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实验中&濒诲辩耻辞;异常&谤诲辩耻辞;现象的发现和追踪
&尘诲补蝉丑;求不能用排水法测定的小物体体积*
仲扣庄 刘炳昇
(南京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江苏 210046)
一、引言
在正常操作的物理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与预期的结果不一致的&濒诲辩耻辞;异常&谤诲辩耻辞;现象,这种现象是极好的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实验中的&濒诲辩耻辞;异常&谤诲辩耻辞;,提出并清晰表达问题,追踪&濒诲辩耻辞;异常&谤诲辩耻辞;现象的成因,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探究,可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促进对物理知识的掌握,甚至提出新的、富有创造性的实验思路。如在使用多用电表测量“220V 60W&谤诲辩耻辞;灯泡电阻的实验中,学生首先会根据灯泡规格参数,算得电阻为807&翱尘别驳补;,以此为参照,用欧姆档测定电阻,得到的值却为65&翱尘别驳补;,心存疑惑,进行了多次测定,通过与同学交流,发现了&濒诲辩耻辞;异常&谤诲辩耻辞;现象,进而提出多种猜想,展开对金属电阻与温度关系的探究,有效发挥了&濒诲辩耻辞;异常&谤诲辩耻辞;实验现象的教学功能。
二、利用DIS验证玻意耳定律实验中的&濒诲辩耻辞;异常&谤诲辩耻辞;现象
利用DIS系统配置的压强传感器和注射器,可做验证玻意耳定律的实验[1]。在运用&濒诲辩耻辞;计算表格&谤诲辩耻辞;的状态下,点击&濒诲辩耻辞;手动记录&谤诲辩耻辞;,系统可自动测量、记录注射器中空气的压强,体积则可从注射器上标注的刻度读出,并人工记录。学生在一次实验中得到的数据如表1,为了验证玻意耳定律,点击&濒诲辩耻辞;公式&谤诲辩耻辞;按钮,定义变量x1=1000/p1,利用&濒诲辩耻辞;绘图&谤诲辩耻辞;功能,可作出x1-V1散点图。对该图进行线性拟合,如图1所示,可读出图线的方程为:y=2.1029x+(-0.3015),表明气体的体积与压强的倒数成线性关系,但直线在两坐标轴上均有截距,不能进一步说明气体的体积与压强的倒数成正比。多次进行实验,均出现了这种&濒诲辩耻辞;异常&谤诲辩耻辞;现象,问题出在何处?经过仔细观察发现:注射器和压强传感器通过一根短胶管连接,其中封进的空气体积未被计入,V1-x1图线在V1轴上截距为负值,其绝对值0.3015 mL即为胶管中空气的体积,据此对体积值进行修正,可验证玻意耳定律的正确性[2]。追踪以上实验过程,学生们进一步提出新的实验思路:可应用以上实验方法测定小物体的体积。
表1
序号 |
p1/kPa |
V1/mL |
x1 /MPa-1 |
1 |
103.2 |
20.0 |
9.6899 |
2 |
109.0 |
19.0 |
9.1743 |
3 |
114.8 |
18.0 |
8.7108 |
4 |
121.8 |
17.0 |
8.2102 |
5 |
129.2 |
16.0 |
7.7399 |
6 |
137.2 |
15.0 |
7.2886 |
7 |
147.8 |
14.0 |
6.7659 |
8 |
158.8 |
13.0 |
6.2972 |
9 |
171.4 |
12.0 |
5.8343 |
10 |
186.4 |
11.0 |
5.3648 |
11 |
201.4 |
10.0 |
4.9652 |
图1 x1(
叁、测定形状不规则小物体体积的新方法
在物理教学中有时需测定尺寸较小的固体的体积,对于形状规则的物体,采用测量加计算的方法;对于像螺丝帽、小石块等形状不规则、不溶于水且能沉入水中的物体,则采用排水法[3]。而有些形状不规则的小物体,或溶于水,或吸收水分,或漂浮于水上,如花生米、蚕豆等均不能用以上方法测定体积。把它们放入注射器中,利用DIS系统可顺利进行测定,本文以蚕豆体积的测定为例。
首先利用空的注射器和压强传感器,测定一组V1、p1数据,作出V1-1000/p1图线,读出在V1轴上的截距为-0.3015 mL(如图1);把蚕豆放入注射器中,再测定一组V2、p2数据(如表2),作出V2-1000/p2图线,如图2所示,可读出图线的方程为:y=1.9521x+(1.2021),其在V1轴上的截距为:蚕豆的体积-胶管中空气的体积,其值为+1.2021mL,两截距之差的绝对值则为蚕豆的体积,结果取2位有效数字,测得的数值为1.5 mL。
表2
序号 |
p2/kPa |
V2/mL |
x2 /MPa-1 |
1 |
103.4 |
20.0 |
9.6712 |
2 |
109.6 |
19.0 |
9.1241 |
3 |
116.2 |
18.0 |
8.6059 |
4 |
124.0 |
17.0 |
8.0645 |
5 |
132.2 |
16.0 |
7.5643 |
6 |
141.2 |
15.0 |
7.0822 |
7 |
153.6 |
14.0 |
6.5104 |
8 |
166.2 |
13.0 |
6.0168 |
9 |
181.2 |
12.0 |
5.5188 |
10 |
198.6 |
11.0 |
5.0352 |
11 |
219.4 |
10.0 |
4.5579 |
图2 x2(
四、结束语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我们要关注预设性和生成性教学目标的有效融合,充分发挥“异常&谤诲辩耻辞;实验现象的教学功能,以提高实验探究的开放性和实效性。在本实验中,用DIS验证玻意耳定律时,对V-1000/p图线进行细致考察后,似乎在等温条件下,一定质量的空气的体积与压强并不成正比,出现了&濒诲辩耻辞;异常&谤诲辩耻辞;现象,未达成预设性教学目标,可适时引导学生追踪实验中不期而遇的问题:为什么此直线不过原点?注意到胶管中空气的体积后,问题得到了解决,同时还使我们想到了测定物体体积的新方法。再观察图1、图2中V-1000/p图线,可发现两者的斜率不同,可把学生的思路引向注射器中所封空气质量的不同。这样的教学处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可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增进他们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束炳如,何润伟.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物理必修3-3[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38.
[2]张溶菁.中学物理数字化实验研究――DIS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111-115.
[3]刘炳昇,李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物理8年级下册[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