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插图为例,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助读系统的使用
果冻制作厂911制片厂麻花&苍产蝉辫;&苍产蝉辫;张元丽
摘要:一般而言,语文教材由四个要素构成,分别为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助读系统和作业系统。助读系统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插图又是助读系统的必备要素之一,它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课文本身。然而,长期以来,作为四要素之一的助读系统却始终处于被忽视冷落的尴尬境地,未能得到教材使用者的重视。本文以插图为例,从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和语言文字运用题的教学出发,努力探究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助读系统的正确使用方式。
关键词: 插图 苏教版 高中语文教材 助读系统
一般而言,语文教材由四个要素构成,分别为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助读系统和作业系统。助读,意思是帮助阅读、帮助学习。所谓助读系统,“是对学习要求、学习重点和学习方法的提示,也包括对某些疑难问题的诠释和对相关资料的引述。包括编辑说明、单元学习提示、课文阅读体会、注释、题解、作者介绍、参考资料等。”① 作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助读系统分为提示说明类、图像类、注释类和知识补充类四种。其中,图像类又包括扉页插图,专题导语页插图以及课文插图。
编写者的初衷,语文教材的这四个要素应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在使用过程中都要充分利用。然而,作为四要素之一的助读系统却长期处于被忽视冷落的尴尬境地,未能得到教材使用者的重视。这其中,插图被忽视的程度尤为严重,其利用率随学段的升高而逐步降低。到了高中阶段,因为教学对象是即将或已经成年的高中生,老师们普遍认为低学段学生才会对图片感兴趣,在教学中使用插图的就越发少了。但课本中的插图是否真的如老师们所想,是可有可无的呢?对高中语文教学真的没有帮助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辞海》对“插图”这样定义:“指插在书刊中的图画。有的印在正文中间,有的用插页的形式,对正文内容起补充说明或艺术欣赏作用。”语文教材中的插图是指分布在教材中为教材提供背景信息或者对教材内容进行装饰、表征、组织、解释等作用的图片。它被视为为第二语言,与教材中的文字相辅相成。插图给予使用者最直观的感受,它用形象思维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同时也可以作为重要方式帮助教师组织教学。前苏联着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把画片带进教室,就是哑巴也会说话了。”由此可见,老师应该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插图,加强和改进教学。
一、插图与阅读教学
1、激趣导入:
在新授课中,老师可以将插图作为课堂导入,用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中《滕王阁序》这篇课文为例,扉页插图中有一张滕王阁的照片,展现了现代滕王阁的高大巍峨、雄伟气势和色彩的艳丽。学生从插图中可以获取部分对于建筑的信息,但要想完全了解初唐时的滕王阁以及王勃参加盛会的情景,就必须对图片作思考想象和信息填补,这时候学生的求知欲就被激发出来。老师此时可以引导学生尝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摹图片中的建筑以及想象当时集会的盛况,并让学生设想王勃会用怎样的语言来描写。此时的插图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激活了学生思维,为后续教学活动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基础。
2、准确理解:
插图用直观形象的方式再现课文内容,兼具感性和理性的特点,可以准确传达语言文字难以描摹的具体细节,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文本内容。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南周六月荔枝丹》为例,课文中共穿插了四副图片,分别展现了荔枝果枝及花果的剖面、荔枝果实的各个部分、莆田荔枝的外表及形状、宋家香古荔树。虽然荔枝已经是较为常见的水果,但生活中学生未必认真观察过。对于江苏地区的学生而言,即使关注过果实,荔枝树着实是未曾见过的。这些图片将课文内容的形象化,弥补了学生在阅读课文时的想象空缺,促使学生的整体记忆和理解,对他们的课文理解产生积极的作用。
3、切入串联:
插图还可以作为突破口,串联起整篇文章的阅读分析。以《兰亭集序》为例,这篇课文位于苏教版必修五第四专题“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课文在第96页,书法作品的插图位于扉页彩图部分,两者相距较远。通常老师在教授这篇文章时,或者直接忽视插图,或者仅仅停留在表面,让学生简单看看图片,感受一下王羲之书法的魅力,往往很少思考这幅图片对于教学的重要作用。笔者却从图片中的五处修改,发现了解读文章的绝佳切入口:通过分析“此地有峻岭”改为“此地有崇山峻岭”、“或外寄所托”改为“或因寄所托”、“于今所欣”改为“向之所欣”、“大可悲也”改为“悲夫”以及“有感于斯作”改为“有感于斯文”五处改笔,引导学生探究感知改笔背后从形式美到文字美进而到情感美的深刻意味,真正理解金圣叹对王羲之这篇文章“真古今第一情种也”的精准评价。
二、插图与写作教学
1、拟题训练
高考语文试卷中,作文分值占比一直是最高的;而在高考作文的写作要求中,往往总有一条“题目自拟”。俗话说“题好一半文”,可见如何拟出一个好标题,也是高考作文能力的考查点。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叁教材中,除《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一文后面的“阅读探讨”部分的叁组图片有标题外,其它如《祖国山川颂》、《肖邦故园》、《老王》、《离骚》等课文均只有图片没有文字标题。教师在上课时,可以让学生在仔细观察插图并结合课文的基础上,尝试从课本中选择词句为这些图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也可以根据画面内容自行拟题,从而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拟题能力。
2、写作训练
一直以来,漫画作文屡屡出现在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中。与文字型作文材料相比,漫画作文所提供的材料图画增加了审题和写作难度。要想让学生有较强的读图能力,准确理解命题者的意图,就必须从平时的教学抓起。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我们要让学生研究某一事物时,既能从一个角度看到问题,又能在必要时,改变角度或者从几个角度看到问题。”②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扉页部分,有多幅人物画像,包括李白、杜甫、李清照、欧阳修等,这些人物画像姿态各异,神色不一,具有充分的想象空间。阅读教学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图片展开联想和想象,把阅读教学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去进行写作。可以写片段,也可以写完整的文章;可以记叙议论,也可以抒情描写,以此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写作能力。
叁、插图与语言文字运用题
在江苏高考语文试卷的第一部分“语言文字运用”板块,经常出现图文转化类题目,包括解析徽标、描述图片和漫画寓意等。虽然这些题型中的图片与课文插图并不完全一致,但对学生的读图能力要求是一样的。要想提高这类题型的正确率,就必须正视平时的读图练习。老师上课时,要注重教材上的插图,并找到教材中与插图相匹配的文字内容。上课时注意图文并茂,多角度增强学生记忆,进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解答图文转化题的能力。
总之,插图是助读系统的必备要素之一,而助读系统又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课文本身。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以插图为代表的教材助读系统,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①朱绍禹:《这些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背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16页
②(前苏联)赞科夫:《和教师的谈话》,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7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