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冻制作厂911制片厂麻花

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果冻制作厂911制片厂麻花>>语文>>每周一课>>文章内容
《百合花》教学设计及反思
发布时间:2019-12-18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孙乘风

“没有爱情的牧歌”

                 ——《百合花》导学案

【温故知新】

同学们初中已经学习过这篇文章,对于小说的人物和情节还熟悉吗?

 

 

【导入——茹志鹃的创作新意】

  • 创作时间:《百合花》首发于《延河》1958年第3期。

  • 同时期其他作品:

  • 1957年:梁斌《红旗谱》以朱、严两家叁代农民同地主冯老兰父子两代的矛盾斗争为主要线索,描写了冀中地区“反割头税”斗争和保定二师的学生爱国运动,真实地反映了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后到“九·一八”事变时期北方社会错综复杂的阶级关系,展现了20世纪二叁十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伟大历程。

  • 1957年:吴强《红日》以1947年发生在江苏的涟水,山东的莱芜、孟良崮叁次战役为主线,详略得当地描述了这叁次战争。书中先写了涟水战役,由于国共双方力量悬殊,结果国民党占领了涟水,而解放军伤亡惨重,被迫撤退。后来解放军重整军队,改变了不利的局面,在接下来的莱芜战役中取得了重大胜利,并在最后的孟良崮战役中全歼了国民党的74师。如此转败为胜的结局更加真实而独特地再现了解放军取得胜利的不易。

  • 1961年:罗广斌、杨益言《红岩》描写人民解放军进军大西南的形势下,重庆的国民党当局疯狂镇压共产党领导的地下革命斗争。着重表现以齐晓轩、许云峰、江雪琴等共产党人在狱中所进行的英勇战斗,虽然最后惨遭屠杀,但却充分显示了共产党人视死如归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问题设计】:结合以上背景,通读小说后,你觉得茹志鹃的小说在人物形象、情节、环境、主旨等方面和同时期的其他作品相比,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小说文本具体谈谈。

 

 

 

【交流讨论】:你能用几个词来概括你对这篇小说的感受吗?

 

 

 

【作家介绍——茹志鹃】

茹志鹃,当代着名女作家。祖籍杭州市,1925年出生于上海一个贫民家庭,小时候进过孤儿院。1942年在浙江武康县初中毕业。次年参加新四军,后在部队文工团当演员和创作干部。1955年从部队转业,任上海《文艺月报》编辑。她在文工团时即已从事文学创作活动,写过一些获得好评的歌词,话剧。

1950年起,陆续在报刊上发表短篇小说和特写,后来结集出版了《高高的白杨树》、《静静的禅院》和《百合花》等短篇集。其中好些名篇曾被译成日、英、法、俄、越等国文字。《百合花》是她的代表作。

 

【问题设计】: 对作家简单的了解之后,结合刚才同学的交流讨论,我们再结合茅盾对她作品的评价来仔细研读文本。

 

 

【茅盾的赞誉】

  • “我以为这是我最近读过的几千个短篇中间最使我满意,也最使我感动的一篇。”

  • “有它独特的风格……清新、俊逸。这篇作品说明,表现上述那样庄严的主题,除了常见的慷慨激昂的笔调,还可以有其他风格。”

  • “人物的形象是由淡而浓,好比一个人迎面而来,愈近愈清,最后,不但让我们看清了他的外形,也看到了他的内心。”

  • “结构上最为细致严密。”

  • “结构谨严,没有闲笔。”

  • “节奏感”

 

【交流讨论】:茅盾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评价了?你是如何理解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问题设计】:

  1. 茅盾用“清新、俊逸”、“感动”来形容这篇文章的风格和带给他的感受。你是如何理解“清新、俊逸”这两个词的呢?茅盾的感受和你相同吗?

 

 

 

2.联系我们之前讲过的苏轼的“豪放”、辛弃疾的“龙吟虎啸中,却有和缓”,你认为小说风格的分析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尝试结合文本谈一谈。

 

 

 

【资料链接】:

  • 托尔斯泰:“人身上有各种品性的根苗,不过有时这种品性流露出来,有时那种品性流露出来罢了。人往往变得不像他自己了,其实,他仍旧是原来那个人。”

【写作背景】:

  茹志鹃说:“我写《百合花》的时候,正是反右派斗争处于紧锣密鼓之际,社会上如此,我家庭也如此。我丈夫王啸平处于岌岌可危之时,我无法救他,只有每天晚上,待孩子睡后,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脑子里像放电影一样,出现了战争时接触到的种种人。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是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几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个一刹那里,便能够肝胆相照,生死与共。”《百合花》是她“在匝匝忧虑之中,缅怀追念时得来的产物”。

【单元导言——和平的期盼】:

在你翻开这一页的时候,世界上的枪炮声仍然没有平息,仍然有无辜的人在流血。非正义的战争夺去了人的生命,毁灭了劳动者创造的财富。人类必须正视战争造成的苦难,没有和平,就没有人的幸福,就没有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为了正义,为了保卫和平,人们有时不得不参与到战争中去。

    当我们沉浸在故事中时,请注意叙述就是选择,作者用“我”得眼睛讲述他看到的故事,让我们通过他的视角去看人生和世界……

 

  1. 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冲突结束,小通讯员上前线去了。接下来的情节就是如何发现他英勇牺牲了。但是在这两者之间,插进来一段抒情,作家突然提醒读者这一天是中秋节,好像是漫不经心地写到了月亮,写到了家里做的“月饼”。你觉得他是“闲笔”吗?

 

 

 

3.回想我们之前所学习的《最后的常春藤叶》,谈谈你是如何理解“结构上细致严密”“没有闲笔”的?在这篇小说中又是如何体现的?

 

 

 

【资料链接】:

  • 罗斯金:“少女可以为失去爱情而歌,守财奴不可以为失去钱袋而歌。”

 

【课堂收获】

“没有爱情的牧歌”

 

 

 

教学反思

 

《百合花》这篇课文作为学生初中所学习过的,那么在教学的时候对于情节的梳理、人物形象的概括、环境的特点这些典型且学生已经相对熟悉的的小说教学要素如何做一个深入的理解和拔高的处理,就是这节课的重点,尤其是小说的“节奏感”。因此我对导入部分和问题进行了设计。以茅盾的评价“清新俊逸”作为教学主题。导入部分我选择了从宏观层面让学生对小说有一个整体的把握,那就抓住了小说的创作时间:1958年。在那样一个年代,同时期的其他小说则将着力点放在了战争宏大场面的描写和英雄人物的塑造,而茹志鹃却另辟蹊径。本问题的设计在于由宏观长线引入学生对于小说情节和人物的一个简单概述。1.没有选择战争场面,而是把重点放在我、新媳妇、通讯员叁者由借被子勾连起来的故事。2.把通讯员的形象的着力点放在了腼腆害羞上等等。那么对于这样的另辟蹊径,学生是赞成还是觉得有所不足呢?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说出自己观点和理由概括自己的阅读体验,从而更好地引导出下面所学习的内容。首先得让学生自己去概括对于小说的阅读体验,再理解茅盾对这篇小说的评价,茅盾的评价比较的宽泛,学生不一定能读懂,因此提出自己的疑惑以进行有针对性的解答和学习。先对文章风格的把握的角度对进行而针对这样清新俊逸的风格学生的分析会落在人物形象方面,这个时候结合人物形象和情节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去发掘人物的情感变化,包括称谓变化等。引导学生关注“我”的心理层次、“我”对通讯员情感的变化,我对其称谓的变化。继而探讨“我”这样变化的原因在于通讯员腼腆害羞的表现。通讯员的这种害羞不仅在我面前,他在新媳妇面前也是那样的可爱。新媳妇对他也有着情感和称谓的变化。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单纯可爱又有点可笑的通讯员却在战争面前敢于为同伴牺牲。这个英雄不像当年小说常见的那样,是崇高的观念的化身,一切都是崇高的,在炸弹面前是英勇的,在女性面前也应该是英勇的。而正是这个看起来并不崇高的人物,这个在女性面前胆怯的人物,在炸弹面前却英勇无畏,这才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物。首先是这样一个看来是非英雄的人,他在手榴弹面前的无畏的英雄姿态才显得深邃。英雄虽然是大无畏的,但又是平凡的,平凡到腼腆、幼稚、可笑。正是因为他平凡、可笑,他才显得可爱、崇高。茹志鹃显然把重点放在战士的个性上,有了平凡的个性,这个人物就活了,因而对于他的英勇无畏,哪怕只是简略地交代过去,同样也能感人至深。包括新媳妇的一个变化,忸怩到无所顾忌。这些都是人物的一个升华,结合下面叁段资料,再去体会文章的主旨。同时,作者并没有把人物置于战争当场,而是选择战争背景下的中秋节,从情绪上来说,下面接着就是小通讯员的牺牲,在紧张的悲剧到来之前,来一点美好的抒情。情节的连贯中,使其有某种中断,在悲痛到来之前,插入一点欢乐,构成一种情绪的起伏。这就是茅盾所说的“节奏感”,主要就是指人物情感的起伏。有点像散文,但是尽管舒缓,却不拖沓冗长,实际上这也是清新俊逸风格的体现。“闲笔”一方面是有助于叙述的舒缓抒情,另一方面结合前面所学内容,关注小说中的铺垫和伏笔。革命自觉性、馒头、衣服上的破洞,百合花被子……小战士死了新媳妇还坚持给他补衣服、盖被子说明了什么?此时补衣服和盖被子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实用价值,结合罗斯金说过的话,文学的价值应该在于审美价值而不是实用价值。因而也就再次联系到茅盾认为这篇小说有清新俊逸的风格。

《百合花》的课上,学生对于文本比较熟悉,对于文章整体风格的感悟比较准确,疑问点在于“节奏感”,但是由于课堂前面的分析有点拖沓导致这个重点没有和学生进行一个很充足的分析。整个后面“闲笔”的这个重点没有好好探究,课堂设置的问题有点多,虽然在一个大框架,但是内在的点选择应该细致缩小。

&苍产蝉辫;张妍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