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学习形成性评价的思考与实践
常州市第三中学 张元丽
摘要:高中语文教学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语文评价的导向和激励功能,注重评价方式的人文性和科学性。然而现行语文评价的滞后日益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瓶颈”。传统的语文评价模式,以学生的学习结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个性化的教育发展。语文学习评价除了甄别选拔功能外,还具有反馈调节、展示激励、反思总结、记录成长、积极导向等功能。结合教学实践,笔者以叁个课例谈谈自己对高中语文课堂形成性评价的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高中语文&苍产蝉辫;&苍产蝉辫;形成性&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评价&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思考&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实践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语文教育培养学生积极的价值观和生活观,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审美能力和情感价值,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学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语文评价的导向和激励功能,注重评价方式的人文性和科学性。然而现行语文评价的滞后日益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瓶颈”。传统的语文考试模式,以学生的学习结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个性化的教育发展。语文教师必须积极创新,引入形成性评价。
美国的斯克瑞文教授最早在其1967年所着的《评价方法论》一书中提出:“形成性评价是通过诊断教育方案或计划、教育过程与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提高实践中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质量的评价。形成性评价不以区分评价对象的优良程度为目的,不重视对被评价对象进行分等鉴定”。美国学者斯塔弗尔比姆认为“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语文学习评价除了甄别选拔功能外,还具有反馈调节、展示激励、反思总结、记录成长、积极导向等功能。
结合教学实践,我以叁个课例谈谈自己对高中语文课堂形成性评价的思考和探索。
一、“分层研讨”式评价
“分层研讨”参照国外的“核心技能”原理,给学生以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学生在认识社会及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将自身的条件与阶段目标科学地联系在一起。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相应的学习层次,然后根据努力的情况及后续学习的现状,再进行学期末的层次调整。“分层研讨”式评价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条件的实际出发,通过班级组织与教学形式的变化,创设“因材施教、分类指导”的环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经过努力达到各自的教学目标。
如在执教必修二《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时,我设计了叁个不同层次的问题:
第一层:语文和人物描写的角度——摘录文中对于女性肖像描写的文字,用200字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苍产蝉辫;
第二层:语文与写作艺术角度——仔细阅读文中人物和环境描写的句子,用200字分析作者“小细节大文章”的写作艺术;&苍产蝉辫;
第叁层:语文和综合素养的角度——你觉得林黛玉、王熙凤在待人接物方面各有什么特点?你更喜欢哪一个?用事实评价分析。&苍产蝉辫;
让不同基础的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话题,将选择相同问题的学生组成一个新的学习团队,共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最后进行总结评价。
“分层探究”式评价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知识情况展开教学,能够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主体性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二、“目标情境”式评价&苍产蝉辫;
“目标情境”式评价的核心是“目标”,从教学过程、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多方面对语文教学进行重新设计。所有教学情境的创设都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将教学目标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是否达到教学目标要求作为是否完成教学任务的评价标准。在教学中首先向学生明示各个阶段应该达到的目标,并运用多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达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行目标管理。
如进行必修四《雷雨》的教学时,结合课文中周朴园与鲁侍萍、鲁大海的矛盾冲突,我创设了叁个交互情境:
①假如周朴园的故事发生在现代社会,面对年轻时抛弃的妻儿,作为公司家的周朴园会如何处理这件事情呢?请你提出解决策略并说明理由。
②假如你是工人鲁大海,当你知道周朴园是亲生父亲时,你会如何处理“罢工”这件事?请你提出解决策略并说明理由。&苍产蝉辫;
③假设大学毕业后,你进入了一家心仪已久的公司工作,一个月后,你发现老板拒付先前答应给你的各种福利。面对这种困境,你会如何与上司交涉这件事呢?请你提出解决策略并说明理由。
这个设计着眼于“过去、现在、未来”叁个思考视角,学生置身于这样的教学情境中,能联动生活经验,触碰出思维火花,通过合作学习,成果展示,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和写作能力,学生感到的是思考的魅力、人格的尊重、生存的智慧。
叁、“比较重组”式评价&苍产蝉辫;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学习评价,更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知识观和价值观,注重个性化阅读,注重对相关阅读知识的重新筛选和横向组合。“比较重组”式评价策略是指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品味质疑,沉浸体验,通过资料搜集,小组讨论,建立新的主题项目的“学习资料库”,重组学习小组,分析比较,深化拓展,生成新的知识和能力的一种评价策略。
如在学生学习《氓》这篇诗歌时,我要求学生自己通过网络,搜集诗经中其他有关爱情的诗歌,进行鉴赏和评价,找出它们的相似点和不同点,用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进行接受性阅读、对比性阅读、鉴赏性阅读。带学生走进文本,在品味、质疑中对人物进行体验感悟,根据学生对诗歌的不同理解,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诗歌,说出叁种以上的理由,引导学生形成新的理性的“爱情观”。&苍产蝉辫;
在这里,通过巧妙地创设争辩“爱情观”的人性、人情的这些焦点问题的情境,让学生用具体的语言体会表达文本的内涵,或产生共鸣,或产生疑惑,辨别是非优劣,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并自觉进入到更深一层的体验中去,实现了真实有效的学习评价。老师把时空让给学生,让他们敞开心扉交流碰撞,在课堂上收获合作学习的快乐。
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应当适应人的本性,发展人的先天素质,使每个人的内在力量和能力都得到尽可能的发挥,成为社会的“新人”。韦伯说“学习和评价就像同一艘船的两只桨,应该齐头并进”。形成性评价突破了传统语文评价模式的局限,提供了具有吸引力的学习氛围和学习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获得丰富的认知、体验、感悟,并且内化为自己的经验和能力,从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它是构建高效高中语文课堂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今后教学中将不断探索攀登的一座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