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伯美老师所编写在线教学资源之《六国论》,课件附后
六国论
王伯美
重/难点
重点:论点鲜明,论证严密
难点:切中时弊,生动形象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苏洵的《六国论》,行文纵横恣肆,气势逼人。巧妙地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语言简明,富有表现力。文章开头,开门见山。在提出中心论点后,进一步提出分论点,综合运用道理论证、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以及比喻论证等多种手法。
难点分析: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依据史实,抓住六国破灭&濒诲辩耻辞;弊在赂秦&谤诲辩耻辞;这一点来立论,针砭时弊,切中要害,表明了苏洵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此外,作为一篇政论文,文章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值得称道。
突破策略
一、论点鲜明,论证严密
问题设计1:苏洵的政论文,时常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本文的论点。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问题设计2:苏洵在提出&濒诲辩耻辞;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谤诲辩耻辞;这一观点的同时,极具建设性地否定了哪一观点,破立结合?
六国破灭,弊在兵不利,战不胜。
问题设计3:分别阅读苏洵《六国论》以及苏辙《六国论》的开篇,比较两篇文章亮出论点的方式。相形之下,苏洵《六国论》亮出论点的方式有怎样的特征?
资料链接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六国论》(苏辙)
苏辙:欲擒故纵,引出论题
苏洵:开门见山,论点鲜明
问题设计4:苏洵分别从哪两个方面进一步阐述&濒诲辩耻辞;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谤诲辩耻辞;这一论点?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
问题设计5:赂秦者,弊在赂秦。苏洵是如何进一步论证这一观点的?
(1)阐述事实:秦在&濒诲辩耻辞;战&谤诲辩耻辞;以外,通过&濒诲辩耻辞;受赂&谤诲辩耻辞;,收获颇丰
(2)对比论证,比较&濒诲辩耻辞;战&谤诲辩耻辞;与&濒诲辩耻辞;赂&谤诲辩耻辞;之间双方的得失,明确固不在战矣。
(3)阐述观点: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限。
问题设计6: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苏洵是如何进一步论证这一观点的?
(1)阐述事实:和秦国交好的齐国,未助五国,在五国灭亡后,终取灭亡。阐述观点:齐国破灭,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2)阐述事实:燕赵不赂秦而抗秦而后亡;阐述观点:孤立无援的外因,作用于燕赵的用武而不终的内因,燕赵灭亡,诚不得已。
(3)假设论证:大胆假设如果叁国不贿赂而可能出现的不确定性,提出:胜负之数,存亡之理,或未易量。
问题设计7:由此,苏洵对君王提出了怎样的期许?文本哪一个观点,对北宋统治者而言,是针砭时弊之语,虽委婉含蓄,却又一针见血、发人深省?苏洵又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3)类比论证;假设论证
二、切中时弊,生动形象
问题设计1:阅读苏辙以及苏轼的《六国论》,分别用简明的语言阐述他们各自对六国破灭所表达的观点。
苏辙认为:六国&濒诲辩耻辞;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谤诲辩耻辞;的绝对优势,却相继为秦所灭,乃是决策者目光短浅,&濒诲辩耻辞;不知天下之势&谤诲辩耻辞;之故。
苏轼的《六国论》针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突出强调了&濒诲辩耻辞;士&谤诲辩耻辞;的作用。苏轼认为,六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是久存的原因。只要把那些&濒诲辩耻辞;士&谤诲辩耻辞;养起来,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带头人了,国家就可以安定了。
问题设计2:叁者对于六国破灭所表达的观点都有自己独特的视角,你更认同哪一位的观点?请结合你对六国的认识,加以阐述,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
言之成理即可
问题设计3:叁篇《六国论》中,苏辙的《六国论》也曾获得极高的评价。茅坤曾评价:&濒诲辩耻辞;此文甚得天下之势。&谤诲辩耻辞;然而,联系北宋当时所面临的境况,苏洵的《六国论》在哪一点上是远远超出另外两篇《六国论》的,为什么?
(1)切中时弊,借古讽今。
(2)北宋相关时代背景: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政治上的专制腐败,军事上的骄惰无能,带来外交上的极端软弱。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和西夏上贡大量银两以及商品。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也就是说当时的北宋四周环伺,政策上求和,积贫积弱,而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
相关评论:朱川:&濒诲辩耻辞;借六国赂秦而灭,以暗刺宋事,其言痛切悲愤,可谓深谋先见之智。&谤诲辩耻辞;
问题设计4:苏洵文章的语言,字字珠玑,生动形象,内涵丰富,试加以赏析。
(1)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濒诲辩耻辞;暴霜露,斩荆棘&谤诲辩耻辞;,可见先人创业之难;&濒诲辩耻辞;如弃草芥&谤诲辩耻辞;,可见子孙割地之速;&濒诲辩耻辞;今日&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明日&谤诲辩耻辞;可见割地之频繁;&濒诲辩耻辞;五城&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十城&谤诲辩耻辞;可见割地规模之大;&濒诲辩耻辞;朝夕&谤诲辩耻辞;可见苟且偷安、不得安宁以及秦国之贪婪。
(2)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比喻形象生动,写尽了秦国的欲望,写尽了贿赂秦国的危害。其欲望永不满足,割地永无尽头,
(3)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濒诲辩耻辞;呜呼&谤诲辩耻辞;一词,表达了对贿赂秦国的叁国的否定,对未贿赂的叁国最终灭亡的痛惜。&濒诲辩耻辞;食之不得下咽&谤诲辩耻辞;,通过这一假设进一步阐述弊在赂秦,赂秦之危害。
突破反思
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针砭时弊,破立结合,论据有力,论证严密,语言锋利,生动形象,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在学生的议论文写作训练中,是难得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