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冻制作厂911制片厂麻花

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果冻制作厂911制片厂麻花>>化学>>每周一课>>文章内容
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化学组每周一课(李金智)
离子反应
发布时间:2021-12-24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贾鹰

离子反应2课时教案

李金智 2021.12.07

Cache_-702fc0e73099d0c5..jpg

一、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知识基础:

1. 强酸、强碱、盐的分类知识;

2. 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3.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定义以及常见的电解质、非电解质;

4. 溶液导电与金属导电的区别。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强弱电解质的界定;离子共存问题

难点:离子共存问题

叁、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授法、POE教学策略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境导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旧知引入】回顾物质的分类,在不同分类标准下将化合物分为酸、碱、盐、氧化物等,根据在水溶液或者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把化合物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本节课内容一则是将电解质进一步分类为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

Predict-预测】【创设情境】猜想0.1 mol/LNaOHNH3·H2OHClCH3COOHNaCl的导电性实验中是否五个小灯泡都会亮?如果都会亮亮度会有区别吗?

【问题探讨】

1. 溶液为什么能导电?

2. 导电性的强弱与什么有关?

Observe-观察】【演示实验】教师进行演示实验。(现象:五个小灯泡全部亮,其中氨水和醋酸对应的小灯泡亮度较低,其他叁组灯泡亮度基本一致)

Explain-解释】【知识讲授】根据所观察到的现象说明以上五种溶液都是能够导电的。

(问题1)我们知道金属导电的原因是电子的自由移动,那么在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吗?

(教师解释)溶液中没有自由移动的电子,溶液导电的原因是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离子。所以小灯泡会发亮。

(问题2)我们根据现象会发现,灯泡亮度是不一样的,其中相同浓度的盐酸、氢氧化钠、氯化钠对应的亮度是差不多的,但氨水和醋酸对应的灯泡亮度较弱。

(教师解释)对于盐酸、氢氧化钠、氯化钠,其电离方程式为

当盐酸浓度为0.1 mol/L时,可分别电离出0.1 mol/LH+Cl-,氢氧化钠和氯化钠亦是如此,因此叁者对应的灯泡亮度基本一致。反之当氨水和醋酸亮度较低,说明一水合氨电离的氢氧根和铵根离子没有分别为0.1 mol/L,醋酸亦是如此。

(总结)结合以上分析,把像HClNaOHNaCl叁者这样能够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的电解质称为强电解质,把像一水合氨、醋酸这样在水溶液中部分电离的物质称为弱电解质。

回顾之前所学习的知识,回忆电解质的含义及常见电解质有哪些;

 

 

 

 

 

 

学生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表组内的看法;

 

 

 

问题1学生回答:

①都亮,亮度氨水和醋酸对应的小灯泡亮度低;

②氨水和醋酸对应的小灯泡不亮,其他叁个都亮;

问题2学生回答:

①溶液中的离子浓度;

②溶液中离子的数目;

将新学习的知识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之上,学生更容易解释;

 

 

 

 

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进行实验使得学生思维有所发展;结合实验现象验证自身猜想,使得理性知识与感性认识相结合,丰富学生感官,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以叁种强电解质的导电实验过渡到两种弱电解质对应灯泡的异常现象,知识衔接自然,结论不言而喻,调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自信心;

环节二:新知讲解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定义】给出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定义,依据盐酸、氢氧化钠、氯化钠的电离方程式强调强电解质电离方程式用=”,弱电解质电离方程式用“  ”。

【提问】请学生尝试总结常见强电解质分类和常见弱电解质分类。

【讲解】注意常见强电解质包括强酸、强碱是正确的,但是注意常见强电解质包括的是“盐”而不是“可溶性盐”,这里要注意和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中的能“拆”的物质有所区别。

【提问】请学生总结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联系和区别。

【巩固旧知】结合之前学过的氯水中的分子和离子包括哪些?进一步说明为什么氯水中存在次氯酸分子而不存在氯化氢分子。

 

 

 

 

 

学生回答:常见强电解质包括强酸、强碱、可溶性盐;常见弱电解质包括弱酸、弱碱、水。

 

学生回答:

联系:都是电解质,必须是化合物;

区别:


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

电离程度

完全电离

部分电离

电离方式

=

 

对应溶液中的微粒存在形式

离子

分子和离子

 

通过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归类,从单一化合物过渡至一类化合物,促进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结合氯水中微粒的知识,前后呼应,促进学生宏微符的叁重表征的理解。

环节叁:离子共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问】请同学思考,什么情况下两种或多种离子不能共存?

【提问】我们知道离子反应常发生在水溶液中,那么我们想溶液中最常见的反应类型是什么反应?对于这个反应其发生条件是什么?

【评价】同学们回答的很好。

【讲解】结合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得出溶液中离子不能共存条件之一就是发生复分解反应,我们从生成沉淀开始,老师把他们归为叁类,即与OH-生成的沉淀、与CO32-生成的沉淀以及氯化银和硫酸钡,所以同学们要记住这些常见的沉淀,此外老师补充一个:H+不能和SiO32-大量共存,他们会形成硅酸弱电解质。

【提问】对于产生气体的离子反应,同学们最先想到的是哪种气体?

【讲解】我们知道足量H+CO32-HCO3-都会反应生成CO2H2O,那么请同学们猜想H+SO32-HSO3-会生成什么物质呢?

【提问】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学习铵根离子检验的步骤吗?

【讲解】因此,NH4+OH-不能够大量共存,因为会生成一水合氨或直接生成氨气和水。

【过渡】初中时候我们说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除了生成沉淀、气体,另外一个就是生成水,我们刚刚学习了弱电解质知道了水是一种极弱的电解质,所以进入高中,对于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需要上升到生成弱电解质。

【讲解】因此,当H+OH-遇到能生成水或者对应的弱酸弱碱,则是不能大量共存的,例如H+ClO-,同学们还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过渡与讲解】离子间除了因为发生复分解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常还因为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例如:3Fe2+ + NO3- + 4H+=3Fe3+ + NO+ 2H2O

2Fe3+ + 2I-=2Fe2+ + I2;此外对于有条件的离子共存问题,比如告诉我们溶液的酸碱性、溶液澄清透明、无色透明等,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对待。所以我们需要认识常见的四种的有色离子:Cu2+(蓝色)、Fe3+(棕黄色)、Fe2+(浅绿色)、MnO4-(紫色)

【提问】我们知道,如果溶液呈酸性,说明有大量的H+,如果溶液呈碱性,说明有大量的OH-;那同学们知道澄清透明和无色透明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吗?

【讲解】这里我们可以用生活中的雪碧和芬达来对比,雪碧是无色透明同时也是澄清透明的,而芬达是有颜色的但是是澄清的。

学生回答:

离子之间发生反应时不能大量共存。

复分解反应。生成沉淀、气体或者水。

 

 

 

 

 

 

 

 

学生回答:

生成二氧化碳;

 

学生回答:

生成二氧化硫和水;

 

 

 

 

 

 

 

 

 

学生回答:

H+ClO-H+CH3COO-

 

 

 

 

 

 

 

 

 

 

学生回答:

澄清透明可能会有颜色,但无色透明溶液一定没有颜色

结合初中所学知识引导学生将思考角度过渡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使得课堂衔接自然;

 

 

 

 

 

 

 

 

 

 

 

 

 

 

 

 

 

 

 

 

 

 

 

 

 

 

 

 

 

结合生活中的常识引导学生对无色透明和澄清透明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环节四:课堂总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总结】回顾本节课主要内容:介绍了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定义,同学们要知道常见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分类,注意强电解质分类和离子方程式“拆”的区别;对于离子共存问题,从叁个角度出发,即复分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有条件情况。

【布置作业】

及时做好知识回顾,做好笔记

及时巩固知识,引导学生对课堂知识形成理解和记忆的框架

 

五、板书设计

离子反应(2)

一、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

1. 定义

2. 举例

3. 联系与区别

二、离子共存

1. 复分解反应

①沉淀:

②气体:

③弱电解质:

2. 氧化还原反应

3. 给定条件

六、设计反思

本节课内容结构较为清晰,课堂教学逻辑层次分明,课堂开始使用POE教学策略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课堂小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的思考;课堂教学过程中以问题链的形式层层递进,不断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而同时不会感觉突兀;课堂结束做好课堂总结,助力学生形成知识网。

由于本节课时间有限,使得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的启发教学方法使用较少。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