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科学素养培养的高中生物大单元教学设计研究
(2019年10月份简报)
一、研修主题
从《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生物课程要致力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到《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目标这一过程,演绎了生物教育深入改革发展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学了本学科之后逐步形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它意味着教学目标的升级,而“逐个”知识点的“了解”“识记”“理解”等目标从此退出历史舞台。从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生物教师对新的教学目标和课程理解有所偏差,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效率不强。生物组结合当前教学实际和理论学习的情况,从设计一个知识点或课时转变为设计一个大单元,开展了教学设计的创新活动。
二、负责人:戈滢 徐双双
叁、活动过程及成效
1、开展生物奥赛课,铸就三中学子梦 主讲人:王明华
2019年10月19日,生物组特聘教师王明华老师来我校为部分高二学生开设以生物奥赛辅导为主要内容的讲座。我校生物组教师以及其他学校部分生物教师参与活动。
“带着兴趣,精心专研”。王老师主要从奥赛的时间、流程和参考书目展开介绍,对叁中学子的生物奥赛学习有非常深刻的启迪作用。在学习态度上,王老师告诉学生们学习奥赛不只是为了参加竞赛、获得名次,更主要是为了扩大知识面,明确理想目标。在学习方法上,要肯吃苦下功夫,更要主动学习和合作探究。在学习内容是,王老师以“遗传的基本规律”这一节展开介绍,内容详实、层层深入,学生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奥赛课的开展,任重而道远”。讲座结束后,王老师对生物教研组工作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和期许。奥赛课的开展是一项专业化、持续化的过程。首先,生物组全体教师需迎难而上,结合当下新高考形式开展辅导;其次,更需要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为专业型教师,为奥赛辅导团队添砖加。
2、结合生命科学史资源,促进生物科学思维的养成 主讲人:徐双双
2019年10月18日,我校生物组徐双双老师在高一(12)班开设《细胞膜——系统的边界》公开课,全体生物组老师参与听评课。在教学中,徐双双老师以生命科学史为脉络展示了生命学科各个分支形成的历史,结合细胞膜的制备实验,从结构和功能观中认识到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揭示自然科学的本质。
徐双双老师的教学过程基于大单元的教学理念,将细胞膜的结构功能以及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有意识的融合在一起,各环节设计流畅,设置的问题串环环紧扣,较好的调动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验探究中,学生可以进行一定的实验设计,方案实施以及结果的交流和讨论。在科学史研究中,通过模型进行假设推理,使用理性思维探讨生命现象及规律。课后,生物组的其他老师也对徐双双老师的公开课进行一定的点评:在设计学生活动时可以更大胆的把课堂交给学生,
让学生在小组讨论和生生点评中碰撞出新的火花。
指向大单元的教学从“大”的角度出发,把握、整合、处理教材,制定单元的教学方案,同时在整合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和学习效率。“大单元”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核心,为学生提供相对丰富的学习资源,让学生接触更为灵活的教学方式,注重发表学生自己的见解。只有当学生参与、探讨相关内容的实质问题时,他们的学得是最有成效的,这也是大单元教学所期达到的目标。
3、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培养科学探究素养 主讲人:戈滢
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丰富课堂教学方式,更好的帮助学生形成必备的学科素养,信息化在生物课堂中的运用日趋重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使课本中晦涩难懂的抽象概念更为具象的呈现给学生,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2019年10月23日,我校生物组戈滢老师在高一(5)班开设《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公开课,教学过程中以功能和结构相适应为主线将细胞核重难点串联起来,并有意识的将信息化技术融入各个教学环节。生物课堂的学习离不开实验,课堂上戈滢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对实验材料的分析,注重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思维方式,倡导学生多思多辩,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课堂中运用“睿易云”教学系统实现平板教学,使教学中的师生交流更为和谐,根据同学上传至教师端的作答情况,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解,提高课堂效率,也能更好的掌握学生的学习程度和动态。
基于核心大概念的大单元教学倡导学生构建单元知识框架而非零散的知识点,在学习过程中也更注重学科素养及学科能力的培养,转变传统的应试课堂。这要求课堂的教学方式需要推陈出新,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拓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