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思想史教学的尺度
历史教研组 倪红娟
许多历史教师在进行思想史(人教版历史必修叁)教学时发现,思想史的内容抽象、枯燥、晦涩。而专题体例使得思想史与政治经济史各自独立,对时代背景的交代宏观而模糊。如何把抽象的思想概念、同时代人物思想的区别、思想如何发展演变用简要而又通俗地方式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成为了思想史教学的难点。在目前的思想史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只见思想不见历史人物;只见思想主张不见时代;只见孤立主张不见其内在逻辑联系;只见结论不见依据。所以,这些都要求历史教师在教学时进行一定的补充与挖掘,同时要把握教学的宽度与深度。
一、把握宽度:适当补充时代背景与人物介绍
钱穆先生说:&濒诲辩耻辞;思想要有事实表现,事背后要有人主持。如果没有了人,制度、思想、理论都是空的,靠不住的。&谤诲辩耻辞;但不少教师存在背景分析模式化的问题,讲到背景就是列出时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特征,然后直接讲思想。这样就割裂了背景与思想之间的关联。而把两者连接起来的方式就是历史人物的介绍。
王阳明的个人经历与心学的发展。在王阳明的思想变化历程中,有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那便是&濒诲辩耻辞;龙场顿悟&谤诲辩耻辞;。养尊处优的礼部侍郎之子王阳明,出于忠诚和正直为忠臣辩护,却惹来牢狱之灾,出狱后又被太监刘瑾追杀,辗转数月才来到自己的谪居之地&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远离京城的偏远之地贵州龙场。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如何生存?&濒诲辩耻辞;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谤诲辩耻辞;王守仁发现&濒诲辩耻辞;格物致知&谤诲辩耻辞;是无能为力的,只有依靠内心的力量。介绍王阳明的个人经历,让学生明白了其心学思想的由来,进而加深对其思想内涵的理解。
孔子与墨子思想的区别。孔子倡导克己复礼,对于西周的传统制度、礼乐文献深表赞同;墨子则相反,认为它们不正当、不合用,力求简单一些(节俭)。例如,儒者坚持厚葬,父母死后实行叁年之丧,而墨子则认为这样浪费财富和精力。作为同时期的思想家,两者的思想为何有此区别?因为他们出身不同。孔子代表的儒是上层知识分子,而墨子代表的侠来自下层阶级。在古代,礼乐完全限于贵族,所以从平民的观点看来,礼乐、祭祀之类都是奢侈品,毫无实用价值。
由此可见,加强人物介绍的作用巨大。第一,将时代背景具体化,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第二,把握思想发展脉络。第叁,比较同时代不同人物思想的不同特色。第四,渗透历史思维(研究社会思潮从研究人物开始,从个人经历开始,从一般到个别,从个别到一般)。
二、把握深度:适当解读与挖掘思想内容
思想史的内容晦涩艰深,学生看书是看不懂的,很多时候需要教师进行阐释解读。那么教学时到底要解读到什么深度呢?我认为只需适度解读。其&濒诲辩耻辞;度&谤诲辩耻辞;的依据就是:课程标准、考试大纲、主线和影响的需要。
伏尔泰与卢梭思想的区别。伏尔泰认为贫富差距是必然的,而卢梭则提出&濒诲辩耻辞;既没有富豪也没有乞丐&谤诲辩耻辞;主张经济相对平等。伏尔泰赞同君主立宪制和代议制,而卢梭则主张直接的人民民主制。伏尔泰侧重自由,卢梭则重视平等。伏尔泰崇尚理性与科学,而卢梭则认为科学与艺术泯灭了人类纯洁善良的本性,正是知识的扩展加剧了人与人才智的差别、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弱肉强食、扩大了人类之间的不平等。卢梭的目光更加长远,他进一步地认识到了工具理性的弊端。是否需要对启蒙运动各派思想进行比较呢?那就要把不同派别的主张都展示给学生,还要帮学生理解&濒诲辩耻辞;工具理性&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自由和平等的区别&谤诲辩耻辞;等概念,比较各派思想的区别,补充不同的原因和背景。可能会增加学生理解启蒙思想的难度,造成思维的混乱。而《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求是: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所以适度解读的依据就是课程标准、考试大纲、主线,由此可见学生只需掌握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无需深入比较。事实上,高考题和模拟题也经常只对&濒诲辩耻辞;社会契约论&谤诲辩耻辞;等概念进行考察。
叁、把握广度:适当注重影响教学中的论从史出原则
相对于背景和思想内容,更难的部分在于人物思想的影响的教学。因此很多教师不讲、少讲、讲不透。秦晖教授说:&濒诲辩耻辞;历史学的任务就是解释,去解释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如果不去解释,历史学就没有存在的意义。&谤诲辩耻辞;所以在思想史教学中一定要厘清因果关系,讲影响一定要有依据,即论从史出。这里的&濒诲辩耻辞;史&谤诲辩耻辞;不仅指的是史料,还包括所有能从中得出影响的思想内容本身以及社会实践。
(一)补充史料得出维新变法运动的影响:
例1:&濒诲辩耻辞;这次变法虽然很快就失败了,但资产阶级&丑别濒濒颈辫;&丑别濒濒颈辫;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这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谤诲辩耻辞;
&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必修叁《从&濒诲辩耻辞;师夷长技&谤诲辩耻辞;到维新变法》
材料一:陈独秀:&濒诲辩耻辞;吾辈今日得稍有世界知识,其源泉乃康、梁二先生之赐,是二先生维新觉世之功&谤诲辩耻辞;。
材料二:胡适:&濒诲辩耻辞;进化论的介绍与传播犹如当头棒喝,给了无数人一种绝大的刺激。几年之中,这种思想像野火一样,燃烧着许多人的心和血。&谤诲辩耻辞;
显然两段材料直观地展现了维新变法运动在解放思想方面的作用,这就是论从史出。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濒诲辩耻辞;史料实证&谤诲辩耻辞;素养,即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重构历史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培养学生的实证精神。
例2: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材料一:我在师范学校做学生的时候,就开始读这本杂志《新青年》,我非常钦佩胡适、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代替了已经被我抛弃的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时成了我的模范。 —— 毛泽东
材料二:1919年12月4日:&濒诲辩耻辞;看《新青年》&谤诲辩耻辞;。
1919年12月5日:&濒诲辩耻辞;上下午各看《新青年》杂志一次&谤诲辩耻辞;。
1919年12月10日:&濒诲辩耻辞;看《新青年》易卜生号&谤诲辩耻辞;
1920年4月9日:&濒诲辩耻辞;看《新青年》&谤诲辩耻辞;
&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蒋介石日记》
由材料可见,毛泽东和蒋介石两个青年人都是《新青年》的粉丝,一代青年受到了新文化的洗礼与启蒙。
(二)从思想内容的分析中得出影响
&濒诲辩耻辞;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谤诲辩耻辞;&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历史必修叁《宋明理学》
学生往往会对心学的影响产生疑问,为什么心学比理学传播更广泛?教师可以通过对&濒诲辩耻辞;格物致知&谤诲辩耻辞;和&濒诲辩耻辞;致良知&谤诲辩耻辞;的思想分析进行解答。朱熹的理学主张格物致知,皓首穷经,读书明理,然后修身成仁。可是,在中国古代,有条件读书的人毕竟少数,没有条件读书的愚夫愚妇怎么办呢?还有,读了很多书的人是不是真正拥有自己的思想呢?而王阳明的心学则不同,通过本心体悟、道德自省来修身成仁是不识字的普通人也能做到的。因此,心学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使儒学重获了主流信仰的地位。
以上分别从背景、内容、影响叁个方面谈了思想史教学的一点思考。介绍历史人物的个人经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其思想产生、变化的背景;而根据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则可以把握对思想内容讲解的深度,而非一味挖掘。影响的教学则要充分利用史料、实践、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只有我们历史教师大量阅读专业历史书籍和文章,具有开阔的眼界和思维的深度,才能把握思想史教学的宽度与深度。(此论文发表于省级刊物《考试周刊》201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