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风雨 泣鬼神
——《蜀道难》教学设计
王伯美
教学目标
充分感受“蜀道之难”,解读“蜀道之难”的深层含义。
领略李白诗歌“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借助腾讯会议这个平台,我们一起来朗读、鉴赏诗人李白的经典作品《蜀道难》,这也是诗人李白的成名作。据说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忠实粉丝杜甫也在诗中表达着他对超级偶像李白的仰慕:
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后面两句是:
声名从此大,汩没一朝伸。
文彩承殊渥,流传必绝伦。
诗歌讲的是当年有位洒脱狂放之人(贺知章号狂客)称赞你为谪仙人。看到你落笔,风雨为之感叹;看到你的诗,鬼神都为之感动哭泣。从此李白之名震动京师,以前的困顿失意自此一并扫除,并被玄宗召入朝廷任翰林;你那惊天地、泣鬼神的诗篇必将万古流传。
这让我们不禁好奇,这到底是一首怎样的诗歌呢?
二、初读文本:被李白的狂放不羁惊到
1.关注《蜀道难》的独特开篇
结果,不读不知道,一读才知道这首诗长得不怎么像诗,读起来也困难重重。开篇叁个字,就很是古怪。
噫吁嚱,竟然用上了蜀地方言。在这里,我要强调第一个字读第一声。和吁嚱一起,都表感叹。通俗的讲,就是哎呀呀。然后我们就不得不得感叹:这是什么诗啊?不过,这的确很李白。不讲章法,狂放不羁。我们被开头惊到了。
关注《蜀道难》的多变句式
(1)请学生朗读文本,正音
下面我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这篇作品。我希望这位同学能够努力读出这种狂放不羁之感。
课文页下注释给得很详尽,很多字音都提供了。在这里呢,我特别强调两个字。一个是“峨眉巅” 的“巅”。另外一个是胡为乎来哉的“为”。“胡为”其实是“为胡”,为什么?感叹远方的人为什么要来到这里?所以在这里,我们读第四声。
应该说这位同学预习得非常充分,情绪也非常饱满。大家可以通过评论给他们一些鼓励。
初读之后呢,我们会感叹,这篇文章不仅开头不怎么像诗歌,整个作品都有点怪异。怪在哪儿呢?有没有同学也有同感呢?
(2)关注李白在形式上对《蜀道难》的突破
《蜀道难》原是乐府古题,李白的《蜀道难》是沿袭乐府古题的“即事成篇”之作,更是颠覆。
李白生性豪放不羁,写诗也喜欢用句式自由、宽松的歌行体,以便任意驰骋才气,表达其强烈的感情。这首诗是七言歌行,句式以七言为主,又掺杂以四言、五言、六言、八言等,短者仅叁字,长者达十一字,长短不等,错落交接,随心所欲,又舒卷自如。对于读者而言,我们首先是被字数惊到了。
应该说,初读《蜀道难》我们被狂放不羁的李白惊到了。
叁、再读文本:被李白的真情实意打动
我们进一步来解读文本。看看这首诗歌是否真给人以“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之感。
(1)疏通文意
应该说,这篇文章的注释还是非常详实的。此前,我也请同学将阅读过程中的疑难点发送给我了,从我们同学的预习反馈来看,大家在部分语句的理解上,遇到了拦路虎。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扫除下相关障碍。
我们来看第一个句子。文章开篇,就给我们来了一个下马威。
噫吁嚱!危乎高哉!
唉呀呀,多么高峻多么伟岸!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往西去有座太白山,其山高峻无路可行,唯有飞鸟可以飞过此山,直到蜀国的峨眉之巅。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青泥岭的泥路多么曲折,百步九折萦绕着山峦。行人攀至高山之顶,伸手可以摸得着天上的参星和井星,紧张得透不过气来,只得坐下来抚着胸口长吁短叹。
其他部分,结合注释,应该在我们的掌控之中。
(2)理清思路
在疏通文句的基础上,我们要能够进一步解读鉴赏《蜀道难》,显然绕不开反复出现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历来也是评论家关注的焦点。
《唐音审体》:篇中叁言蜀道之难,所谓一唱叁叹也。
评论者不约而同地都提到了诗人在诗中反复咏叹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纵观整首诗歌,诗人是从哪叁个不同的角度来呈现蜀道之难的?
先写蜀道开辟之难。
次写蜀道跋涉之难。
继写蜀道人事之难。
(3)明确情感
诗人欲借反复咏叹“蜀道之难”,表达怎样的情感,明确怎样的主旨?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天宝元年至叁年(742至744年)李白在长安时为送友人王炎入蜀而写的;也有学者认为此诗是开元年间李白初入长安无成而归时,送友人寄意之作。
剑门关,是蜀道上最重要的关隘。这里山脉东西横亘百余公里,72峰绵延起伏,形若利剑,直插霄汉。连山绝险,独路如门,素有“剑门天下雄”之说。&苍产蝉辫;
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叁十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
明确主旨与情感:
(1) 担心忧虑友人旅途艰险,抒发含蓄而执着的惜别之情。(2) 以蜀道喻仕途艰难,功业难成。(3) 劝诫当权者防备野心家据险而反叛,警惕战争发生,表达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4)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赞美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
再读《蜀道难》,我们被李白的情真意切打动了。
四、鉴赏文本
1.请学生再次朗读《蜀道难》
2.如何解读相关评论:
读到这个阶段,我们应该算是基本读懂了这首诗,我们显然还不过瘾,因为我们还没有读透这首诗的魅力所在。
应该说,这篇作品,为李白赢得的粉丝,可不在少数。除了杜甫,有太多人为之倾倒。那么,问题来了。凭什么?
你如何看待这些评论,请结合文中诗句加以发表你的见解。
(1)相关评论:
殷璠编《河岳英灵集》称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
《剑溪说诗》:太白诗“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句,凡叁迭。一篇之中,叁番叙述,愈见其妙。
用“噫吁戏”叁字起,非无谓。后人学袭,便成恶道。
《唐音审体》 :《蜀道难》,旧题也,太白为之,加奇肆耳。此千古绝调也,后人妄意学步,何其不知量也!
&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严云
笔势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沉德潜
《唐诗品汇》:妙在起伏,其才思放肆,语次崛奇,自不在言。
(2)部分解读
《蜀道难》句式的灵活多变与语言的奔放恣肆。
再从语言来看,既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匀称整饬,也有“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的散漫舒展;既有“枯松倒挂倚绝壁”之精炼凝重,也有“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之流畅轻快,“危乎高哉”一句同义反复,是故作。重笔以提起气势:
“噫吁喊”叁字选用虚词,乃无心弄巧却别具风致,且又以由川方言入诗……奔放恣肆,毫无规范可循,冲口而出,却又无施不宜,对内容的衷达与情感的抒发起了富有成效的辅助作用。
全诗二百九十四字,采用律体与散文间杂,文句参差,笔意纵横,豪放洒脱,感情强烈,一唱叁叹。
诗中诸多的画面此隐彼现,无论是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气象宏伟,境界阔大,集中体现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
太白峰在秦都咸阳西南,是关中一带的最高峰。民谚云:“武公太白,去天叁百。”诗人以夸张的笔墨写出了历史上不可逾越的险阻。
融汇了五丁开山的神话,点染了神奇色彩,犹如一部乐章的前奏,具有引人入胜的妙用。
青泥岭,“悬崖万仞,山多云雨”(《元和郡县志》),为唐代入蜀要道。诗人着重就其峰路的萦回和山势的峻危来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捕捉了在岭上曲折盘桓、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细节动作加以摹写,寥寥数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悚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困危之状如在目前。
李白生性豪放不羁,写诗也喜欢用句式自由、宽松的歌行体,以便任意驰骋才气,表达其强烈的感情。这首诗是七言歌行,句式以七言为主,又掺杂以四言、五言、六言、八言等,短者仅叁字,长者达十一字,长短不等,错落交接,随心所欲,又舒卷自如。
“噫吁嚱”,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以下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激荡着读者的心弦。
你看那突兀而立的高山,高标接天,挡住了太阳神的运行;山下则是冲波激浪、曲折回旋的河川。诗人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
诗人笔锋一转,借“问君”引出旅愁,以忧切低昂的旋律,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杜鹃鸟空谷传响,充满哀愁,使人闻声失色,更觉蜀道之难。诗人借景抒情,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画面;接着平缓地推成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
五丁开山的故事只是一个美丽而悲壮的传说,诗中加以引用,不仅是在说蜀道由来,更能让读者想见蜀道开辟过程的艰险——很多人为开辟蜀道而失去生命,为全诗增添一种朦胧之感。
引用六龙的神话是说,即使这样高行空中的神龙之车也要绕过高标之山,可见蜀道之高,上通青天了。诗中运用这一神话,激起读者的想象,仿佛见到那高入云端的蜀道,为之咨嗟!
诗人展开想象描绘“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等一幕幕景象,从侧面渲染了蜀道之高险难以穿越,激起人们悲情愁绪。“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急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又分别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来写想象中见闻,让人感到蜀道之高险不可攀越。
其实,全诗都可以说是在想象中完成的,因为诗人所写之蜀道并非眼前之蜀道,而是胸中之蜀道,想象中之蜀道。蜀道之高,蜀道之险,也全乎出于诗人之想象,并把想象之景外化为实在之景。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叁百首栏目。
诗中的夸张手法,也可以分为两类。
一是数字式夸张。数字上夸张,是李白诗常用的手法,它为李白的诗营造了磅礴的气势、宏大的意境。
诗的开篇便有“尔来四万八千岁”一句,这里所列“四万八千岁”当然并非确指,而是夸张,并从时间的长度上来限定后一句“不与秦塞通人烟”,一下子就把蜀地的闭塞展现出来。
“百步九折萦岩峦”中的“百”和“九”夸张地说明蜀道的弯弯曲曲,难以行走。为何如此弯曲?因为蜀道太高。“连峰青天不盈尺”又使用缩小夸张的方式,给人视觉上的印象——山峰离天都不到一尺远了!“砯崖转石万壑雷”,一个“万”字形象而生动地刻画了蜀道两旁山崖中奔流飞腾,强力冲击山崖的景象,从听觉上给人以强烈的震憾。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一”和“万”形成巨大反差,对比中凸显剑阁的雄险,为“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作出铺垫。
另一类是形象式夸张。所谓形象式夸张,就是使用一些人们常见的事物(而非数字)从感觉上夸大(或夸小)对象,从而达到一种奇妙的艺术效果。《蜀道难》中大量使用了这种方法。
“扪参历井仰胁息”和“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有同工之妙。蜀道再高,也不可能“扪参历井”。“仰胁息”这一细节描写,则形象地夸大了蜀道之险:在穿越时,连大气都不敢出。
李白的诗很多时候是将夸张和想象放在一起、融为一体来使用的,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其强大的艺术冲击力。想象与夸张的融合使用,起到了营造宏大气势、渲染神秘氛围的效果。读李白的诗,必须要深入体会其诗中的想象与夸张的艺术手法,这样才能更准确地体味诗中深层的情感。
惊风雨 泣鬼神
——《蜀道难》
王伯美
这是第一次在线上开公开课。颇有感触,记录如下。
线上开课,充满了不确定性。
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技术层面的不确定性逐渐减少。但是,作为开公开课的准备来讲,确实还是要做到各个细节的关注。比如,网络的稳定性。利用腾讯会议开课时,如何解决好与学生互动时的有序。作为语文课来讲,常常需要播放音频文件,经过测试,我发现利用腾讯会议播放音频的效果不佳,就改为将名家朗诵音频以文件的形式,提前发送给学生了。当然,在我们日常的语文教学中,这些因素,在面对面交流的过程中,显然不会造成干扰。但是,同样,在日常教学中也有很多其他需要考量的因素。但凡呈现在课堂中的环节,我们确实要尽可能呈现出好的传播效果,比如音量,比如书写。
线上开课最大的不确定性因素,来自于学生。学生在网络的另一端课前准备的状态如何,这是无从知晓的。即使从学生提供的作业,可以做出一些判断。但是学生作业是如何完成的,也是不可控的。在这节课设计的过程中,对于这节课的容量,和这节课的重点,我一直很纠结。比如,是否需要带着学生疏通文意。应该说课文的页下注释给得非常详尽,课前我也要求学生对页下注释进行了充分的关注。要求学生以圈点勾画好页下注释后拍照上传的形式进行了督促,但是显然从课堂呈现的环节来看,学生对可以通过自主阅读掌握的部分把握得不理想。线上教学,对课前、课中、课后的课堂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正因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不充分,从而使原本应该成为重点的诗歌鉴赏部分相对弱化了。当然,《蜀道难》这首诗歌在鉴赏层面的挑战,原本也是相对大的,如何根据学生的学情来选择线上教学的重心,选择线上教学的篇目,这都是我们后面所需要思考的。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如何把握教学的度,也永远是一个挑战。
整节课上下来,颇有点小惊吓的意思。在未来的日常教学中,我们需要多地关注每一个细节,才有可能远离小惊吓,收获小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