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冻制作厂911制片厂麻花

栏目列表
利用课本语篇阅读学习词汇的探究
发布时间:2016-06-14   点击:   来源:网络转载   录入者:未知

利用课本语篇阅读学习词汇的探究

果冻制作厂911制片厂麻花    石蕴玉         213000

摘要:词汇是英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在高中学生英语学习中困难因素之一。本研究基于语境理论,通过教学实验、调查和访谈,验证了利用课文语篇的阅读学习词汇比常规的词汇学习方法更加有效,更加受学生的认可。

关键词:词汇    语境理论     课本语篇

 

1. 引言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2003)中语言知识八级目标中对词汇要求的表述:&濒诲辩耻辞;(1运用词汇理解和表达不同的功能、意图和态度等;(2)运用词汇描述比较复杂的事物、行为和特征,说明概念等;学会使用3300个单词和400—5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谤诲辩耻辞;从近几年的高考来看,阅读量大造成对词汇的要求很高。任何人在阅读过程中都会遇到生词,影响到阅读理解的速度和正确率,这已经是学生在考试中最头疼的问题了。

现在,我省使用的《牛津高中英语》(模块1&尘诲补蝉丑;模块11)中,每个单元的生词量均比较多,其中高一年级上学期使用的模块1每个单元的生词约60个,模块2每单元的生词约为70个。但因该教材中词汇的复现率较低,许多教师选择在每个单元教学活动之初,先把本单元的生词全部教完,就词汇教词汇。这种方法使教师在词汇教学过程中 &濒诲辩耻辞;搬字典&谤诲辩耻辞;,满堂灌,学生忙着记录,课堂沉闷,课后学生要花大量时间背诵记忆词汇表以应付教师的检测,效率不高,导致学生觉得在英语学习中词汇是耗时最多但却是最难掌握的。那么如何改变这种孤立地教词汇的状况呢?笔者作出尝试,采用实验、访谈和调查的方式,利用课本中的语篇这一现成的语境,采用一定的学习策略,考察学生在阅读中学习词汇的效果。

2. 理论基础

词汇是英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濒诲辩耻辞;如果说结构是语言的骨骼,词汇就是最重要的器官和血肉。(Harmer1991)&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没有语法,表达甚微,没有词汇,表达为零。(Wilkins1972)&谤诲辩耻辞;

       &濒诲辩耻辞;语境&谤诲辩耻辞;对于词汇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濒诲辩耻辞;语境&谤诲辩耻辞;(context)的本意是上下文,是由波兰的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于1923年在《意义的意义情景》一书中提出来的。Leech 1983)认为:语境是&濒诲辩耻辞;说者和听者共有的,对话语的解释有影响的背景知识&谤诲辩耻辞;。陈望道(1979)提出了 &濒诲辩耻辞;六何说&谤诲辩耻辞;, 即&濒诲辩耻辞;何人、何地、何时、何事、何故、何如&谤诲辩耻辞;(转引自王瑞乐,2011)。胡壮麟(1994)在《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中认为语境是:(1)语言语境或称上下文(linguistic context, co-text);(2)情景话语(situational context)和文化语境(cultural context)。王建平综合语境的各种定义,说,&濒诲辩耻辞;语境就是交际过程中语言表达者表达某种特定意义时所依赖的各种表现为言辞的上下文或不表现为言辞的主客观环境因素。(王建平,1989)&谤诲辩耻辞;由此可见,语言总是在交际过程中使用的。词汇也不是孤立存在的,也是在语境中表达意义的。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1975)在《中国人学英语》一书中指出:&濒诲辩耻辞;有在一定的语境中,词汇才富有生命力,才容易记忆并正确使用。&谤诲辩耻辞;

       本文就是基于语境理论,探究利用课本中的语篇指导学生学习词汇,这是将课本中语篇当成最直接能用的语境材料,使学生在语境中习得词汇。

3. 实验

3.1 实验目的

       基于语境理论,结合研究对象在本阶段的学习特点,目的是为了验证利用课本中的语篇作为语境来学习词汇的效果是否比传统地词汇教学的效果更显着。

3.2 实验对象

       本次研究,笔者选取高一年级两个平行班作为研究对象。两个班级都为48人,年龄16-17岁,之前都接受了7年的英语学习(小学叁年级至初中叁年级),英语水平处于中等水平。其中高一(3)班作为实验班,高一(4)班作为控制班。

       本次研究中,两个班级都将严格按照《英语课程标准》和本市统一的教学进度进行教学。所不同的是,从《牛津高中英语》第一模块第二单元开始,实验班将采用适当的策略在课本语篇中学习本单元词汇,在学生不复习的情况下,第二天就这些词汇进行相应的测试;控制班将按照传统做法,在教授新单元中某板块前,按照单词表的顺序把该单元中该板块所有的新单词教授一遍,包括相应的补充和拓展,大约需耗时2课时,然后隔日在学生不复习的情况下进行测试。

       课本中的语篇材料主要指的是每一单元的readingproject部分,以及其他板块的语篇。实验的数据主要来源于每单元reading部分的词汇学习。

3.3 实验过程

       为了确保实验的科学性和实验数据的准确性,本次实验从20139月开始,至201411月结束,共涉及高一英语教学中的4个单元,其中包括1次前测和3次后测,测试数据由spss19.0进行统计和分析。

3.3.1 前测

       为了保证先期选取的两个平行班级可以分别作实验班和控制班,在20139月新学期开学初,两个班级均以传统的词汇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即在教授新单元前,将本单元的reading部分的单词全部教完,共22个生词。其中部分词汇属于重点词汇,如experience, earn, respect, devote等,这些词汇需要拓展用法。老师按照单词表的顺序,领读,分析,拓展,举例、翻译等。在教师教授的同时,学生不停地记录,几乎没有主动思维的过程,而是被动地接受。如:

inform vt

inform sb. of sth.            通知某人某事

                 inform sb. that

                   be well informed about sth.  对某事消息灵通    

            be informed of                         听说; 接到...的通知

            keep ... informed                    随时向...报告情况

n  Please inform us of any changes of address.

n  I have been informed that the couple will marry next year.

n  Keep me informed of any developments.

n  I was informed of his decision.

n  The general manager is well informed about the situation of the economic.

 

 

 

 

 

 

 

 

 

 


       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笔者承诺学生测试结果不作为平时成绩的依据,要求学生不要复习,在第二天接受对于这些词汇的测试。试题共20题,按照常州市期末统考的形式,在句子中填写单词,10题为根据首字母填单词,10题为根据所给中文填写单词。每个测试的句子都保证了句子中语境的完整性,保证只能填写一个昨天学习过的单词,但不保证每个单词只出现一次。试题完成后,由教师统一阅卷,给出分数,进行比较,得出前测的结果。

3.3.2 利用课文篇章学习词汇的过程。

3.3.2.1 准备工作

       首先,因为要学习利用上下文来猜测某些单词的意思,所以要求学生不要事先预习词汇表,不要事先预习reading部分的篇章。

       其次,对学生利用篇章进行词义猜测的技巧和方法进行了简单的培训。如:利用同义词猜测;利用对比关系猜测;利用转折、因果关系等猜测;利用定义、举例猜测词义;利用文章的前后关系、结构猜测;利用简单的构词法猜测等。

       最后,在阅读篇章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学生通过无法得知其意义的词,或者是影响学生理解篇章意义的关键词汇(这类词汇极少)。因此,教师要事先准备好类似语境,以便在课堂上对该类词汇进行解释。另外,对于一些需要适当拓展的词汇或者熟词新义、一词多义,教师也是事先要准备好相应的语境,然后由学生理解其在上下文中的意义。

3.3.2.2 学习过程(以模块一第叁单元reading为例)

       reading是以叁篇短小的e-mail组成,各篇e-mail互有联系,讲述了一个减肥和健康的话题。根据生词表,共有生词24个。

       首先,要求学生迅速浏览这篇阅读,把生词在篇章中标注出来。学生会很容易找到生词,如slimenergeticrecoverashamed等单词表上生词。但是,也有大部分学生标注出gym,改词不是单词表上的生词。本次阅读,几乎没有学生标注到work out(锻炼)和work(起效)这两个词。这两个词是熟词新义,在首次阅读过程中,被学生忽略了。

       其次,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这篇reading,运用已经学习过的词义猜测策略根据上下文猜测这些生词的意思,并要求注明根据。把一些无法理解的词标注出来。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和合作,解决那些理解有困难的词汇。此时,教师在教室内巡视,给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至此,学生基本可以猜测出生词的意义。如energetic。上下文是&濒诲辩耻辞;I’ve lost 7 kilos in the last two months. However, sometimes I don’t feel so energetic.&谤诲辩耻辞;。根据上一句话已经减肥7公斤和信号词&濒诲辩耻辞;however&谤诲辩耻辞;,可以判断出下句写的是觉得身体不是很好,在根据energy这个词,就可以判断出energetic的意思是&濒诲辩耻辞;精力充沛的&谤诲辩耻辞;。此外,像&濒诲辩耻辞;gym&谤诲辩耻辞;这类不在生词表上的生词也暴露出来,也能在小组合作中得到解决。

       再次,教师针对一些需要拓展的词汇进行适当拓展。如ashamedshamefulshame。课文中&濒诲辩耻辞;I’m trying to lose weight because I am so ashamed of my body.&谤诲辩耻辞;。创设语境运用这叁个词。&濒诲辩耻辞;&尘诲补蝉丑;I made a mistake in the exam and I failed. I feel ashamed. It is a shame! But don’t be ashamed of that. Everyone will make mistakes. It is a shameful conduct.&谤诲辩耻辞;在一个语境中,运用这叁个词,既做到适当的拓展,也有助于学生记忆和运用词汇。当然,对词汇的适当拓展还可以运用句式变换的手段,用不同的词汇搭配或同根词不同的词性表达同一意思来达到理解词汇的目的。

     与此同时,教师通过提问提醒全体学生关注熟词新义和一词多义。如该篇章中的&濒诲辩耻辞;work out&谤诲辩耻辞;和&濒诲辩耻辞;work&谤诲辩耻辞;。当老师提问后,学生能很快反应出这两个词的意思。教师适时对这两个词做一小结,用不同的句子表达出在不同语境中这两个词的不同意思。

       最后,让学生对照单词表,核对自己通过篇章学习的词汇意义是否准确。在辅以适当的课堂练习,如把课文改编成新的语篇,要求学生填入新学习的生词,既是对词汇的巩固,也是对语境的再次理解。

3.3.2.3 后测

       在词汇学习后的第二天,与前测一样,不要求学生复习,直接进行测试。后测采用和前测一样的形式,共20小题,在句子中填写单词,10题为根据首字母填单词,10题为根据所给中文填写单词。每个测试的句子都保证了句子中语境的完整性,保证只能填写一个昨天学习过的单词,但不保证每个单词只出现一次。试题完成后,由教师统一阅卷,给出分数,进行比较,得出结果。

       为了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后测一共进行3次。即模块一第二单元reading,模块一第叁单元reading和模块二第一单元reading后都进行了测试。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1 前测结果与分析

       在教模块一第一单元reading前,两个班级都采用了常规的词汇教学。经过第二天的测试,运用spss19.0将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的数据如表1

1

班级

平均值

标准差

方差方程的 Levene 检验

均值方程的 t 检验

F

Sig

t

Sig.(双侧)

实验班

6.64

2.20

0.047

0.829

-0.415

0.679

控制班

6.83

2.22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在总分20分的情况下,或许是刚刚进入高中,对教师和教材都不是很熟悉,造成实验班和控制班得分都比较低,但是实验班的均分比控制班还低一些。而经过t检验,t=-0.415p=0.679 >0.05,属于无显着差别的范围,说明经过常规的词汇教学,实验班学生和控制班学生在词汇学习的效果上并无显着差异。同时说明选取这两个班级做实验班和控制班是合理的。

3.4.2 后测结果与分析

       从模块一第二单元开始,实验班采用在篇章中学习词汇的方式,而控制班继续采用常规的教学方式。在接下来的叁个单元reading部分的词汇教学后,在学生不复习的条件下,第二天进行后测,得出数据。然后用spss19.0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数据分别如表2,表3 和表4所示。

2

班级

平均值

标准差

方差方程的 Levene 检验

均值方程的 t 检验

F

Sig

t

Sig.(双侧)

实验班

8.95

2.58

0.028

0.867

1.112

0.269

控制班

8.37

2.56

从表2中可以看出,在总分20分的情况下,两个班级的均分都不高,但是与前测想比,实验班的均分比控制班高了一些。而经过t检验,t=1.112p=0.269>0.05,属于无显着差别的范围,说明经过一次在篇章中学习词汇的实验后,实验班学生和控制班学生在词汇学习的效果上并无显着差异。但是,与前测相比,实验班还是有一定进步的。

3

班级

平均值

标准差

方差方程的 Levene 检验

均值方程的 t 检验

F

Sig

t

Sig.(双侧)

实验班

10.35

2.39

0.123

0.726

2.944

0.004

控制班

8.90

2.46

从表3中可以看出,实验班的均分比控制班高了1.45分。而经过t检验,t=2.944p=0.004<0.05,属于显着差别的范围。说明经过一段时间在篇章中学习词汇的实验后,实验班学生和控制班学生在词汇学习的效果上出现了显着差异。同时说明实验班的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4

班级

平均值

标准差

方差方程的 Levene 检验

均值方程的 t 检验

F

Sig

t

Sig.(双侧)

实验班

11.54

2.97

0.893

0.347

3.29

0.001

控制班

9.64

2.66

从表4中可以看出,实验班的均分比控制班高了1.9分。而经过t检验,t=3.29p=0.001<0.05,属于显着差别的范围。说明经过一段时间在篇章中学习词汇的实验后,实验班学生和控制班学生在词汇学习的效果上出现了显着差异。

经过表1至表4的比较,说明实验班在词汇学习方面的效果逐渐明显的表现出来。从落后于控制班到超越控制班,并使词汇学习的效果显着高于控制班,并呈现优势扩大化的趋势,说明了利用课本中篇章学生词汇比常规的词汇教学有效。

4. 调查与访谈

4.1 调查

调查主要是针对实验班的学生而展开的,主要调查学生对两种不同的词汇教学方式的态度。全班共48人,有35位同学认为在篇章中学习词汇是更加有效的,占72.9%8位同学认为两种方式效果差别不大,占16.7%;还有5位同学认为传统式词汇教学方式效果更好,占10.4%。显然,在篇章中学习词汇的方式得到了大部分同学的赞同。

4.2 访谈

       访谈主要是访谈实验班的部分学生。访谈的主要问题是:你认为在篇章中学习词汇的效果更好,主要体现在哪里?

       学生甲:&濒诲辩耻辞;这样学习生词,课堂不枯燥,很有意思。记住了课文内容,也就记住了生词,还能知道生词是在什么情况下用的。&谤诲辩耻辞;

       学生乙:&濒诲辩耻辞;这样教生词,连生词带课文一起学了,单词记得很清楚。觉得自己一直在找出词的意思,而不是记笔记。&谤诲辩耻辞;

       学生丙:&濒诲辩耻辞;在课文中通过上下文猜出单词的意思,很有成就感。但是笔记少了,有点不踏实。&谤诲辩耻辞;

       学生丁:&濒诲辩耻辞;不需要预习课文了!在不知不觉中就把课文学习了,附带把单词也学习了,赶紧很轻松。&谤诲辩耻辞;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经过实验、调查和对部分学生的访谈,利用课本中的语篇进行词汇学习的方式比传统的词汇教学方式要更加有效,更加受学生的欢迎。

5.2 讨论

       首先,从语境理论的角度看,课本中的语篇就是语境的充分体现。利用课本中的语篇进行词汇的学习,是对课本中语篇的充分利用,使词汇来源于语境,又能在语境中得到充分运用。同时有效避免了把词汇和课文割裂开进行单独教学。

       其次,从教材编写的角度看,课本的选材是以话题功能为线索的。每个单元都对应一个话题。在该话题下学习相关词汇,不仅有助于词汇的联想记忆,更有利于词汇在话题中的运用。而且课文中的语篇是经过专家严格审定的,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既不会过难,也不会过易。因此,利用课本作为材料来学习词汇是合理有效的。

       再次,从词汇学习的角度看,词汇的习得是为了对语篇的理解。从阅读中学习目标性很强的生词,既习得了词汇,又通过对上下文的推敲,加深了对语篇的理解。

       最后,从学生能力提高来看,在篇章中学习词汇,不仅提高了词汇学习的能力,更加提高了学生根据上下文词义猜测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根据篇章前后推断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由原先的被动接受变成主动探究,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发展,小组合作意识也得到提高。

       但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研究的时间比较短,词汇测试题还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等。实验班和控制班的学生在测试中的平均得分并不是很理想,没有完全达到教学目标,除了受到学生本身因素影响意外,说明课堂效率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为了测试数据的可靠性,要求学生不要复习。事实上,经过学生的复习,实验班学习词汇的效果更加明显。

6. 结语

       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需求,改变或者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使教学手段更加有效,更加受学生的欢迎。这就要求教师要进一步转变观念,转变角色,是自己的教学行为更加有效。在词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语境实施教学,不断培养学生的语境意识,教会学生在语境中习得词汇,又能在语境中运用词汇。

 

参考文献:

1.        Harmer, J. 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M]. London: Longman, 1991

2.        Leech S.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M]. London &New York: Longman, 1983

3.        Wilkins. D. A. 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 [M]. London: Melbourne Auckland, 1972

4.   胡壮麟. 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5.   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   吕叔湘. 中国人学英语[M]. 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75

7.   沉霞. 通过阅读提高词汇&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从语境中习得词汇[J].新课程(教师版),2010

8.   王建平. 语言交际中的艺术&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语境的逻辑功能[M]. 北京:求实出版社,1989

9.   王瑞乐. 通过语境进行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实验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

10. 赵福利. 对于阅读中词义猜测策略的探讨[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3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