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冻制作厂911制片厂麻花

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果冻制作厂911制片厂麻花>>语文>>每周一课>>文章内容
涉江采芙蓉
发布时间:2019-10-08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孙乘风

-7becbcedda39cfff.jpgcf38137f98061f3.jpg

《涉江采芙蓉》教案

2019.9.19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资料补充:

一、文学文化常识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并体验“芙蓉”意象传递出的羁旅、相思和死亡的哀痛;

2、领悟虚实相生产生的哀婉动人的抒情效果;

3、评鉴“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一句话语言表达的作用和效果。

二、教学重点

领悟虚实相生产生的哀婉动人的抒情效果;

叁、教学难点

评鉴“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一句话矛盾表达的多重意蕴。

四、教学过程

1、导入:珍贵自古寓于常物,古代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枝花或是一棵芳草,如灞桥折柳,再如王维《相思》中的红豆。采摘花草赠亲朋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中也常有出现。

赠范晔

陆凯

折梅逢驿使,

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

聊赠一枝春。

 

庭中有奇树

《古诗十九首》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2、初读文本,感知内容:

五言诗的断句:二叁节拍或二一二节拍本诗采用二叁节拍断句,但在朗读时可适当延长第叁个字的发音时间。

3、诗中主人公采芙蓉的目的是什么?请用诗中的词语回答。

采芙蓉是为了“遗”远方的“同心者”“遗”“所思”,采芙蓉就是为了赠予所思念的人。

4、 这首诗为什么是“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而不是其它物?芙蓉有什么特别之处吗?这对全诗在营造意境上有什么作用?

阅读材料

莲,君子之花:

(1)、周敦颐的《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之君子者也。”

(2)、《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莲,佳人之花:

(3)

采莲曲二首(其二)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4)、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错 误》郑愁予

(5)

沙扬娜拉一首

赠日本女郎

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莲,爱情之花:

(6)

西洲曲

南朝乐府

采莲南塘秋,

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

莲子青如水。

置莲怀袖中,

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

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

望郎上青楼。

   这首诗为什么是“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而不是其它物?芙蓉有什么特别之处吗?这对全诗在营造意境上有什么作用?

特点:香气清幽、品质高洁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

5、你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

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1透过意象把握思想感情。

2寻找诗中的关键词句(诗眼、主旨句、直抒胸臆的词句)

思乡怀人

叁、主题探究:

1、对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还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

根据你对材料的阅读感受,在括号内填上主语,并说明填写的理由。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2、假如抒情主人公是一位漂游在外男子,简称游子,我们怎么来讲这个故事?

如果抒情主人公是一位多情的女子,我们怎么来讲这个故事?

四、总结

也许,这首诗是思妇告诉你什么叫同心而离居,

也许,这首诗是游子告诉你什么叫飘零不得归,

无论深浅,你我总有所获。

那么,请继续在诗歌的长河中顺流而下,

期待下一次的遇见……

五、布置作业:课后阅读《行行重行行》和《迢迢牵牛星》,以下作业任选一题完成:

1)找出叁首诗抒发的情感与语言表达的异同,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评析性文字;

2)选择其中一首诗,结合自己的体验,改写成一首现代诗;

3)查阅资料,以叁首诗或其中一首诗为底本,编写一幕短剧。

行行重行行

【作者】佚名

【朝代】汉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迢迢牵牛星

【作者】佚名 【朝代】汉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教学反思:

《涉江采芙蓉》是一首东汉时期的文人五言诗,刘勰和钟嵘都给与了高度的评价。刘勰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更是毫无夸张的说是“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古诗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选择这首诗进行开课一是想对新方案背景下的古诗群文阅读教学进行一个展示和探索,也想语文组的同仁们给出指导意见,以便自己在专业上能有更好的提升

这首诗在环节设计上,还是比较清晰合理的。通过古人采摘香草赠与亲友的习俗激发学生兴趣,再由诵读导入整体感知,让学生初步理解古诗。然后通过分析意象和展开想象对诗歌进行深度的理解,进而把握诗歌的主旨思想——思乡怀人,最后对诗歌的抒情主人公是男子还是女子进行讨论。整个过程还把诗歌的表达技巧通过一些例子教给学生,不仅激发了学生是个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诗歌的时候触类旁通,也让学生掌握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

有两个问题自己一直在思考,这也是自己在古诗教学方面一直存在的疑问

首先,人们经常说“诗无达诂”,意思是诗歌是语言的品味和情感体验的一个过程,它适合反复吟咏,自己体悟,实在不适合一字一句的翻译,否则,破坏它意境和情感的整体性,这违反诗歌鉴赏的原则。可是实际教学当中,不可能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读,在一些字词和意象学生不理解的情况下,学生根本无法真正透彻的理解诗歌,更谈不上情感的共鸣。 “诗无达诂”和意象分析,在这种看似矛盾的原则下,尽管课堂上进行了正常的教学处理,但是还是会有一些不解的地方。

    其次,对于诗歌抒情主人公的讨论存在歧义。我本节课最后采用不管是男子还是女子只要是有理有据,言之有理即可的开放态度。可是进行过反复的比较,和后人高度的评价以及查找资料,认为认定为女子更合适,也更意蕴涵咏。但是这又会形成武断,学生不能自由的发表见解。其实诗歌本来就是贵在读出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当出现这样的问题时,具体如何处理还需要具体的探讨和改进。

以上是《涉江采芙蓉》的教学反思,笔而记之。

                                   

高一语文《涉江采芙蓉》评课记录

古典诗歌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占有很大比重,古典诗歌教学也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古诗十九首》是一组杂诗。自从它被梁昭明太子萧统选入《文选》,就引起历朝历代文学批评界人士的关注。《涉江采芙蓉》自身的内蕴与课程标准的理念相契合。该节课试对《涉江采芙蓉》的教学进行比较全面的分析与研究,能够在正确运用教学方法的基础上选择具有语文特色与文章本真的教学内容进行诗歌教学探索。

  1. 张元丽老师发言

       在新高考的形式下,目前高一使用的教材是2019年6月版,教材中的内容并没有特大的变动,所以新课程标准当中要求的72篇补充篇目是没有现成的,只能靠年级统一印发学案的形式来给高一年级的学生补充。但是这种学案的形式也伴随一些问题,很多高一的老师在处理补充篇目时简单化,这样是不科学也是不合理的。如果对《涉江采芙蓉》、《短歌行》这样的一些诗词只要求背诵是不利于学生对诗歌的学习的,也会影响学生在高二甚至高叁对诗歌的学习,所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阅读兴趣就显得非常重要。我在备课时,发现《涉江采芙蓉》这首诗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点,就是悬想,即落笔对方,整堂课的教学设计就是围绕这个中心问题展开。以上就是我对于《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的想法,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2. 评课过程记录

    顾岚岚:

    在新高考的背景下,我们所有的语文老师都应当改变教学观念及教学态度。张老师在备课时关注到《涉江采芙蓉》这首诗的教学点,即落笔对方。通过学生热烈的讨论和朗读的形式让学生体会诗人的创作意图和表现手法。对高一的学生来说,诗歌补充篇目的教学应既关注内容也要关注学生的朗读,充分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同时,我也在思考如果这首诗放到高二,作为老师应当怎样进行教学设计?高二的教学更多的是要关注到群文阅读,而群文阅读最关键的两个方面一是诗歌的文体特征,决定了教学内容;二是群文内容的异同点。因此,不同年级设计的教学内容还是有很大的差异的。

    乐文玉:

    我很赞同顾老师的说法。高一的诗歌教学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对诗的兴趣和喜爱。张老师的课堂上学生非常的积极投入,我在后面听课也很投入。这就充分调动学生对诗歌的阅读兴趣,也让他们感受到诗歌阅读的乐趣,这将对高二、高叁的学习很有帮助。张老师的课堂教学与我在给学生讲解诗歌时有共鸣的地方,比如让学生认识到“诗眼”,让学生慢慢接触,从而产生一些认识。同时,我也收获颇多,获得一些方法方面的指导,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引用学生感兴趣的小故事或者学生记忆结构中已有的知识,来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

    蒋霞:

  3.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是一首民歌,也属于民谣。通过读,重复读或者对比读、分角色读来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情感,当然如果诗歌能够吟诵出来那就更好了。第二,张老师通过意象打开情感,“芙蓉”本身就蕴含着不同的情感。第叁,对于这首诗抒情主人公的把握,是女子男子或是男子和女子皆有都是可以的。每个年级的教学目标的趋向是不同的,而对于高一年级而言,最主要的是激发兴趣,从读意象开始,到把握情感,最后掌握诗歌学习中的知识点。

    夏雪松:

    鲍鹏山在《叁千年理智与情感:中国人的心灵》一书中对《古诗十九首》的分析,是认为当时的文人写诗并不是为了歌颂爱情,而这种伤感的表现,是为了寻求心灵创伤的抚慰。在鲍鹏山看来,文学是人类精神的避难所。所以,我们的教学是否可以突破传统的关注意象、表现手法等知识点的学习规范,提高学生思维的高度。

    赵校长:

    张老师的这节课思路清晰,定位准确。对于高一来说,培养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最为关键,要先有趣,然后才是深度的学习,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时,我也感受到本次语文组的评课也较以往有很大的变化,首先专业性更强,对在座的每位老师都有很大的启发;其次,语文课堂设计不能就课文讲课文,而应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和开阔学生的视野最后语文老师的视野要开阔,阅读的书目可以杂一些,不能仅仅局限于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