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在讲故事中反思与提升
从小时候起,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过痴迷于故事的经历。不管是虚幻还是真实,是悲剧还是喜剧,它往往以其不可抗拒的力量迅速占领我们的心。故事是人类生命的见证,是人存在于世上的一种表达方式,它负载着太多的秘密和信息。只要人类生生不息,故事就会生机盎然。对于教育这个人类生活的特定领域,故事同样是构筑教育大厦的基本要素。
走出教育研究的迷茫
在教师的生活经验里,有一种旁人所无法体验的群体生存状态,这种状态真实得让人不容置疑,它所固有的吞噬能力所向披靡,一些理论上的教育理想在它面前都显得那么脆弱和不堪一击。那么,作为芸芸众生中一员的教师,在这种力量面前又能如何呢?
对于教师,或许大众期望他们不是&濒诲辩耻辞;文化复制者&谤诲辩耻辞;,而是成为&濒诲辩耻辞;研究者&谤诲辩耻辞;。然而.谈到教育研究,广大一线教师却很困惑和茫然。通过与他们的讨论,以及在中小学进行的大量调研,会发现很多问题无法回避。譬如,教育研究的理论范式不适合中小学教师。学术界主导的理论研究趋于精确、深奥和抽象,却离教育教学实践有很大距离,一线教师对于教育科研活动普遍感到迷茫。再如,在各种压力下,中小学教师的教学研究活动被边缘化。尽管各学校都有教研活动.但许多教研活动由外部驱动,教师不能自主进行研究,因而很难对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另外,许多中小学教师尚缺少教育科研的意识、能力和养。这极大地影响了教师进行数学研究的质量、积极性和效果。即便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濒诲辩耻辞;校本教研&谤诲辩耻辞;,也没有在大多数中小学真正确立起来。据调查,很多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并没有真正开展,即使开展了,也往往限于&濒诲辩耻辞;低水平重复&谤诲辩耻辞;的怪圈。
那么,是否缺少一种让一线教师可以与其日常教育教学相结合的教育研究方法呢?
其实,在教育研究领域,也有一种研究方法,叫叙事研究。研究需要复杂的思维活动,似乎那是学者专家的事情,但不可否认,经验是思维的内容和基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的存在是一种经验的存在。教师得以界定自身身份的基础,就是他的教育教学经验。教师进行研究,为什么就不能去研究自己的经验呢?
大部分一线教师都写过很多讲述和反思自己教学经验的小文章,无论叫它教育随笔、反思札记还是教学案例,其实质都是一种基于经验的体察和自我反省,可以笼统地称之为教育叙事究。这是一种需要被关注、认可并鼓励的研究方式。
有亲和力的教育研究
件么是故事?故事就是人的经验在真实世界中留下的印记,是人感知世界、与外界相互作用的结果。研究人的最佳方式就是抓住人类经验的故事性特征,将这种故事性的经验记录下来并作出深刻的反思与审视,这种方式就是叙事。
叙事也就是讲故事,它是理解人类自我活生生的存在和经历的一种方式。对于教师而言,发生在学校生活中的课程与教学故事是外部世界给予教师的宝贵馈赠。小故事里面蕴含着大道理,它们是了解教师心路历程的一扇窗。所谓&濒诲辩耻辞;教育叙事&谤诲辩耻辞;或&濒诲辩耻辞;教学叙事&谤诲辩耻辞;,通俗地讲就是教师讲述自己的课程与教学故事.在讲故事中体现教师个人对教育教学事件的理解,诠释教师对教育意义的体悟。
显然,这种&濒诲辩耻辞;教育叙事&谤诲辩耻辞;是彰显教师知识、分享教师的智慧和经验的重要途径。通过讲故事,教师就有机会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就有机会发现问题、探索未知,就有机会突破常规、寻求超越和创新。对于教师本人而言,它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学校教育的实践而言,它是引发变革的重要动力;对于教育研究而言,它是一种真正的原刨,一种草根式的写作和研究主体的张扬。&苍产蝉辫;,
其实,在教育研究中,无论是实证主义的实验研究还是实质性的叙事研究,都不存在方法上的高贵性,而关键在于是否具有方法上的适切性。教育叙事研究受到了一线教师的欢迎,原因无非就是这种研究方法不去追求概念、逻辑和实证,而是关注日常生活世界中的教育经验和生活体验,关注对教育生活的叙说。既然教师们有着深厚的教育教学和生活经验的积淀,那么他们就有了进行叙事研究的很好的前提和基础。这样,通过叙事,他们就可以把教育教学和教育研究结合起来,教育研究由此对他们也就具有了相当的亲和力。
“说出来”和“写出来”
教育叙事研究的结果可以称为&濒诲辩耻辞;教育叙事案例&谤诲辩耻辞;,它是在真实教学情境的基础上,为了揭示特定的教学故事或冲突性问题所蕴含的教育信息,以叙事的方式表的一种研究文本。叙事案例包含故事、话语和叙述这叁个要素。
在叙事案例中,&濒诲辩耻辞;故事&谤诲辩耻辞;指的就是被讲述的内容,即教育叙事研究所指向的对象。它是以某种方式对教育事件进行的描述,一般由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教育事件组成。在教育叙事研究中,尽管不能绝对地说&濒诲辩耻辞;故事&谤诲辩耻辞;不能虚构,但对于一线教师来说,要讲述真实的故事。只有反映真实的事件并由此揭示现实的教育意义,才能给别人以触动、引发教育教学反思。&濒诲辩耻辞;故事&谤诲辩耻辞;这个要素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就是说某个教育事件具有发生发展的过程,同时又是在一定的场景中发生的。因此在故事的叙说方面存在一定的叙事技巧,这些技巧的灵活运用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此外,故事中还必然存在行为者,在教育叙事中行为者就是故事里面的&濒诲辩耻辞;主人公&谤诲辩耻辞;。很多教育叙事案例都是围绕着对&濒诲辩耻辞;主人公&谤诲辩耻辞;的描写而展开的,在这种情况下对行为者的描述又成了叙事的基本线索。
“话语&谤诲辩耻辞;指的是用来讲述故事的语言本身,它外在的表现方式就是叙事的文本。教育叙事研究不像实证主义范式下的教育研究那样追求精确、严谨和可检验性,在话语方面具有独特的特征,那就是:鲜活、具有可读性。教育叙事研究文本不是实验报告和调查报告,其撰写要体现出叙事的风格,即用词鲜活、行文活泼、叙述有吸引力、避免板起面孔去讲故事。
“叙述&谤诲辩耻辞;指的是产生话语或文本的行为过程,也就是讲故事的过程本身。显然,叙述是一种行为,通过这个行为才能产生叙事研究的文本,因此它也是一种创作行为。&濒诲辩耻辞;叙述&谤诲辩耻辞;这一行为背后其实还有叙述者、叙事角度、叙述口吻等,这些都影响着叙述的效果。尤为重要的是,在教育叙事研究中,&濒诲辩耻辞;叙述&谤诲辩耻辞;需要深度描写。只有对教育故事进行&濒诲辩耻辞;深描&谤诲辩耻辞;,才能深刻揭示故事背后的道理和意义,避免教育叙事研究流于&濒诲辩耻辞;流水账&谤诲辩耻辞;式的浅陋。
由此可见,教育叙事案例要体现如下几个方面的属性:
问题性,即在故事的选择上要反映两难困境、体现矛盾冲突、能够引发反思。因为叙事研究毕竟也是一种研究的形式,问题是研究的起点。没有了问题,也就没有了研究。从这个意义上说,叙事研究同样需要研究者的问题意识。
情境性,即所讲述的故事要真实、典型、具有代表性。叙事的情境或场景是叙事研究的重要构成因素,只有选取典型的情境,使所讲述的故事具有代表性,才能揭示教育过程中的某种矛盾冲突,反映教育教学中的某些道理。
故事性,即要有情节、经验性、可读性。故事性是体现叙事风格的基本表现,也是在表达方式上叙事研究与实证研究的最明显差别。
意义性即要有鲜明的目的指向、体现故事中蕴含的教育意义,能够铪丸以启发。意义性应该是叙事研究的本质属性,因为在叙事研究中,那个真实可感的、鲜活的故事只不过是教育意义披在身上的一件漂亮外衣,叙事研究的价值不在于为讲故事而讲故事,而在于故事背后的意义。这意味着故事必须要体现作者对该教育事件的思考和理解,反映作者的教育价值观和教学哲学。
叙事研究的这些规范代表了叙事案例撰写的相应基本要求。
作为基础教育事业最直接的践行者.在千干万万中小学教师身上,每天都有无数的小故事在上演。对于这样的小故事,需要去关注、去研究。&濒诲辩耻辞;知道的,说出来。会做的,写出来!&谤诲辩耻辞;故事是教师分享智慧、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摘自《中国教育报》第50期
找回教师写作的尊严
身为编辑。我每天都能收到数以百计的一线教师来稿。谈教育、谈教学、谈科研、谈生活&丑别濒濒颈辫;&丑别濒濒颈辫;老师们的视野十分宽广,文章涉及的主题也非常丰富。
然而,颇为奇怪的是,在相当一部分教师笔下,我看不到与学生接触过程中教师特有的敏感、细腻与持续的经历,看不到对教学情境和复杂背景细致而耐心的描述。相反,趋于理性的策略分析与条理性的结论往往占据文章的大部分篇幅。
老师们仿佛在急切地模仿理论研究者的口吻,试图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为改进教育教学建言献策。其初衷当然不容否定,可是,这样的写作方式不免让人觉得有些遗憾。因为缺少教育教学实践的影予,加之论理强硬、逻辑欠严密,使得其中一些文章&濒诲辩耻辞;先天不足&谤诲辩耻辞;、&苍产蝉辫;&濒诲辩耻辞;后天难立&谤诲辩耻辞;。
无独有偶,我还常常接到老师们打来的电话,询问报纸的版面需要什么方面的内容。也许在和编辑们的交流过程中,一些老师在写作上已经鼍惯于&濒诲辩耻辞;看人下菜碟&谤诲辩耻辞;,投编辑之所好。可是,对他们自身教育教学生活的关注与体察,也就在这样的过程中于不经意问悄悄溜走了。
因而,每当此时,我总是下意识地反问:&濒诲辩耻辞;请问您对什么方面的内容感兴趣?&谤诲辩耻辞;电话那头回应我的,往往是长长的沉默。 ’
当然,如果由此责备老师们为何不能平心静气地写作。未免有失公允。我国许多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在评定教师职称时,均把发表论文当作一顶重要的指标。而在实际工作中,许多教师却不曾接受过对于写作的任何指导。对于他们来说,写什么、如何写都是费解的难题。
近年来,许多教育理论研究者和管理者们一直在关注和探索如何以最贴近教师的方式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叙事研究就被视为其中一种重要的实现手段。对于教师来说.叙事研究就是教师讲述自己的故事,它让研究与写作变得不再遥不可及。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缺乏足够的反思与提升,光靠讲故事本身,仍然只能让教师在原有的水平徘徊。杨明全老师的文章在提醒我们关注叙事研究对于教师专业发展意义的同时.还提示我们关注教师怎样讲故事才更有益。朱聪和陈叶华两位一线教师则更具慧眼,他们在平平常常的教育生活中,发现了本不为人所察觉的细节,并对其进行了思考与提炼。以朱聪老师在故事中遭遇的尴尬为例,它暴露了我们在当下的教育经验中所忽略的很多生活中有价值、有意义的细节。&濒诲辩耻辞;教育要关注生活世界&谤诲辩耻辞;,这不仅仅是个理论话题.更具有现实的意义。
当给教育去掉人为包装,以一颗淡然的心,平静地看待像花蕾般渐次绽放生命活力的孩子们时,我们会发现,教育最原初的意义其实就在生活中。 .
当我们在生活中发现了教育的智慧和意义,以反思与讲述作为教师教育教学经历的支撑,就能与教师们一起找回写作的尊严。
摘自《中国教育报》第5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