思维(思考方法和思考路径)呈现出来。而书本对于可视化的概述一共分为叁大篇章,分别是八大思维图示、思维导图、概念图。思维图示Thinking map它们分别是:Circle Map 圆圈图,Tree Map 树状图, Bubble Map 气泡图, Double Bubble Map 双重气泡图, Flow Map 流程图, Multi-flow Map 多重流程图, Brace Map 括号图, Bridge Map 桥型图
1、气泡图Double Bubble Map
气泡图Thinking map里面最有意思的一种。首先,它有一个中心主题;然后用线段发散出很多气泡,每个气泡是一个创意,都和中心点有关联。如C篇的文章结构和responsibility与freedom的关系。
用气泡图这一思维导图呈现思维过程,其优势在于可以让学生不断地发散思维,因为学生们希望可以增加更多的泡泡,但同时,这又能提醒学生的思维不要瞎跑,因为你想的东西是需要跟中心点有关联的。生活中,可以随时尝试用这种方式,跟学生进行探讨,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2、 流程图(Flowmap)
表示事情发展顺序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流程图(Flow map)来呈现对事物发展顺序的思考。比如下面这张图:这是一个对于厄尔尼诺对人们产生影响的流程图-----
该图其中包括了厄尔尼诺的含义,影响,原因和措施。画流程图的过程可以引导学生把整个过程考虑得很清楚。
在日常工作中,我也开始习惯用思维导图来整理自己的思路,让事情变得更简单、更清晰、更有条理。这是我这半学期通过《思维可视化》这本书的学习及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的一些体验心得,期待在下半学期我在教学思维可视化方面有更多的收获。
思维导图的运用可以将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为鲜艳的图画,且图画之间都有所联系并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是一种视觉化的再现。而将生动活泼的思维导图与单调乏味的英语单词想结合,定能在教学中碰撞出奇妙的火花。
通过思维导图,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总结,形成层次化的知识网络。当需要提取这一知识时,学生就会先回忆起它所在的知识网络,进而可以从知识网络中提取所需知识及其相关联的语言知识。通过思维导图可以进行对整个单元的回顾与总结,一方面以图画的形式来表达信息,其本身就是一种信息转换方式,可以大大加深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加工深度,进而会大大增加学生将其纳入长期记忆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画图过程中形成清晰的思维链条,有利于信息的提取。
以上是对于思维可视化在试卷讲评运用中的一些心得和体会,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在使用导图时更加得心应手,发现更多的导图方式,提高教学的效率和学生学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