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冻制作厂911制片厂麻花

栏目列表
以核心概念为主题的大单元教学设计系列研究课1
——模块1 1.2细胞各部分结构既分工又合作,共同执行细胞的各项生命历程
发布时间:2020-05-15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史佳丽

以核心概念为主题的大单元教学设计系列研究课1

——模块1 1.2细胞各部分结构既分工又合作,共同执行细胞的各项生命历程

 

崔永漷教授在《如何开展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设计》提及:对于单元名称与课时,根据单元的特性,可以用大任务、大项目、大观念或大问题来命名,如普通高中生物(必修一)有两个大观念,分别是“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与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的生存需要能量和营养物质,并通过分裂实现增殖”,每一个大观念可以分成3个观念,相应地形成3个学习单元,这样,该模块就可形成以6个观念命名的6个单元,每个单元再按知识的重要性或地位分配课时。这样,就有效保证了每一个学习单元都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展开。

本大单元教学就是以一个观念(或者说是核心概念对应的重要概念)为主题来进行架构的,与教科书相对应,关注学科知识的表层结构的同时,更关注深层结构连接,为素养而教。

 

一、大单元教学内容

课程标准——内容要求

人教版课本

1.2.1 概述细胞都由质膜包裹,质膜将细胞与其生活环境分开,能控制物质进出,并参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3 细胞的基本结构

1 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

1.2.2 阐明细胞内具有多个相对独立的结构,担负着物质运输、合成与分解、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

3 细胞的基本结构

2 细胞器之间的分工合作

1.2.3 阐明遗传信息主要存在细胞核中

3 细胞的基本结构

3 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1.2.4例举说明细胞各部分结构之间相互联系、协调一致,共同执行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

3 细胞的基本结构

 

二、课时安排(共4课时)

222.png

 

叁、研究课具体安排

主题

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

老师

徐双双

时间

20191018

班级

高一12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细胞膜成分和结构探究的科学史的认识,从结构与功能观中认识到细胞膜是流动镶嵌模型,阐述细胞都由质膜包裹,质膜将细胞与其生活环境分开。

2、通过对细胞膜的组成成分和相关功能的讨论,理解质膜控制物质进出,并参与细胞的信息交流。

3、能够正确利用科学知识,体验细胞膜制备的方法,熟练操作显微镜。

4、能够养成勇于质疑、积极实践的科学精神。


333.jpg


主题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老师

丁楚楚

时间

20191021

班级

高一12

教学目标

1、明确细胞器之间功能和结构的联系;

2、理解细胞的生物膜系统是一个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是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

3、自主学习:通过课后资料的收集和阅读,丰富课外知识,学会自主学习,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思维能力:通过角色扮演将动画的过程呈现,提升对事物的感性认知能力。

4、理解细胞是一个基本的生命系统,其生命活动是通过各组成成份的协调配合完成的;

5、通过生物膜的研究成果的介绍,产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对生命科学知识要不断探索的精神,体验团队合作的快乐。

 

主题

细胞核

老师

戈滢

时间

20191023

班级

高一5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美西螈核移植、蝾螈受精卵横缢实验、变形虫核移植实验及伞藻嫁接和核移植实验的探究和分析,阐述细胞核的功能。

2.通过对细胞核结构的观察和分析,理解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区别,并能阐明DNA,蛋白质和染色质的关系。



戈滢.jpg

主题

生物膜系统

老师

史佳丽

时间

20191121

班级

高二3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科学史再认知,让学生基于生物学事实,运用归纳与概括和批判性思维等方法,阐释生物膜结构;

2、建构生物膜系统的组成,解释组成生物膜的分子是相关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阐明细胞各结构通过分工与合作,形成协调的有机整体,达成“结构与功能观”的内化;

3、通过“物质跨膜运输”、“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实例,说明物质和能量的变化依赖于生物膜的特性,达成“结构与功能观”的深化和“物质与能量观”的内化;

4、通过“稳态与调节”的3个实例,多细胞协作使机体保持稳态,从细胞层面和系统分析角度认识个体生命系统的稳态。


史佳丽.jpg

一、反思

1、教学目标的设置:在本大单元教学中,学生是带着自己的已知来的,教学设计需要有目的性,将学生获得的已知变得更加清晰、成熟和正确,教学目标更需要清晰、成熟和正确的设计,相对适应于叁维设计教学目标,教师可以“生命观念方面”、“科学探究方面”、“科学思维方面”的培养来设置,突出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2、模型与建模的运用:模型方法在中学生物学中应用广泛,且是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中科学思维的一种,在3个模型中,物理模型是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用熟悉的事物类比和表征不熟悉的事物,作为一种有效连接将微观的事物表观化。借助模型有效设计学生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观察比较、联想迁移,将4个课时的单体认知达成螺旋式上升的教学目标。

3、新授课与复习课的碰撞:4个课时=3个新授课+1个复习课,在时间跨度上有点长,我们尝试新教师与新学生之间教与学的碰撞,也期待学生内化之后在大概念的基础上,学习了更细节的生物学知识,来构建观念,将教学的小单体有机组合成一个整体,从单个事件形成相对清晰的概念,再从其相互关系进行解释后抽象形成观念,在此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