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词二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顾岚岚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内容的逻辑分析,学生能够学会准确理解李煜词二首所表达的情感。
2. 通过一种题材词的学习,学生能够概括词表达情感的特点。
3. 运用所学的知识,能够理解并赏析其他的词。
导语:
各位同学上午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煜的两首小令。说到南唐后主李煜的词,大家并不陌生。一首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撩拨了多少人内心对美的感受。
教学过程:
1. 朗读一下两首词。你认为这两首词写的什么时节?表达什么情感?你们可以在对话框里写出你们的认识。很多同学会带着对李煜背景的了解和读诗词的一些基本方法,比较容易地回答问题。
2. 结合学生的回答,指出问题。
(1)惜春诗词学了不少,有没有发现一些诗句与简单的哀叹容颜、时光不一样呢?
(2)词句之间的关系缺少关注。
(3)一些词语的特殊性,无理之妙,需要掌握知识。
有一位学者这样说:阅读同一作者的作品,一方面要注意他贯穿在每一篇作品中的个性,另一方面更要注意个性中各不相同的侧面。如果看不出不同来,就不能真正欣赏到每一首诗的特点,也就不能真正理解作者个性的丰富。
很多同学会对这样的阅读建议不以为意,但是它的确会对我们考试做题目产生影响。2012年考的那首小令,据说得分很低。(在这节课后面我们会接触这首词)我们练习了这么多诗词,最后答题用一些刻板的标签套语是得不到好的分数的,因为我们没有真正理解、真正发现。这就是伪诗词学习带来的后果。那怎么办?学会细读你面对的文本走进词的内部结构,学会分析论证,发现意义。
3. 以《乌夜啼》为例,关注学生忽略的地方。
问:这些词语是面对所见景物的特点发处的一种感叹表达情感的词语。从情感的词语来看,你能不能概括有什么共性?无奈、哀怜,惜春。 结合这些词语所在句子里的景物,
你能不能说说理性得看待所见景物有什么共性?
林花、春红的凋谢;找来寒雨晚来风、被摧残的落花——自然景物的变化是客观存在的,是年复一年的,不会有任何改变的。【客观规律这个词在理解程度上还不够】
客观理性得看,花落了还会再开,春去了还会再来,寒雨冷风总是存在的,我们现在就处在暮春,前两天还飘起了雪花。欧阳修说:雨横风狂叁月暮。说的就是天气的多变。
问:有情的人面对客观的自然变化,从情感上(强调一遍)来说,他会觉得富有感情的人会怎么看待客观自然规律?——无情的。 齐秦唱过一首歌《无情的雨无情的你》,因为你无情,所以情感投射到自然的物上,雨就变得无情了。
(1)所见景物的特点: 短暂且 无情
(2)生发出人丰富的情感:
惜春、无奈、怜惜;哀叹芳华短暂、个体生命短暂、美好的人易逝去、
功业无成、国家沦丧等 (生发)
(3)个体的情感到所有人的一些共性的深思。
所以:王国维的诗评。 锥心之痛让人学会真正思考。有人说,李煜后期的词“眼界始大,感慨遂深”。我们彷佛能感受到李煜在用词在诉说内心的极度痛苦。
下面我们就用我们所学的解读惜春词的方法,去理解《浪淘沙令》中的特殊之处。
②潺潺:形容雨声。③阑珊:衰残。一作“将阑”。④罗衾(音辩ī苍):绸被子。
⑤不耐:受不了。一作“不暖”。⑥身是客:指被拘汴京,形同囚徒。
⑦一晌(音蝉丑ǎ苍驳):一会儿,片刻。一作“饷”(音虫颈ǎ苍驳)⑧贪欢:指贪恋梦境中的欢乐。
⑨凭栏:靠着栏杆。⑩江山:指南唐河山。
门帘外传来雨声潺潺,浓郁的春意又要凋残。罗织的锦被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只有迷梦中忘掉自身是羁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时的欢娱。独自一人在太阳下山时在高楼上倚靠栏杆遥望远方,因为想到旧时拥有的无限江山,离别它是容易的,再要见到它就很艰难。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了,曾经那个繁花似锦的春天在就是天上,而现在永远从李煜的生命里消逝了,就是人间,这痛苦的人间对李煜来说无异于炼狱,倍受煎熬。
4. 练习自己解释相关的惜春词。
举例说明经典性的,我们喜欢的作品,总是借自然、完美与现实的残缺进行对比,落差越大,越富有感染力,因为它写出了人类情感的共性,容易引发共鸣和生发属于自己的思考。
结语: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诗词是一座美丽的宫殿,它需要你走进它,发现它的美。认真学习诗词吧。
【教学反思】
1. 教学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进行教学内容确定、教学内容设计。我能意识到学生在学习词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且也能指出问题在哪里。但是在具体词进行赏析时,又站在教师的角度了,把他们当作受过专业训练的大学生一样了,导致后面一段的教学像讲座一样,而不是课堂教学。学生在听了以后还是比较蒙。
2. 鉴赏词必须进行细读文本。不仅仅是教给学生合理的途径,更重要的是带着学生去品读,去发现词中语言、形象的特征,这一点在这节课上做的很粗糙,需要在后面的教学中不断改进。只有在品读、研读中揣摩字、词,并能有富有情感的又概括的语言表达出来,课堂教学才能有情感的熏陶。
3. 教学节奏需要依靠主问题来把控。一节高质量的语文课,需要教师自己理解、品读文本,知道文本可以提出怎样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考力度。
4. 朗读是词教学里必须有的一个环节。朗读对语文教师来说,是一门必修课。这一点需要自己不断磨砺,提示自己的朗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