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冻制作厂911制片厂麻花

栏目列表
王伯美老师所编写苏教版在线教学资源之《京口北固亭怀古》
发布时间:2016-12-16   点击:   来源:网络转载   录入者:未知
王伯美老师所编写苏教版在线教学资源之《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附后。

永遇乐&尘颈诲诲辞迟;京口北固亭怀古

王伯美

/难点

重点:用典贴切,借古讽今

难点:词中之龙,雄浑悲壮

/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辛弃疾善用典故,也常因此遭人诟病。在这首词中用典虽多,然而这些典故却用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它们所起的作用,在语言艺术上的能量,是历来为人称道的。就这首词而论,用典多,恰恰成了一个亮点,成了一种风格

难点分析:南宋咏史怀古词多借古今,抒发北伐抗金的志向,风格慷慨悲壮。辛弃疾生活的时代,正值宋金对峙最激烈之时,北宋亡覆不久,创痛仍在,南宋仍有收复失地之心。值此际,辛弃疾登高临远,怀古感今之作便应运而生。辛弃疾将词人个体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进一步拓展了词的表现领域,提升了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豪放词的集大成者。

突破策略

一、用典贴切,借古讽今

问题设计1:请简述这篇作品的创作背景。

《永遇乐&尘颈诲诲辞迟;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 ,辛弃疾时年六十六岁。当时韩侂胄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闲置已久的辛弃疾受命担任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辛弃疾支持北伐抗金的决策,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的作法,又感到忧心忡忡,他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否则难免重蹈覆辙,使北伐再次遭到失败。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一次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词中佳作。

问题设计2:在北固亭,辛弃疾登高望远,浮想联翩想起了很多人。这些人,都有谁?

孙权;刘裕;刘义隆;霍去病;拓拔焘(佛狸);廉颇

问题涉及3:在另外一首与北固亭相关的作品中,辛弃疾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辛弃疾为何在北固亭会想起孙权,他意在表达什么?

京口是叁国时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辛弃疾赞扬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他有着统一中原的雄图大略,打垮了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慨叹如今的南宋王朝,像孙权这样的英雄已无处寻觅。

问题设计4:与孙权相比,出生于京口的刘裕的何种壮举,也是为辛弃疾所称道的?辛弃疾希望借刘裕表达自己怎样的心声?

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他曾两度挥戈北伐,先后灭掉南燕、后秦,收复洛阳、长安,几乎可以克复中原。辛弃疾希望借此表达自己力主北伐,收复失地的主张以及建功立业的渴望。

问题设计5:当时韩侂胄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辛弃疾对此又持怎样的观点,我们从哪里可以看出?哪一位英雄的壮举,与刘义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辛弃疾力主北伐,但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否则难免重蹈覆辙,使北伐再次遭到失败。元嘉二十七年,宋文帝刘义隆急于事功,冒然北伐。结果不仅没有得到预期的胜利,反而招致北魏拓跋焘大举南侵。(2)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封山而还。

问题设计6:和拓拔焘(佛狸)有关的故事,是极其发人深省,且极具讽刺意味的,你是否读出了其中的深意?

意指百姓祭祀异族君王,写出了百姓的麻木;百姓的麻木,则是由朝廷主和政策所致;再次表明力主北伐,收复失地的主张与决心。

问题设计7:辛弃疾提及廉颇,是因为同病相怜吗,他还表达了怎样的心声?

作者以廉颇自比,这个典用得很贴切,内蕴非常丰富。一是表白决心,和廉颇当年服事赵国一样,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起用,当仁不让,奋勇争先,随时奔赴疆场,抗金杀敌。二是显示能力,自己虽然年老,但仍然和当年廉颇一样,老当益壮,勇武不减当年,可以充任北伐主帅;叁是抒写忧虑。廉颇曾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可为奸人所害,落得离乡背井,虽愿为国效劳,却是报国无门,词人以廉颇自况,忧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辙,朝廷弃而不用,用而不信,才能无法施展,壮志不能实现。

问题设计8:你如何评价此词中大量典故的运用?大量典故的运用,在辛弃疾的其他词作中也是寻常事,试举一例加以赏析。

(1)用典贴切,借古讽今。

2)如:《水龙吟&尘颈诲诲辞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用叁个典故对于四位历史人物进行褒贬,从而表白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叹惜流年如水,壮志成灰。

二、词中之龙,雄浑悲壮

问题设计1:明代杨慎在《词品》中说:&濒诲辩耻辞;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谤诲辩耻辞;与此同时,辛弃疾作为一名将领,又被尊为南宋豪放派词人中的佼佼者,有&濒诲辩耻辞;词中之龙&谤诲辩耻辞;之称。试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探究辛弃疾的词作是如何体现豪放二字的?

(1)饱满的爱国情感

(2)对英雄的敬仰与崇拜

(3)建功立业的渴望

(4)壮美的河山;开阔的境界

(5)广阔的时空,如开篇:千古江山

问题设计2:辛弃疾是豪放词的杰出代表,与苏轼并称&濒诲辩耻辞;苏辛&谤诲辩耻辞;。他的作品,读来令人慷慨激昂。同时,仔细揣摩后,又会有沉痛无比之感,你是否认同?

如《破阵子&尘颈诲诲辞迟;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从开头起,一路写想象中练兵、杀敌的场景与气氛,痛快淋漓,雄壮无比。但在&濒诲辩耻辞;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谤诲辩耻辞;之后,突然接上末句&濒诲辩耻辞;可怜白发生&谤诲辩耻辞;,点出那一切都是徒然的梦想,事实是白发无情,壮志成空,犹如一瓢冰水泼在猛火上,令人不由得惊栗震动。

问题设计3:沉痛之感,同样也贯穿于《永遇乐&尘颈诲诲辞迟;京口北固亭怀古》与《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我们应如何理解辛弃疾词作中的这种沉痛之感?这还是豪放词吗?

辛弃疾词作的豪放:还体现在雄浑悲壮,他常常写及对朝廷的不满,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绝望与痛苦,而他的英雄的豪壮与绝望交织纽结,大起大落,反差强烈,更形成瀑布般的冲击力量。

突破反思

对豪放一词的理解,不能停留于表面,如此方能走进辛弃疾的词作。此外,用典也不是越多越好。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