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引领激发课堂生成
&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预习学案在摩擦力教学中的应用模式探究
【文章摘要】:随着减负增效日益深入,传统的满堂灌,漫天作业的教学模式也走到了尽头。每所学校也都严格按照国家要求的课程设置开展着教学工作,对于我们物理教学来说,显然面临课时紧、任务重,难度大的问题,如何真正做到减负增效对我们每一个物理老师来说都很迫切,所以我们需要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减负增效的方法。本文就摩擦力这一节对预习学案的应用模式做了一次探究,分别从编写预习学案、批改学案、具体实施,课堂总结几个部分展开,通过这次教学尝试学生明显对摩擦力的重难点理解的更深刻了。
【关键词】:预习学案 摩擦力
预习,是新授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讲课前学生(在课外或课内)先行自学的一个阶段,其最大的好处是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习惯和能力同时也为老师上课做好准备。苏霍姆林斯基说:&濒诲辩耻辞;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谤诲辩耻辞;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除了有赖于教师的&濒诲辩耻辞;善导&谤诲辩耻辞;这一外因外,更有赖于学生学习内因的调动,这内因即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情感。虽然大家都在强调预习的重要性,但是却往往并不重视这一环节,自从广东省的某位老师推出预习学案的教学新思路获得成功后,全国各地也纷纷研究并加以实践,我想我们的物理教学如果也能利用这种模式,是不是会增效呢?下面我就摩擦力这一节课的教学做一次新模式下的教学尝试,方案如下:
教学模式:
第一部分,编写预习学案:共四个模块
(1)直接给出学习目标,以便学生明白要学什么。
(2)学习要点:A准备知识,让学生回忆以前的旧知识从而为新知识的接受做准备。
B新知识,只给出书本中的能找到的最简单,最直白的内容,以便让学生初步构建本节的知识网络,尤其是一些非常细的知识,需要记忆的知识。
(3)学习检测:针对自主学习的内容进行习题的选择编排,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对知识了解更加清晰。
(4)预习中的疑问:也是预习学案中最重要的环节,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重点。
例:第一课时只完成滑动摩擦力教学
第叁节 摩擦力(预习学案)
一、学习目标
2、知道滑动摩擦力概念及产生的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3、会运用公式F=μFN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二、学习要点
【准备知识】
弹力产生条件的条件和弹力方向如何判断:
【新知识】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 或具有 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 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
|
滑动摩擦力 |
定义 |
一个物体在另一物体表面上 滑动的时候,要受到另一个物体
它 滑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
产生条件 |
(1)两个物体间有 ;
(2)两个物体接触面 ;
(3)两个物体接触面间发生 |
大小 |
滑动摩擦力跟 成正比,也就是跟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表面的垂直作用力成正比。
表达式:F= |
方向 |
与接触面 ,并且跟物体 方向相反 |
作用效果 |
总是阻碍物体间的 |
叁、学习检测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物体越重,使它滑动时的摩擦力越大,所以摩擦力与物体重力成正比
B.由公式可知,动摩擦因数与滑动摩擦力成正比,与压力成反比
C.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D.摩擦力有时对物体的运动起着阻碍作用
2、对于滑动摩擦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B.压力不变,动摩擦因数不变,接触面积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C.压力不变,动摩擦因数不变,速度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D.动摩擦因数不变,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四、预习中的疑问
第二部分,认真批改学生预习学案:做一些有针对性的统计,包括物理重点、难点、易错题,易混淆概念等。同时最重要的是抓住第四模块:学生在完成预习的过程中,往往会提出直接命中本节内容难点的问题。如果把教学资源花在这个地方,这样就便于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人。
例:预习学案中学生提出的问题:
(1) 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如何判断?
(2)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为什么与接触面的面积没有关系呢?
(3) 滑动摩擦力大小公式是怎么来的?
第叁部分,也是我们最核心的部分-------课堂教学。
1、 处理预习学案的前叁部分。在黑板上把知识结构呈现给学生。(5分钟)
2、 把教学重点难点写在黑板上。例:A 滑动摩擦力大小B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判断
3、 分组实验探究上述难点。(20分钟)
4、 学生汇报结果,教师做总结点评。(10分钟)
例:一、滑动摩擦力大小研究:(实验探究)两位同学一组器材:弹簧秤、毛巾、滑块、砝码等。
(4)变量分析:
(5)实验展开:
a、f 与 FN 之间的关系
实验次数(n) |
接触面材料 |
拉动木块数目 |
接触面大小 |
弹簧秤示数 |
1 |
|
|
|
|
2 |
|
|
|
|
3 |
|
|
|
|
4 |
|
|
|
|
b、f 与 接触材料 之间的关系
实验次数(n) |
接触面材料 |
拉动木块数目 |
接触面大小 |
弹簧秤示数 |
1 |
|
|
|
|
2 |
|
|
|
|
c、f 与 接触面大小 之间的关系
实验次数(n) |
接触面材料 |
拉动木块数目 |
接触面大小 |
弹簧秤示数 |
1 |
|
|
|
|
2 |
|
|
|
|
d、实验总结
二、滑动摩擦力方向研究(学生利用板刷实验)
观察两把板刷的毛的偏向情况,说出A相对与B向哪边偏?B相对与A向哪边偏?
第四部分、归纳学生的问题,实现重难点突破。(5分钟)
归纳:此次教学核心部分用时20分钟,学生的学习效果很明显,这种模式打破了学生传统学习模式,学生很清楚自己要什么,学到了什么。这种模式非常符合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说,因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在后续测试中发现他们比以前的学生学习能力提高了不少,特别是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认知心理学》2009年7月1日第一版
人教育出版社《物理必修一》2006年12月第二版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编高中同步学习导与练必修一》2005年8月第一版
吉林教育出版社《随堂金四导》2005年7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