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冻制作厂911制片厂麻花

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果冻制作厂911制片厂麻花>>语文>>每周一课>>文章内容
《高祖本纪》第四课时
发布时间:2019-11-18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喻晓玲

 

《高祖本纪》第四课时

 

张丽明

教学目标:

1、了解互见法、理解虚构想象与历史真实的关系

2、体察司马迁对笔下人物的情感态度

3、关注叙史背后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体察司马迁对笔下人物的情感态度

 

教学时间:20191115日下午第3

 

教学地点:高二(5)班教室

 

教学过程:

预习作业:《高祖本纪》中的刘邦是一个怎样的人?细读课文(注意关注细节),按照由主到次的顺序、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归纳。

一、预习作业点评

 

二、讨论刘邦的主要特点

根据以下内容可以看出刘邦“仁而爱人”:

诸将过此者多,吾视沛公大人长者

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

与父老约,法叁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

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不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遂以鲁公号(项羽最初被封为鲁公)葬项羽谷城

高祖还乡

   

       以上内容中,强调:“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 “遂以鲁公号(项羽最初被封为鲁公)葬项羽谷城。”表现出的对民心的体贴。

   

根据以下内容可以看出刘邦“知人善任”:

郦生不拜,长揖,曰:“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于是沛公起,设衣谢之,延上坐。(5

因张良遂略韩地轘辕(5

沛公以为诈,乃用张良计(6

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7

或说沛公曰……沛公然其计,从之(8

韩信说汉王曰……(12

汉王欲引而西归,用留候、陈平计,乃进兵追项羽……(13

汉王复入壁,深堑而守之。用张良计,于是韩信、彭越皆往。(13

总结得失

    进一步讨论可知:刘邦有襟怀,不唯我独尊

提问:为什么突出这些特点?仅仅因为刘邦就是这样的人吗?

明确:我们看到的刘邦,是司马迁笔下的刘邦,司马迁一定是首先对他有了自己的判断才决定突出哪些特点的。所以,刘邦的这些突出特点,同时也是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思考总结。

 

叁、讨论刘邦的次要特点

根据以下内容可以看出刘邦好捉弄人:

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

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

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

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殿上群臣皆呼万岁,大笑为乐。

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

 

提问:刚才说到刘邦“仁而爱人”“礼贤下士”,跟他“好捉弄人”不是相矛盾吗?怎么理解?

明确:“仁而爱人”是对百姓,“礼贤下士”是对他认为有才能的人。捉弄的应该都是那些地位比他高但是他看不上的人。萧何说他“多大言少成事”跟以前他父亲对他评价不高一样,是当时他身边人对他的普遍看法,他对此肯定是不服气的,所以也常会有挑衅的举动,“捉弄”他人应该就是出于这种报复心理。“举杯戏父”这件事,其实也可以理解成他对于父亲瞧不起他的报复。作为一个儿子,他很渴望得到父亲认可,但是父亲也跟他身边的多数人一样不理解不认可他,他对此一直耿耿于怀,直到做了皇帝也不能忘记。所以这个“好捉弄人”,固然说明他修养差,但其实是不是也可以看成是他因为心气高而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表现。

 

此外还有次要的是刘邦贪图享受和冷酷,司马迁似乎着意突出刘邦的优点,对于不足是一笔带过,甚至有的不足都不直接记在本传中——引出“互见法”。

 

四、对于互见法的讨论

 “推堕儿女”这和“分一杯羹”这两件事为何不入本传而用“互见法”见之?

讨论“分一杯羹”:可以看做刘邦市井智慧的表现,不是突出的优点,但也不算什么恶行。

对于“推堕儿女”:提供材料:

汉王道逢孝惠、鲁元,载行。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二子。滕公下收载,遂得脱。

——班固《汉书.高帝纪》

明确:这在当时的人看来可能也不算什么恶行。

提供材料:《史记·项羽本纪》有记载,“汉王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叁。”

《史记·樊郦滕灌列传》有记载,“见孝惠、鲁元,载之。汉王急,马罢,虏在后,常蹶两儿欲弃之,婴常收,竟载之,徐行面雍树乃驰。”

两次用“互见法”,不一定是着意揭露,可能只是为了突出本传的传主。

 

五、讨论神怪之事的记载

司马迁并不认为刘邦“推堕儿女”是大恶,但是他两次记载这事,跟班固的改动相比,他还是秉承着“实录”精神。但是,司马迁为什么花那么多笔墨来写“见其上常有龙”“七十二黑子” 、“赤帝之子” 、“天子气”等“天命”之事 ?这些事是不是属于“虚美”?

讨论

补充材料:高祖斩白蛇、天子气、陈胜吴广事

明确:首先这些事不是司马迁的杜撰,而是当时广为流传、影响较大的说法,从陈胜吴广事来看司马迁不相信这些,他的关注点还是在“人事”。但是他仍然记录下这些事,记录下这些说法,也是“实录”精神的体现。

其次,在普遍相信“天命”的年代,将“天命”的传说与人事的记录共存,也便于读者思考“天命”与“人事”的关系。

 

六、总结

读了《高祖本纪》,大家对于司马迁的《史记》为什么得到那么高的评价是不是有所体会?

对于汉朝的开国皇帝,司马迁不仅思考他成功的经验、敢于写他的不足,更能写出他作为一个普通人的矛盾与情感,写出了人的丰富性、复杂性,这是司马迁的独特之处。

对于一些他自己不一定赞成或者不能确定的事情,他也如实记录,留待读者自己分析思考,这是一个严肃正直的史家的修养。

如何读《史记》?

  注意作者突出人物的什么特点——前后关联,关注细节。

      关注人物的记述中蕴含着作者对于历史怎样的评判和思考。

 

反思:

教授《<史记>选读》也属于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范畴,所以我觉得《高祖本纪》作为我讲授《史记》的开端,应该要帮助学生理出一些读《史记》的方法。

《史记》这部浩瀚的巨着,该怎么读?方法肯定很多,我不能面面俱到,只能挑最基本的说。最基本的,应该就是抓住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以及《史记》作为纪传体史书最突出的特点——以人物为中心、“互见法”。

基于这样的想法,我设计了本课的目标——1、了解互见法、理解虚构想象与历史真实的关系; 2、体察司马迁对笔下人物的情感态度; 3、关注叙史背后的价值观。其中第2条目标是抓手,第3条目标是核心,第1条可以在讲课的时候灵活穿插。

怎么帮助学生体察司马迁对笔下人物的情感态度?我设计的初级问题是:《高祖本纪》中的刘邦是一个怎样的人?细读课文(注意关注细节),按照由主到次的顺序、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归纳。

学生能够根据内容分出主次,自然也就能体会到司马迁对笔下人物的情感态度,以及这背后的史观。

5班的学生阅读能力弱一些,他们完全区分不出主次,所以我降低了难度,改为我自己把反映相同特点的材料放在一起,请学生辨析归纳。我估计学生的认识会比较表层化,所以又引导学生在理解“仁而爱人”的时候,又提醒他们注意“体察民心”这一点,引导学生理解“礼贤下士”的时候,提醒他们注意“有襟怀、不唯我独尊”这一点。

讨论了主要特点,自然就能明白司马迁的用意。接下来讨论次要特点的时候,我问了两个主要问题:一是为什么要花较多的笔墨写刘邦的“爱捉弄人”,二是为何有两件事用“互见法”放在《项羽本纪》而本传不记?

这两个问题,由于时间匆忙,没有充分讨论,我个人也没有表述得很清楚,在听课老师中引发了讨论。

5班上下来我感觉目标定位适合,基本思路清晰,但是想讲的内容太多,学生来不及消化被我拽着前行,后面在6班上的时候做了调整,学生的反应就好很多。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