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疫情阻拦了高一师生按时返校的脚步,但是它却切不断教与学,隔不开师与生。高一历史备课组的老师们根据学校的要求与安排,精心研课,集体备课,发挥大家的智慧,创设适合网络课堂的教学新手段,新办法。历史组的潘雨朦老师以腾讯课堂作为中介,结合当前时事热点,开设了一节精彩纷呈的“云上”校本课,师生共同探讨“俄乌困局”。
课程开始,潘雨朦老师以《伯罗奔尼撒战争史》雅典和斯巴达的战争引入主题。修昔底德认为这场持续27年的战争,根本原因是雅典的崛起引起了斯巴达的恐慌,由此也衍生出一个重要的政治学名词“修昔底德陷阱”。潘老师说对于当今俄罗斯、乌克兰与欧美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就可以用“修昔底德陷阱”来形容。提起俄乌关系,同学们都兴趣高昂,积极参与。
首先,她针对俄乌关系中反复提到的“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和“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做了相关历史背景介绍。乌克兰东部地区盛产煤,在沙皇俄国和苏联时期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工业基地,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早在19世纪左右,便得到了英国商人的投资,开发工矿业。顿涅茨克更是一度成为当地的工业中心。较高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也让人民生活较西乌富裕。由于受俄罗斯影响很深,这里的人普遍信仰东正教,讲俄语。语言和宗教信仰,是加深彼此认同的利器。
其次,追溯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历史渊源。同学们在讨论区结合第4课《中古世界的亚洲》的知识进行了回顾。鉴于部分同学基础知识还不是很牢,主持人针对讨论区同学们的回答做出了回应和补充。9世纪到13世纪,乌克兰人、俄罗斯人和白俄罗斯人的祖先共同生活在基辅罗斯大公国。蒙古人的入侵结束了这一切。乌克兰的不同地区掌握在不同政权手中:波兰立陶宛联邦、奥斯曼帝国、奥匈帝国和俄罗斯帝国。
接着,在补充了北约东扩相关历史背景后,包云涛同学主动发表意见,针对俄罗斯的安全诉求提出的历史背景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第一,俄罗斯是出于自身安全战略的考虑。第二,冷战历史背景的遗留影响。第叁,俄罗斯夹于欧亚之间的定位。对此,陈宇涵同学在讨论区补充了自己的想法。之后,针对“俄乌困局能否走出修昔底德陷阱”这一论题,同学们从历史背景的角度进行了再一轮的分析和探讨,气氛热烈,做到了将所学历史知识灵活利用,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
本次校本课程,同学们充分了解了俄乌关系的历史渊源,既了解了俄乌关系的历史背景,学到了历史知识,也通过充分的交流讨论深化了自身的观点看法,锻炼了思维能力,拓宽了视野。(文:潘雨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