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简述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
概述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
2.能力目标: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探讨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
【教学重点】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
真核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
【教学难点】真核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各个时期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的变化,以
及DNA数量的变化。
教学流程安排 |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一个成年人是由大约1014个细胞构成的。一个受精卵细胞怎么才能形成1014个细胞呢?
如果你是19世纪之前的科学人员那你会通过什么手段或是方法来认识这个问题或是验证你的想法呢?
的确,施莱登的朋友耐格里用显微镜观察了多种植物分生区新细胞的形成,发现新细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展示:洋葱根尖分生组织细胞分裂图片
动物细胞分裂图片
德国生物学家弗莱明在观察了蝾螈细胞分裂现象的基础上,于1882年提出了&濒诲辩耻辞;有丝分裂&谤诲辩耻辞;这个词。
早在1841年,波兰生物学家里麦克在论文中记载了:鸡幼胚有核红血细胞分裂成为2个带核子细胞的全过程。
这是个什么样的过程呢?我们以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为例来认识这个过程。
复习:看图,指出植物细胞主要结构名称。
1848年,霍夫曼斯特研究紫露草时,用染色法发现细胞在分裂时虽然核膜消失了,但细胞核的基本成分却始终存在,并被一群很微小、生存时间很短的结构所替代,这一结构后被命为染色体。
这段话说明了什么,染色体与染色质是什么关系?
展示:从未分裂的染色质变成分裂时的染色体最后分裂结束再次变为染色质的过程图片。
展示:一个植物细胞(亲代细胞)变成两个一样的植物细胞(子代细胞),其细胞结构和细胞核的遗传物质保持相同。如何完成这个过程呢?我们以其中的一份染色质为例先来认识染色体在分裂中的变化。
黑板模型展示:
补充材料:1877年,德国生物学家弗莱明提出了染色体&濒诲辩耻辞;纵向分裂&谤诲辩耻辞;模式。他强调了染色体的纵向分裂,并指出染色体分裂产物有可能分别进人2个子细胞中去。
从中可以推测什么?
指出间期从染色质到染色体的复制过程。
完整的说明:染色质在变成染色体时进行复制出现两条姐妹两条染色单体,后来发生纵向分裂,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新的染色体,并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这样保证了两个子代细胞遗传物质和亲代细胞一样了。
如果细胞核中染色质再多点,会如何变化?细胞结构又会如何变化?
学生活动:&濒诲辩耻辞;创想画&谤诲辩耻辞;活动:
学生分成四人一组,每组一张画纸。
亲代细胞和子代细胞已在纸上表示。
请根据科学家的实验材料,发挥想象,讨论交流,分工协作。
【霍夫曼斯特在1849年的专着中精确地记载了紫露草、西蕃莲科和松树中所观察到的有丝分裂过程。这些过程包括:
分裂前期核膜和核仁消失,染色体出现;
分裂中期纺锤体(形似梭性)和染色体的复合结构;
分裂后期有2组染色体的产生;
分裂末期核膜核仁重新形成,2个子细胞间出现细胞壁。】
绘制出有丝分裂各分裂期细胞中染色体和细胞结构的主要特点。
点评讲解,修改学生的绘图,最后展示新的完整的植物有丝分裂全过程图,并讲解说明各时期特征。
其实有丝分裂是个不断周而复始的持续分裂过程,从中指出细胞周期的概念。
总结有丝分裂的特征:亲代细胞染色体经过复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这有什么意义呢?
最后,观看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动画效果。接着,播放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动画效果。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有何异同呢?下节课我们再学习。 |
情景导入,关注细胞数量增多
细胞通过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
显微镜
实验观察
看图,增加感性认识
真核细胞通过有丝分裂使数目增多
回忆植物细胞结构。
从中说明细胞核结构在分裂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完整的细胞核不见了,核中的主要物质发生了形式的转变,染色体与染色质是同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理解
学生上黑板模型表示:
先表示出前面的、后面的染色体
结合材料表示出染色体纵向分裂形式,进一步倒推测出染色体同一着丝点有两条姐妹染色体的形态。
理解
分组活动,想象讨论交流完成绘图过程。
展示绘画过程,并说明。
理解
在生物的亲代和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理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