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冻制作厂911制片厂麻花

栏目列表
张丽明老师开设公开课——《葡萄月令》
发布时间:2016-06-05   点击:   来源:网络转载   录入者:未知

葡萄月令

教学目标:

1、品味文字中的诗意,感受汪曾祺散文的艺术风格

2、通过知人论世的方式,理解作者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比较不同句式的表达、通过朗读揣摩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对本文从模糊的理解上升到清晰的认知

一、 导入:

昨天同学们认真阅读了汪曾祺的散文《葡萄月令》,并且在没有查阅任何资料、也没有进行讨论的情况下,当堂写下了自己的感受和疑问,大家写下的内容,我每一份都看了不止一遍,越看越喜欢,因为我从你们这些完全原生态的阅读体会中,看到了大家阅读的真诚和投入,还看到有些同学已经表现出相当高的鉴赏水平,这让我感到惊喜。我个人非常喜欢汪曾祺,原本以为你们会不太喜欢,没想到喜欢的人还不少,这也让我感到惊喜。其实汪曾祺这篇散文,尽管他本人非常得意,但他第一次投稿却是遭到了失败的。我们来看一下他女儿的回忆。

   PPT   

二、明确本课任务

我们同学虽然也有不少说自己没看懂,但尽管没看懂,还是喜欢,喜欢就好,我们今天的任务,就是一起讨论,解决我们的疑问,争取对这篇文章,能够在读懂的基础上喜欢,清醒地喜欢。先来解决一个小问题,有同学问什么是&濒诲辩耻辞;月令&谤诲辩耻辞;。

接下来就是问的比较集中的,也是我们今天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文章这么详细地描写葡萄的生长和种植过程,究竟想表达什么?

叁、提示方法,再读文本

   为什么我们觉得困惑?因为文中没有一句直接抒情议论的句子,就只有描写和叙述,可是描写叙述也是可以传情达意的,我们怎么通过描写和叙述来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呢?

先讲讲叙述吧,这对我们同学而言可能更困难些。我先做一点提示,叙述的语气语调,是我们了解作者情感态度的密码。而把握语气语调的一个重要方式是比较不同的表达并进行朗读。

举个例子。&濒诲辩耻辞;五月中下旬,果树开花了。果园,美极了。梨树开花了,苹果树开花了,葡萄也开花了。&谤诲辩耻辞;这一段话,假如改成这样:&濒诲辩耻辞;五月中下旬,果树开花了。果园,美极了。梨树,苹果树,葡萄都开花了。&谤诲辩耻辞;读读看,两种表达有什么不同。

生朗读、比较

下面请大家试试用这个方式再读课文,选几段你喜欢的文字,或者你起初觉得没怎么读懂的文字,试试换一种表达,读一读,看看能不能比初读的时候多悟出点什么。注意,找那些叙述性的内容,先不找描写性的。

生自读

交流

师小结:我们这样一读,就感觉,作者对葡萄的情感,是随着葡萄的生长变化过程而不断变化的,他是把葡萄当成有灵性的生命在写。下面我们再试试读景物描写。景物描写呢我们都知道情景交融的说法,但是,我要说的是,景物描写,有时候我们要关注的不是情感,而是情调。以开头为例。这段文字,是不是很难说作者的情感如何?我们能够比较明显感受到的是一种安宁祥和的情调,这种情调来自静静的这样的形容词,来自睡和铺这样的动词。文中还有一段景物描写,也体现了类似的情调,请大家找找看。

明确:&濒诲辩耻辞;九月的果园……&谤诲辩耻辞;这一段,用的是不同的方法,但是情调与开头是一致的。

下面我提一个问题,文章的最后又写到冬天葡萄园的景象,但是情调跟开头不同,请问是怎样的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明确:一是安宁祥和,一是清冷空阔,因为开头葡萄是在为春天生命的萌发做准备,而结尾,是忙碌过后的休整,为来年积蓄力量。

我们读写景状物散文的时候,不要光注意情感而忽略了情调。人对物可以说情感,写景,很多时候就是写一种情调。

四、纠正、补充初读感受,

经过对情调的领悟和语气语调的品读,我们现在对之前的一些理解是不是会有新的看法?

PPT

五、补充背景,深入理解

读出了这些味道以后大家猜猜看,汪曾祺会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出这样的文字呢?是不是觉得应该是在平静的、温馨的生活环境中?

PPT补充汪曾祺的经历及他女儿的回忆

了解了这些之后,回过头来再看这些文字,是不是又有一些新的感受?

 

反思:本节课参考了省中王丽芬老师的课例,她用朗读来引领学生品味语言,体会情感,我觉得效果很好。但是,我又感觉她起初让学生完全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有一点散漫,打乱了文章的条理性,所以我设计了两个步骤来引导学生朗读:第一是通过比较不同方式的表达以及朗读来体会叙述内容的语气语调,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第二是通过分析形容词、动词、修辞方式以及朗读来体会景物描写的情调。我觉得这样的设计,既可以带领学生细读文本,又可以给学生一些读写景状物散文的方法指导。

也许是平时对学生的朗读训练比较少,也许是任务本身的难度比较大,实施第一个步骤时,起初学生有点茫然,有的还找了描写性的内容。我在巡视过程中做了提醒,尤其提醒学生注意反复的地方和口语化的表达。然后我请了一个找到典型的一处叙述内容的学生做不同表达的比较,谈感受。经过慢慢的引导,学生有点找到感觉了。

整节课以第一步骤为主,感觉比较吃力,我自己朗读的更多一点,学生读的出色的比较少。不过到第二个步骤的时候,学生齐读的效果比较好,确实读出了描写文字的情调。

看起来,体会叙述性内容的语气语调,难度比体会景物描写的情调要大一点。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