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度第二学期化学教研组活动2
4月16日,星期二上午第二课,化学组所有老师汇集在弘毅楼叁楼阅览室,进行基于课程标准和学生学习方式改进为主题的教学研讨。具体过程如下:
1、陈小强老师就之前开的每周一课《共价键》谈了自己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了课程标准核心素养中的“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教师从钠原子、氯原子原子结构出发讲解氯化钠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并归纳离子键的形成条件、特点。以氯化钠为基础,再研究氯化氢的形成过程,通过对比迁移,启发学生认识不同微粒的成键特点。通过问题设置,让学生初步认识共用电子对的形成过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电子式、原子结构示意图等化学用语来表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让学生更形象直观地理解微观离子的成键特点,培养了学生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的核心素养。
2、化学组教研主题研讨。老师们交流了学生的学习状态,普遍感到学生思维不活跃,学习处于被动状态,作业反馈也表面教学效果不佳。让老师觉得疑惑的是反复强调和训练的重点知识学生仍旧出错,整体表现学习效果不佳。通过研讨,老师们决定尝试转变课堂教学方式,从“问题教学”走向“自主学习”。以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学习笔记,并交流讨论,解决疑难点,通过适当练习巩固知识,并形成初级模型。初定期中考后,5月上旬由孙仁泽老师开一次以从“问题教学”走向“自主学习”为主题的研究课,之后贾鹰老师开类似的《甲烷》研究课。课堂让学生自主学习对老师备课要求很高,需在课前设计好每步流程,如何引入、如何引导自学、如何分段,何时交流、如何反馈、如何检验等等。教师要帮助学生准备好学习笔记,笔记如何与教学环节呼应,出现哪些文字、留白哪些内容、训练哪些题型等等都要事先设计好,这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备课组集思广益,需要在备课活动中充分探讨,达成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