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国共十年对峙》
【课程标准】概述1927-193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知识: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工农武装割据、叁次反围剿胜利、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长征;遵义会议、红军叁大主力会师。
能力:①理解南昌起义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作用
②分析理解毛泽东&濒诲辩耻辞;工农武装割据&谤诲辩耻辞;的实践和理论,正确认识&濒诲辩耻辞;工农武装割据&谤诲辩耻辞;思想和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作用。
③正确认识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二)【过程与方法】
①研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探究南昌起义的背景。
②展示材料,用联系、发展的观点评价土地革命。
③用图表呈现比较分析前叁次反围剿胜利和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
(叁)【心理素质培养目标】
①当代中学生,常常因为一点小困难就心情沉郁、甚至走上自虐、轻生道路。通过这节历史活动课,让学生认识到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也是从反复的失败和挫折中吸取教训,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士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人民军队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②通过查阅、选取毛泽东在长征时期所写的诗词,以史佐证,让学生切身感受当年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③通过诵读毛泽东诗词,以诗入境,通过认识老一辈革命家高尚的思想情操和博大的胸怀,达到克服部分学生存在的不思进取、甘于平庸的惰性心理的目的,用伟人的人格魅力感染、激励学生。
④通过模拟导游、诵读诗词的课堂形式,培养学生合作探索意识。在相互帮助、协调行动中进一步融洽老师与学生及学生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积极向上、愉快融洽、团结合作的群体氛围中,学会关爱他人、理解他人、注重沟通,增强责任感和对社会的适应性。
⑤教学过程中及时对学生的表现加以鼓励和肯定,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更加自信、阳光,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南昌起义、红军的长征
【难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遵义会议
【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比较法、讲述法
【教学准备】预习学案、学生课前查阅资料及小组安排、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 导入新课】 有人用“血雨腥风”、“拨云见日”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形容1927年中国社会发生的重大变化,请问,这一年,中国社会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
学生阅读材料,探究以下问题:
材料一 这一时期的革命力量受到极大的摧残。中国共产党组织上遭到严重破坏,大批共产党员及其领袖被杀害。一些党内的动摇分子公开退党甚至叛变自首,党员由大革命时期的6万多人减至1万多人,党的活动被迫转入地下;党领导的工农运动也受到严重摧残,全国有组织的工人由300万下降到3万,各地农民协会910万会员大部分散落。──摘自《中国共产党战略策略》
材料二 秋收起义原计划要去打长沙,大家也都想进长沙,&丑别濒濒颈辫;&丑别濒濒颈辫;可是长沙打不下来,目前长沙那样的城市,还不是我们蹲的地方,那就不要去了。我们要到敌人管不着或难得管的地方去,到乡下去,在乡下站住脚跟,养精蓄锐,发展我们的武装力量。(毛泽东在文家市对起义军的讲话)──摘自《秋收起义》
(1)大革命失败后国共产党为什么要进行武装起义?领导了哪些武装起义?秋收起义后为什么要改向井冈山进军?意义何在?
(2)阅读教材,概括八七会议的内容和意义。
(3)阅读教材,土地革命的内容和历史作用是什么?
(4)毛泽东的&濒诲辩耻辞;工农武装割据&谤诲辩耻辞;思想包括哪些基本内涵?这一思想的提出有何重大意义?
(5)中国革命的道路是什么?为什么中国革命只能走&濒诲辩耻辞;工农武装割据&谤诲辩耻辞;道路呢?
一、南昌起义
1、背景: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中,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
2、经过:时间、地点、领导人:1927年8月1,南昌,周恩来、贺龙
3、影响:
①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②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二、土地革命
1、八七会议
时间、地点:1927年8月7日,汉口
内容:清算右倾错误,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决定发动秋收起义。
意义:给中国共产党指明前进的方向
2、&濒诲辩耻辞;工农武装割据&谤诲辩耻辞;
内涵: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①建立:1927年10月,毛泽东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这是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30年夏,在毛泽东&濒诲辩耻辞;工农武装割据&谤诲辩耻辞;思想指导下,全国建立了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②发展:开展土地革命,发展生产,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
(内容: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意义:广大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
从1930年起,粉碎敌人的叁次&濒诲辩耻辞;围剿&谤诲辩耻辞;;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定都瑞金。
1、背景
投影: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敌我力量对比图
次序 |
国民党军队 |
红军 |
比例 |
第一次 |
10万多 |
4万多 |
约2.5:1 |
第二次 |
20万 |
3万多 |
约7:1 |
第叁次 |
30万 |
3万多 |
约10:1 |
第四次 |
30多万 |
7万多 |
约4:1 |
第五次 |
50万 |
8万多 |
约6:1 |
学生探究:前四次反围剿胜利的原因是什么?第五次反围剿为什么失利?红军进行长征的原因是什么?
长征原因: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2、 经过
学生活动:导游和各小组学生代表模拟长征经过。
(1)开始:1934 10
(2)转折&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遵义会议 1935 1
内容:①军事上: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左倾军事路线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②组织上: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胜利:四渡赤水&谤补谤谤;巧渡金沙江&谤补谤谤;强渡大渡河&谤补谤谤;翻雪山&谤补谤谤;过草地&谤补谤谤;1935.10会师吴起镇&谤补谤谤;1936.10会师会宁
3、意义①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濒诲辩耻辞;围剿&谤诲辩耻辞;②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③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④开始中国革命新局面
学生集体朗读毛泽东诗词: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河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叁军过后尽开颜
学生探究:什么是长征精神?
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其主题是&濒诲辩耻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谤诲辩耻辞;;其最显着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本课小结】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多次武装起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国情相结合,创造性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并在实践上为中国革命开创了一条建立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正确道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标志着国共对峙的正式形成。 30年代初,蒋介石集团为维护其统治,对红军加紧"围剿"。王明"左"倾错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战略转移。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使红军胜利完成战略转移,开辟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随堂作业】见学生预习学案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指培养学生正常的智力、愉快的情绪、健全的意志和协调的行为。青少年的心理状态是其整个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作为人文学科核心课程的历史教育,在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心理环境的优化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但是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这是广大教学工作者们亟待思考和深入探讨的话题。
一、转变教学观念,在学科渗透心理教育中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指出&濒诲辩耻辞;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谤诲辩耻辞;。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时代对人们提出了更高的心理素质的要求。而青少年正处在心理发育的“断乳期”、“危险期”,中国的独生子女更是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在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里健康教育已成为新时期深化教育改革的内化要求。
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在授予学生一定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智力和创造力的同时,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形成学生健全人格所采取的各种积极措施。这就要求教学首先要转变观念,做到在教学设计上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在备课上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效选择,既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又要符合学生发展的特征和各种心理品质的成长需求;在教学方法方面,要根据学科内容的需要,采用多种方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下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在教学目标上,要根据学生发展的年龄、心理特点,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在评估学生学习成绩方面,要以鼓励性评价为主,重视形成性评价,不要将考试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防止考试焦虑的发生;在课堂心理环境和课堂管理中,要优化教学情境,建立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能在愉快、有安全感、无心理压力的课堂气氛中学习。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二、充分展示教师的人格魅力,积极创设活跃、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情绪健康
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本人必须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水平,具有令人折服的人格魅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在教育的工作中,一切都应建立在教师的人格基础上。因为只有从教师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精神的力量。”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人只能靠人来建树。” 国外心理学家卫特的调查表明,学生喜欢的教师的人格特性有:合作、民主的态度;善良、耐心、体谅人;兴趣广;有令人喜悦的仪表、风度;公正无私;有幽默感、富有智慧;性情温和、行为坚毅;关心学生, 对学生问题有兴趣;工作具有灵活性;善于利用表扬的方法;对所教学科异常精通熟练。作为历史教师,更要有渊博的知识,让学生佩服你并被你所吸引,并且时不时地涉及学生们的兴趣领域给予关注,以使自己不要高高在上、使学生产生较大的距离感,利于与学生沟通和交流;微笑着用面对学生,积极的鼓励学生、评价学生,时刻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注、信任与尊重;用生动的语言、丰沛的感情来再现历史,言谈举止中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乐观向上、宽容大度、坚强自制、幽默睿智等精神品性。春风化雨般的感染学生。
教学中营造活跃、轻松的课堂氛围,民主、灵活地组织教学,用信任、鼓励和及时、积极的评价来激发学生,使教学真正成为一个知、情交融的过程,学生就会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防止了学生的“情感饥饿”。而这种良好的情绪状态,也会大大增强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活跃、轻松的课堂氛围的营造,需要的是教师开放的思想、民主的观念,实用多变的教法,和诙谐幽默的教学技巧。分组讨论竞赛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创设活跃气氛的方法。竞赛的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培养竞争进取的精神,而小组内部在解决问题时又需要有很好的协作精神,组内讨论和小组间辩论,可使同学们畅所欲言,充分交流和表现,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培养了一种协作、竞争、钻研的精神。这种方法需要教师业务纯熟,甚至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的整合,分成若干板块进行讨论学习,讨论可在老师设计的问题引导下进行,也可由学生互相提问解答,为增加公正性和竞争性,问题可分必答题和抢答题,学生提问时增加问题分—看谁的问题切中重点或有一定的联想性、综合性及知识、思想上的深度,但不管是问题还是答题,老师都要及时给与评价和加分鼓励,让成功的体验巩固和强化学生的兴趣。当然,这也需要教师具有极强的课堂驾驭能力,能适时地引导和调节,既保证知识主题和思想的正确性又能鼓励学生的思维创新,使课堂氛围既热烈又不失秩序。实践证明,这种学习过程同学们始终处于亢奋状态,甚至结束时仍意犹未尽,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思维空前活跃,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思想火花出现。
叁、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力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现代教育将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它要求在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要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策略,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历史教学要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注重启发式讨论教学,发展学生思维、激发情感,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教学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将学科教学同信息技术有机整合,增强历史教学内容的形象性、生动性,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提高;历史教学还应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故事会、知识竞赛等,开阔学生视野,从中逐步调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品质。
四、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理性观念的灌输
①充分挖掘人类历史长河中众多英雄伟人的精神品质,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例如:孙中山小时候就立誓作“洪秀全第二”,周恩来少年就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言,布鲁诺宁肯被烧死也不放弃真理,华盛顿的伟业建立在从小就诚实可信的品质上等等,可以用众多活生生的例子,让学生认识到:他们之所以成功、成为对民族、对人类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的英雄人物,首先在于他们具有远大的理想和追求真理、“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崇高信念,在于他们正直、诚信、无私等可贵的品质。
②增进民族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现在的中学生不关心政治,民族意识、社会责任感淡漠 ,极少能把学习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缺乏当年周恩来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历史教育应责无旁贷的承担这一重任,加强这方面的教育。除了注重民族英雄的榜样作用外,应特别注重中国近代史和国情结合的教育, 通过中华民族近代的衰落、耻辱和今天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再引申到今天中国发展面临的资源、人口、环境污染及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等问题,在感受中华民族伟大、新中国的发展令人自豪的同时,着重进行民族危机感和时代使命感的教育,让学生生成“为中华之腾飞而读书”的信念,把学习从个人角度提升到民族的角度、社会的角度。这项教育在课堂中可以渗透,更适合开成专题讲座的形式,如我曾在“五四运动”和“一二·九运动”纪念日时搞过“从中国近代学生运动看当代青年的时代使命”的系列讲座,教育效果非常显着。
③注重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不仅使学生渴望获得知识,能促进学生学习,而且在学习过程中伴随着愉快的情绪体验,有利于学生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美国心理学家拉扎若斯的实验表明:兴趣与智能相比更重要,兴趣较浓的学生比智能较高的学生在学业上占优势。教学中巧妙设计导言课、导语,注重情感化、生动性,密切联系现实,引入史学新观点等,不仅能够培养对历史学科的兴趣,还能对培养其他学科、甚至是对综合知识的兴趣都有所帮助。历史学习会让学生知道,人类社会就是在不断学习和创新中进步发展的,每一个人也必须不断学习、完善自己以适应社会需要,知识的重要性在今天显得尤为突出,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社会意义,就会把当前的学习与将来的理想联系起来,从而产生学习的需要,形成长远的动机,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历史学习还会经常联系其他学科,并且会让学生了解到各学科知识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会让学生产生兴趣迁移,并在不断积累知识的基础上发展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