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伯美所编写在线教学资源之《我与地坛》,课件附后。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珍爱生命”专题
我与地坛
王伯美
?重/难点
重点:地坛给予“我”的启迪
难点:母亲对于“我”的意义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对于突然遭遇人生致命打击的史铁生而言,地坛是他的重生之地。这个所在如何给了他以精神庇护之所,又如何引领他走出人生的绝境?地坛无言,这需要读者逐一从字里行间寻觅答案。
难点分析:
母亲的个性沉默寡言,她在史铁生人生最为黑暗的时光里给了他怎样的滋养?文章题为《我与地坛》,为何以很长的篇幅写了母亲这一形象?母亲与地坛有怎样的内在联系?这需要读者深入思考。
?突破策略
一、地坛给予“我”的启迪
因为这园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补尘辫;尘诲补蝉丑;&补尘辫;尘诲补蝉丑;《我与地坛》(史铁生)
我甚至就能清楚地看见,一旦有一天我不得不长久地离开它,我会怎样想念它,我会怎样想念它并且梦见它,我会怎样因为不敢想念它而梦也梦不到它。&补尘辫;尘诲补蝉丑;&补尘辫;尘诲补蝉丑;《我与地坛》(史铁生)
1.地坛与“我”同病相怜
地坛荒芜冷落,剥蚀了檐头的琉璃,淡褪了门壁的朱红,坍圮了高墙,散落了玉砌雕栏,老柏树愈见苍幽,野草茂盛自在;在史铁生高中毕业后下放陕北的第二年的一天,他如常给生产队放牛,走到山里,突然天昏地暗,风沙四起,暴雨夹杂着冰雹劈头盖脸砸了下来。回村之后史铁生就病倒了,数日不退的高烧伴随着腰腿的剧烈疼痛。当地医院治不好,送回北京友谊医院,治了一年多,还是控制不住病情。结果,史铁生从开始时还能自己一步一步走进医院,直到父亲用轮椅把他推回了家。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他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
2.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
蜂儿沉稳、蚂蚁疾行、瓢虫升空、蝉蜕寂寞、露水滚落、草木竞相生长。落日灿烂、雨燕高歌、古柏站立、落叶歌舞或安卧,以及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雨后草木和泥土的气味。宁静的地坛既给了“我”视觉的感染,也给了“我”听觉的冲击,给了“我”味觉的刺激,充分展现了其荒芜的外表下的盎然生机。
“要是以这园子里的声响来对应四季呢?那么,春天是祭坛上空漂浮着的鸽子的哨音,夏天是冗长的蝉歌和杨树叶子哗啦啦地对蝉歌的取笑,秋天是古殿檐头的风铃响,冬天是啄木鸟随意而空旷的啄木声。” &补尘辫;尘诲补蝉丑;&补尘辫;尘诲补蝉丑;《我与地坛》(史铁生)
3.对于生与死
(1)史铁生谈生死
“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对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
“现在我常有这样的感觉,死神就坐在门外的过道里,坐在幽暗处,凡人看不到的地方,一夜一夜耐心地等我。不知什么时候它就会站起来,对我说,嘿,走吧。那必是不由分说的。”
“能活下来,并非由于生的诱惑,只是由于死的耽搁,死的延缓。”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2)地坛给出的答案
坦然接受命运的安排;外在环境是恶劣的,但是生命无法遭到破坏,而应顽强地以自己的方式存活;无惧死亡,死亡是一种解脱,静候死亡的到来。
(3)史铁生的离世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继双腿瘫痪后,被败血症、尿毒症、肾功能障碍相继缠上的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在北京宣武医院去世。根据遗愿,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器官捐献给医学研究,12月31日凌晨6时许,其肝脏移植给天津的一位病人。
二、母亲对于“我”的意义
1.母亲留给“我”的记忆
母亲聪慧而坚忍、爱得毫不张扬:她无言地帮“我”准备;目送“我”离开;再次送“我”出门时,说:“出去活动活动,到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从未说“你为我想想”;到园中找“我”;“我”不再看她时,转身离开。
2.“我”对母亲的情感
理解母亲当年的痛苦;欣赏母亲的智慧与坚忍;感恩母亲毫不张扬的爱;悔恨未能能早理解母亲;遗憾母亲未能分享自己成功的快乐;宽慰于母亲离世后不再承受儿子残疾双腿瘫痪的巨大痛苦。
3.母亲对于如何活的回答
接受命运的安排;坚忍地面对人生的痛苦;智慧对面对生活的挑战。
4.母亲与地坛
(1)母亲与地坛均是“我”人生道路上的导师,引领“我”对于“生与死”以及“怎样活”的命题做出了正确的回答。
(2)地坛中,除了母亲以外的其他引领者
他因为在文革中出言不慎而坐了几年牢,出来后好不容易找了个拉板车的工作,样样待遇都不能与别人平等,苦闷极了便练习长跑。那时他总来这园子里跑,我用手表为他计时。他每跑一圈向我招下手,我就记下一个时间。每次他要环绕这园子跑二十圈,大约两万米。他盼望以他的长跑成绩来获得政治上真正的解放,他以为记者的镜头和文字可以帮他做到这一点。第第一年他在春节环城赛上跑了第十五名,他看见前十名的照片都挂在了长安街的新闻橱窗里,于是有了信心。第二年他跑了第四名,可是新闻橱窗里只挂了前叁名的照片,他没灰心。第叁年他跑了第七名、橱窗里挂前六名的照片,他有点怨自己。第四年他跑了第叁名,橱窗里却只挂了第一名的照片。第五年他跑了第一名--他几乎绝望了,橱窗里只有一幅环城赛群众场面的照片。那些年我们俩常一起在这园子里呆到天黑,开怀痛骂,骂完沉默着回家,分手时再互相叮嘱:先别去死,再试着活一活看。他已经不跑了,年岁太大了,跑不了那么快了。最后一次参加环城赛,他以叁十八岁之龄又得了第一名并破了纪录,有一位专业队的教练对他说:"我要是十年前发现你就好了。"他苦笑一下什么也没说,只在傍晚又来这园中找到我,把这事平静地向我叙说一遍。不见他已有好几年了,他和妻子和儿子住在很远的地方。(《我与地坛》节选)
?突破反思
史铁生的文字对于正青春的中学生而言,是略显沉重的。地坛无言,母亲无言,生与死又是何等遥远的话题。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揣摩字里行间所传达的情感与思考,尤为重要。与此同时,课文也仅是《我与地坛》的节选,和学生一起读一读原文全文,以及进一步了解史铁生艰难而又伟大的人生历程,对于深入理解课文节选部分文字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