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之情境任务研究
顾岚岚
呈现教学案例:
教案1:
教学目标:
感受体会荷塘月色之美。2. 理解作者笔下的景与所要表达情感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体会自然之景与作者情感的关系,品味富有情感的语言。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题目中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明确】并列关系,荷塘与月色
内容一:文中哪些自然段写了荷塘与月色?你们觉得美是如何体现的,结合语句来说一说。
修辞(比喻、通感)、句式、用词(泻等)【这一部分用了20多分钟】
美丽、灵动、朦胧、淡雅、生机勃勃、风韵十足等
内容二:在感受荷塘月色之美后,我们看到作者想起了《采莲曲》《西洲曲》,思考为何要写这个内容?
补充与朱自清相关的写作背景材料
内容叁:作者用自己的眼看到了荷塘月色之景,但是作者在现实中是不宁静的,所以在文章所写之景实际上是作者内心感受的表现,那么文章是怎么表现心中的不宁静的呢?
总结: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是经典,我们需要在品读中体会感受那一份宁静,又发现这一份难得的,刹那间的宁静背后,有太多的不宁静。
教案2:
教学目标:
通过描写身边的寻常景,我们学着将自己的情感融进寻常景里,描绘出独特的寻常景。理解自然之景与情感之间的关系。
品读经典作品,通过朗读、细读、品读、悟读,感受、体会语言之美、景色之异、情感之深、生活之色。领会写景散文中景与情的关系,学会写不同的寻常景来表达独特的情感。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我们每天都穿梭在这座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里,在我们繁忙的学习生活中,我们无暇留意周围的自然之景。不过无论你留意与否,它都在那里发生着属于自己的变化。本周我们把目光转移到自然之景上,看看寻常之景,写写寻常之景,想想寻常之景。
任务一:【课前阅读】阅读本单元的几篇现代散文,《故都的秋》《我与地坛》《荷塘月色》,用一些词语来概括这些散文中自然之景的色彩基调是什么?例举出部分内容来解释一下你所概括的基调。【课堂上进行交流】
任务二:无论是故都的秋还是北京的地坛还是清华园里的荷塘以及月色,每个人都有可能去过、看过,就像我们欣赏身边的秋,与史铁生笔下的地坛有相似特征的着名建筑以及荷塘与月色。我们用具体的景象来描写我们感受到的自然景象。【选择一个你关注过或者能够想象的,用10分钟来写一写】
任务叁:我们尝试着通过比较的方式,读一读,想一想,揣摩揣摩,我们笔下的景象与作家笔下的景象,我们想表达的感受与作家描写景象想传达出的感受有没有不同,如果有,不同在哪里?
具体景象 | 景象的写点(或部位) | 角度 | 写法 | 情感 | |
《故都的秋》 | |||||
《我与地坛》 | |||||
《荷塘月色》 | |||||
我的习作 |
【阅读材料】叁篇文章作者的生平、写此文的时间与作者此时的社会遭遇,以及与之相关的名家解读的相关内容。
任务四:在理解、赏析后,说一说你对写景与情感的关系有哪些新的认识,并结合这些认识来修改自己的习作,选择寻常之景的独特处与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融合。
【教学反思】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语文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
首先要认识、理解什么是学习情境,其次要通过案例比较研究来分析学习情境的创设其意义与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最后是在认识、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去进行学习情境的科学创设。
学习情境的创设是致力于将学习者的身份和角色意识、完整的生活经验、以及认知性任务重新回归到真实的、融合的状态,由此力图解决传统学校学习的去自我、去情境的顽疾。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情境的创设必须以学生在场学习为主,有我的生命体验感,能在这样的情境里学习知识、技能。
通过比较上面两个教学案例,我认为教案一虽然有学习问题与任务,但是这一切都来自于教师的预设,学生按照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学生的学习方式并没有改变,课堂学习依旧是被动的回答。而且课堂学习后缺少一定的学习痕迹与评价标准。而教案二,首先关注学生生活经验的盲点,其次结合学习材料的知识要点体会作家笔下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将阅读与写作打通,通过写作来进行评价学习。这里面突出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和审美的鉴赏与创作这两个语文核心素养,而且教学课时不是进行单篇教学,而是以“人与自然”为主题开展群文学习,以任务为导向,学习项目为载体,充分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资源等。
在对比中,我意识到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起点应在于如何去创设真实情境、真实任务,引发学生的言语行为表现,而不是将经典文本、必备知识当成教学的起点。这里的任务情境不是教学中的一个导入环节;或是通过“讲个故事”将学科知识做所谓学生本位的庸俗化处理,而是结合学习的主题,将整个学习内容、学习进程都置于情境之中,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开放性和挑战性。
北师大的蔡可在文章里说:课程内容方面,要“通过梳理和整合,将积累的语言材料和学习的语文知识结构化,将言语活动经验逐渐转化为具体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新教材里对单元任务的设计就体现课程内容的整合,这也是大单元的“大”的呈现形式。
我想学生只有在尽力解决真实情境问题的过程中才能获得能力的提升。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去思考情境创设的关键要素,学会整合,进行大单元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