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永漷教授在《如何开展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设计》提及:对于单元名称与课时,根据单元的特性,可以用大任务、大项目、大观念或大问题来命名。普通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有一个大概念,是“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相互影响,共同实现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生态系统通过自我调节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以重要概念为主线,确定本单元教学主题为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其中就包括种群及其特征、群落及其演替,最后延伸到人与环境和生态工程,沿着这样的脉络就行学习。符合新时代背景下素质教育的理念。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设计是落实立德树人、发展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路径。
一、大单元教学内容
本单元包括以下学习内容:
1、内容要求:
2.1.1 列举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特征
2.1.2 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
2.1.3 举例说明阳光、温度和水等非生物因素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都会影响生物的种群特征
2、教学提示:
探究培养液中某种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3、学业要求
运用数学模型表征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分析和解释影响这一变化规律的因素,并用于相关实践活动中。
二、课时安排:
主题 | 种群的数量特征 | 种群的数量特征 |
老师 | 徐双双(徒弟) | 皋磊(师父) |
时间 | 2021年4月7日 | 2021年4月14日 |
班级 | 高二3班 | 高二1班 |
叁、研究课具体安排
主题 | 种群的数量特征 | ||||||||||||||||
老师 | 徐双双 | ||||||||||||||||
时间 | 2021年3月7日 | ||||||||||||||||
班级 | 高二3班 | ||||||||||||||||
教学目标 | (1)列举种群的数量特征,说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与种群密度的关系。 (2)说出调查种群密度的主要方法,运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 ||||||||||||||||
教学设计 |
| ||||||||||||||||
主题 | 种群的数量特征 | ||||||||||||||||
老师 | 皋磊 | ||||||||||||||||
时间 | 2021年3月14日 | ||||||||||||||||
班级 | 高二1班 | ||||||||||||||||
教学目标 | (1)列举种群的数量特征,说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与种群密度的关系。 (2)说出调查种群密度的主要方法,运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 ||||||||||||||||
教学设计 | 【导入新课】 视频播放《动物世界》企鹅种群行为,引导学生回忆必修二的种群的概念和判断的方法。
【新课研学】 一、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回忆必修二所学“种群”的概念,种群有哪些特征?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什么?该特征的概念和意义是什么?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有哪些?每种方法分别适用于调查哪些生物的种群密度,有哪些注意事项? 1.测定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有两种: ①样方法:通过计算若干样方中某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然后以其平均密度估算种群总体平均密度的方法。这种方法常适用的范围是什么? 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逐个计数;分布范围大,个体较小的种群--估算(取样调查)。 ②标志重捕法。这种方法常适用于的范围。 如:在单位面积上捕获某生物惭只,作标记后放归,后进行第二次捕捉,捕捉到苍只,其中标记的尘只,计算种群密度。 二、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思考下列4个问题: 1. 出生率和死亡率。思考: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2.迁入率和迁出率。思考: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3.年龄组成。分析年龄组成的几种类型,总结每种类型具有哪些特点,与种群密度有何关系?4.性别比例。思考:性别比例与种群密度的关系?
【思维拓展】 一、常用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1.用样方法取样要注意的四个问题 (1)取样的关键?(2)各个生长期的个体都要取样。 (3)要根据地段的形状确定取样的方法? (4)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时,选取样方的大小一般是:乔木为100 m2,灌木为16 m2,草本为1 m2。
总结计数原则: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上的, 应遵循 的原则。 3.用标记重捕法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时,尝试分析凡是能导致标志个体减少的因素将会使调查数值发生如何变化? 二、构建种群特征和种群数量之间的关系。
【典例分析】
|
四、反思
本模块选取有关生态与环境的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高等生物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学生学习这些内容可以为学生未来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奠定知识基础、能力基础和观念基础。因此,本模块内容是其他模块不可替代的,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
在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课程标准中选择性必修2组织内容,全面落实其中的二级、叁级概念。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概念,是本模块教学内容的主体。所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反思:
1、在内容的选取与组织上,注意让学生通过学习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节的关系,尝试综合、整体地理解个体与群体、局部与整体、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复杂联系,由此建立起一系列思想观念。
2、关注我国国情,反映我国科技进展和生态建设新成就,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本模块教材在阐述生态学概念、渗透生态学思想时,注意联系生产、生活,注意融入科学研究和环境保护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