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冻制作厂911制片厂麻花

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果冻制作厂911制片厂麻花>>语文>>每周一课>>文章内容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项羽本纪》人物形象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19-01-24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钟雨辰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项羽本纪》人物形象教学反思

钟雨辰

&苍产蝉辫;叶圣陶说:一个受教育的人,依理说,必须了解固有文化,才能继往开来。否则,像无根之草,长不起来,也就说不上受教育。作为浓缩了中国古代文化精华的文言文,它蕴涵了古人对天地、人生的思考与智慧,对提髙民族文化修养具有积极作用。在倡导开放式课堂、对话式教学的今天,如何改变文言文教学的尴尬境地一直是语文教师关注的话题,重或重成为讨论的焦点。虽然我们绕不开应试的功利目的,但在讲授文言文时仍应该文质兼顾,期求文质兼美。《项羽本纪》(节选)作为《史记》里流传甚广的篇章之一,难度并不像同期秦汉历史散文那么大,因此,我在设计教学的时候,把教学重难点放在解读人物形象上,从而全面感受司马迁的历史观。

一、抓住重点,有的放矢

一堂课时间有限,对于《项羽本纪》这样的长文,教学必须有所取舍。从课文内容的安排来看,司马迁重点着墨项羽一生的最后一个阶段,即垓下之围,这也是《项羽本纪》中最悲剧性的一幕。传写这一幕时,司马迁满怀激情,运用史实、传说和想象,丰富、发展了项羽的性格,取得了可歌可泣的艺术效果,其艺术特色历来为人称道,因而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可抓的很多,但在实际操作中,我只抓住一个重点,解决一个问题,就是分析鉴赏项羽的性格特征。所有教学步骤的安排及问题的设计,都是围绕这个重点进行的。包括分析课文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场面描写等,最终都是为了揭示人物的性格,剖析人物的思想。

二、着眼细节,深度挖掘

剖析人物,无非要从各处细节入手,文中凸显人物性格比较直观的的文字由学生自己分析,而司马迁精心设计的一些细节易于被学生忽视,我就设计成问题让学生讨论。垓下之围一共分为叁块:霸王别姬,东城快战以及乌江自刎,每一块我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

1.霸王别姬时,若真作诗,谁为他记录下来呢?可见此诗未必是项羽亲作。若是太史公为之,意图何在?

2.文中说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为什么一开始想渡,后来又拒渡?试着揣摩项羽拒渡乌江时背后的心理状态。

3.敌军迫近,有马不骑,非要下马短兵相接,这是为什么呢?

4.试揣摩项羽把自己的头颅送给吕马童时的心理状态。

汉高祖刘邦出生市井,身份低贱,使他天然地能在危难之时低下头颅。而项羽生于楚将世家,身份高贵,骨子里自带贵族的自尊和高傲,可以说他在人生最后阶段的选择和他的贵族身份是密不可分的。慌乱之中的逃窜是为保命,项羽来不及多想,甚至都未意识到面前的河流是乌江,而亭长的一番话,触动了项羽敏感高贵的神经,生存还是毁灭的思考随之而来。英雄末路的自尊,贵族落败的骄傲,激发了项羽骨子里的个人英雄气概:宁可高贵地从容赴死,也不愿受怜悯而生。一个字是在作出人生重大选择之后,真正放下一切而无所牵挂的轻松与淡然。他选择下马步行,短兵相接这种战争最原始的方式,把自己最后的生命意志力张扬到了最大限度。即使要死,也要吾为若德,以一副重恩赏赐者的姿态给对方一份施舍。当然,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也提到了项羽的缺点,骄傲自大、鲁莽冲动,这也是导致项羽惨败的重要因素。

司马迁倾注了满腔热情和无限遗憾塑造了项羽这一形象,不吝笔墨刻画了一位骁勇威猛、侠骨柔情、骄傲自尊又有缺陷的悲剧英雄。虽然太史公对项羽给予公正的评价,但每每读到项王对着虞姬泣歌的情景,想象着太史公在创作这些内容时,是否也想为项王掬一捧英雄的眼泪,或又无限羡慕项王于穷途之时仍有虞姬和乌骓不弃的陪伴呢?借他人之事抒一己私志,真乃太史公之谓也。

评课:

顾岚岚:钟老师关注到教学内容的取舍,确定明细的教学内容,这是一节高效课的前提。对作品进行文学欣赏,人物形象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学生们能够引起思考、探讨所在。所以钟老师将教学内容设定为人物形象的探究,可以说是合宜的教学内容。

在第二部分进行深度挖掘里,教师提出了几个值得讨论的问题,这些问题能够让学生充分关注细微处,关注司马迁进行人物刻画时说用词。这体现教师自己文本理解的深度。当然,如果教师能够再提炼一下,人物形象分析可以从哪些角度着手考虑,让学生能够在走进具体人物的同时,还能够有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学生的理解人物形象的能力会更好。

 

叶荣荣:“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太史公于自序中如此叙说,将其创作《史记》的目的展示给世人。《史记》是被后人定为二十四史之首,但它不仅仅是为王者皇家做传。其文中更多的洋溢着自己的主观思想和个人喜好,读《史记》之前必须读懂司马迁,这一点不为过。本纪,为帝王之传,太史公特意为做《项羽本纪》,由此可见,他对这位悲剧英雄的偏爱。钟老师抓住这个点,对文章内容大胆取舍,巧妙用几个大问题将课堂串联起来。语文课堂就该是这个样子,细细品味情节,慢慢读懂作者洋溢着的情绪。

卜钧:课堂设计很好地体现了教材的设计意图,深入挖掘了人物的道德魅力和审美魅力,有利于学生形成正向的价值观,进一步提高审美能力。

 

张元丽:《〈史记〉选读》薄而不轻,质而实绮,教材中选择的篇目均是《史记》中的经典作品,无论哪一篇文章,细细发掘、慢慢推敲,都足够学生咀嚼半天。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对于文言文的惧怕,文言能力的薄弱都与教材丰富的内容形成了一对难以解决的矛盾。再加上选修教材和课改以前的教材相比,内容多、容量大,学生学不过来,教师教不过来,结果学生学得无味,教师教得疲惫,效果也不好。做为课堂的重要角色的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胆取舍。钟雨辰老师在《项羽本纪》的课堂教学中能抓住重点,有的放矢,以项羽的性格特征为核心,牵一发而动全篇,切入点小而巧。在人物分析过程中,着眼细节、深度挖掘,引导学生关注品味其中关键点传神处,窥细节而知全貌,设计巧妙。可以想见,这样的课堂之后,在学生的心目中的项羽一定是立体丰满、千载如生的。只是,在引导学生体会太史公“借他人之事抒一己私志”的写作特点时,要特别注意尺度,不能给学生造成一种因为要“抒一己私志”,就可以臆造某些情节获内容的印象。毕竟,《史记》首先是史书,太史公是独一无二的史学家。

 

蒋霞:

摹形传神,千载如生,《项羽本纪》的教学指向是《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了解司马迁在塑造人物时采用的丰富多彩立体多面的手法,从而对人物有全面冷静客观的评价。

钟老师以生为本,让学生参与教学内容的建构,同时善于取舍,力求重点突破。紧紧抓住垓下之围主体部分内容,通过改写缩写,着眼人物语言动作细节描写,并对此进行了研讨探究。教师是教学平等关系的首席,教师是课堂节奏的把控调节者。本节课,要实现的递进,在节奏上可以快一些,细节赏析不可少,但不是全部。同时可以通过前后对比、详略艺术、句式结构等要素,让学生体会人物形象的丰满张力。要促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体悟到司马迁对项羽的独特情感评价。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