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号结束的“喜迎二十大,筑梦向未来”2022年度全省中小学生诵读大赛中,果冻制作厂911制片厂麻花不负众望,从参加省赛的近五十个作品中脱颖而出,取得了全省中学组第四名的好成绩,斩获了宝贵的省赛二等奖。经典诵读是常州市教育局的品牌工程,这次优异成绩的取得,没有辜负教育局对我们的期望,我们更是凭实力为常州市教育局的诵读活动,再添光彩!
“阅读新时代,喜迎二十大”系列活动于2日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展开。博览中心共设有书展、讲座等多个主题展厅,经典诵读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活动。来自全省十一个大市(无锡、徐州因防疫要求未能成行)的近五十支参赛队伍,用自己的声音,吟诵对新时代的爱,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喜迎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筑梦向未来”,各地区代表队均贴合主题,选择了诸如《永远的九岁》《英雄母亲邓玉芬》这样缅怀先烈的经典作品,或如《我爱你中国》《月光下的中国》这类直接抒发爱国热情的经典之作,或如《最后一只藏羚羊》《未完成的战地日记》等聚焦时事,传递人道主义博大情怀的佳作,更有如《以青春之生命,延家国之年华》《强国有我,正行动》这样,表达青年一代奋进不息的时代强音!每一个作品都倾注着参赛选手及指导老师的无数心血,每一个作品的呈现都堪称完美!选手们对作品的深透理解令人叹服,那一字一句的吟诵自然地从心底流淌而出。那或深情或愤怒或绝望或充满期许的眼眸,那紧握的双拳、抑制不住伸展开去的臂膊,那自胸头喷薄而出的令人热血沸腾的呐喊,将所有人都带入了诵读的情境中。两天半的诵读比赛为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带来了难忘的视觉盛宴。当帏幕缓缓落下时,所有人都觉得意犹未尽,都翘首盼望着来年再欢聚。
此次比赛,全省共有八千多个视频作品参加各大市的评比,每个大市分别推选小学组、中学组两个作品参加省赛。无锡、徐州因防疫新态势未能成行,最后十一个大市的近五十支参赛队伍于4号、5号两天参加半决赛,各淘汰了一大半的作品。最终,小学组与中学组分别有11支和12支队伍进入决赛。市叁中的叁名选手在半决赛抽到1号签的不利情况下,依然艰难挺进决赛。这23支队伍在6号上午的决赛中进行奖项的角逐。决赛共设特等奖一名、一等奖两名、二等奖叁名,余下几支队伍均为叁等奖。决赛奖项设置的数量不多,冲入决赛的均为精中选精的重量级作品,均是每个大市最高水平的代表。6号上午决赛现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精彩程度更不难想象。在高手如云的决赛现场,市叁中的叁名高一选手,顶住压力、调整心态,在全场倒数第二个出场的不利情况下,以近乎完美的表现为本次诵读大赛之行画上了圆满的句点。最终我们以0.24分的微弱差距名列全省第四,成为二等奖的第一名。虽然错失了一等奖,但青春没有遗憾,全力以赴过的青春,无悔!
应防疫要求,今年的诵读比赛市淘汰赛采用视频赛的方式进行。陈丹与朱苏芮两位老师利用晚自习时间,对高一年级报名参赛的同学进行了海选。最终确定了4班的徐可馨,7班的钱奎以及8班的黄轩辕叁位同学参加市赛。
由于徐可馨与钱奎两位同学同时担任校戏剧节的主持人,黄轩辕同学更是本班戏剧节作品《驴得水》中的主演,两位老师需要协助高一年级做好整个戏剧节的各项工作。因而,两名老师只能见缝插针地找时间带叁名学生进行练习。但那时,大家更多的还是把精力投入到了戏剧节活动中。戏剧节结束,紧接而来的就是期末考试。考虑到叁名学生繁重的学习任务,我们最终选择了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首篇幅不长的经典之作,作为市赛的参赛作品。篇幅虽短,可我们的练习丝毫不敢懈怠。最终我们的作品从常州市四百多份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
当教育局的花处长打电话通知我们准备代表常州市去苏州参加省赛时,我们都十分开心。可开心完了,留给我们更多的是惆怅。因为市赛作品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略显单调。若想在半决赛淘汰率超过一半的省赛中冲进决赛,实属困难。我们在6月23号接到通知,高一的期末考试安排在24、25、26号叁天。而3号我们就要集体前往苏州,4号观摩小学组的半决赛,5号便要上场比赛。因而,我们面临的第一个大难题就是:时间紧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
半决赛作品与决赛作品不能相同,否则扣分。别的学校都把市赛作品作为半决赛或决赛作品,另外只需要再练习一个作品即可。而我们,抱着“要做就要做到最好”的信念,大胆地选择放弃市赛作品,在短短的一周时间内,紧锣密鼓地排出了两个新作品。在选择作品时,我们经历了非常激烈的讨论。专家们给出的建议是排练《永不消逝的声音》这一在齐越节上斩获了一等奖的经典作品。可是时间太紧,这个作品对选手们的配合度、理解力、舞台表现等方面的要求都非常高。我们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将作品完美地呈现出来吗?或者,还是选择一个中规中矩些的作品吧?经过激烈的讨论,我们依然秉承“要做就要做到最好”的信念,即使骨头再硬,我们都誓要啃下来!
期末考试一结束,我们师生五人立即投入排练工作。学校领导高度关注,为我们请来了两位专家指导。专家指点的时间毕竟有限,两位老师一边录音,一边记笔记,一边自我消化。剩下的时间就用录音和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带学生练习。27、28号两天正是高一年级在少年宫进行通用技术实训的日子,叁个孩子看到其他同学都在学插花、烘焙,难免有些心痒。29号大家都休息了,我们五个人在学校的空教室练了一整天,不方便聚在一起的晚上,我们就用腾讯会议连线排练。30号中午,暑假开始了,我们依然在大市联排与自主练习中无缝对接。时间太紧了,我们都觉得很疲惫,可我们更着急!再累也得坚持!不仅要坚持住,还必须保持最好的状态。
不敢回想这一周我们是怎么熬过来的,身体和心理的疲累都难以言说。可谁人的成功是轻轻松松的呢?这份坚持与果决,不正是这次活动带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吗?
对于本次活动,教育局十分重视,学校领导更是无条件支持,为我们请来了最专业的老师,耐心地指导。即便如此,后面还是困难重重。由于半决赛作品我们做了比较大的改动,决赛的作品更是找不到背景视频。怎么办?徐可馨同学会剪辑,两位老师就负责上网找素材,然后听录音记录需要增删内容的时间节点,几个人配合着花了一个晚上的时间,把半决赛的视频给磨出来了。决赛作品最后是朱老师找了淘宝商家,根据我们提供的素材、想要表达的内容阐释以及各画面时长标记进行制作。然后在一次次的朗诵磨合后,不断调试画面和时长,在2号第二次大市联排前半个小时敲定了最终的背屏。几个人紧张得手心冒汗,但好歹互相配合着把两个背景视频完成了。
对于省赛这种高规格的比赛,单个选手的作品比较讨巧,训练难度也大大降低。我们的叁位同学,声音各有特色。若配合得好,便能达到1+1+1>3的效果。反之,可能会让整个作品支离破碎。我们根据叁位同学的声音特色划分好各自朗诵的内容,两天的逐句练习后,对于整篇作品的呈现,陈老师并不满意。她一针见血地指出,每个人的诵读都不错,但作品缺乏浑融感,叁个人之间的语气语调以及情感衔接是割裂的。
三名学生都有些泄气,不太明白该如何达到陈老师所说的“浑融”境地。我们不断叮嘱自己,不能急。既然学生难理解, 倒不如停下来,让他们静心揣摩、理解,再谈练习。30号,我们给学生布置了任务:自行观看电影《长津湖》片段和齐越节的获奖视频,听我们发在群里有关两段历史的讲述。细细揣摩,要在模仿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理解,再提升。晚上,三位同学都以文字的形式将自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发到了群里,这一刻,他们终于真正理解了我们建立第一座电台的艰辛,真正对战友的离去感到心痛不已,真正对“碾碎了我们战友骨骼”的敌军恨得咬牙切齿!画面描绘时,他们不再如旁观者一般置身事外,而是能够如事件的亲历者那样,自然地将听众带入真实的情境。当晚的视频连线练习效果让我们的心终于定了下来。
经典诵读固然需要朗诵技巧,这对于能够参加省赛的选手而言是基本素养。若想取胜,选手应当是与作品融为一体的。十多岁的孩子,从小泡在蜜罐里,想让他们感受到革命年代我党创建电台的艰辛,确实不容易。想要他们与数年前牺牲在战场上的志愿军战士产生情感共鸣,实在困难。但这也正是本次活动的意义所在。“喜迎二十大,筑梦向未来”,若只是标签化地理解这一主题,学生就无法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长。因而,在练习的过程中,带学生了解相关史实,让他们通过文字、老师的讲述、史料素材以及经典影视作品去感受革命年代无数人的努力与牺牲,从历史的厚重里体悟新生活的幸福,进而思考作为青年一代在新时代的使命与担当。这个感受与体悟的过程正是本次活动的精髓。
本次比赛,除了两位老师陪同,钱奎同学的妈妈也与叁个孩子一同前往。叁名大人既是叁个大孩子的诵读指导,也是生活管家,更是情绪调节员。徐可馨的家长虽然因为工作关系未能前往,但身为常州市吟诵协会成员的可馨妈妈每天晚上都会通过电话联线指导叁个孩子。从接到参加省赛的通知那一刻起,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大市的第二次彩排就放在市叁中进行,校领导统筹安排,从人力物力各方面为活动提供细心周到的安排。出门在外,杨校、满校和闫睿主任通过电话和视频,时刻关注团队的情况。无论生活上还是专业上的困难,我们都会第一时间与校领导及常州市的领队联系。叁中就是我们的后盾,整个常州市教育局更是我们最坚实的后盾!
因为连日的劳心劳力,钱奎与徐可馨两名同学都病倒了。小学组半决赛我们观摩到一半,只得带他们先行回酒店休息调整。当晚,我们抽到了1号签,这让叁个大孩子的心态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满校长亲自打来电话,以自己的几次亲身经历告诉他们,只要自身足够优秀,即使抽到1号,也一定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我们两位老师虽然心里也没底,但事实已然无法更改,与其怨声载道,不如调整心态,争取更好的表现。在满校和老师家长的引导下,叁位同学迅速调整好状态。5号早晨,朱老师负责给孩子们化妆,钱奎妈妈负责服装事宜,陈老师则提前去餐厅为大家准备好早餐。一切准备停当,我们提前两个小时到达会场,进行走台与最后的练习。
作为第一个出场的选手,我们在上半场的十支队伍中名列第四名,不出意外的话,进入决赛绝没问题。到了后半场,前叁个节目的分数均在93分以上,远远超过上午场的分数。大家心急如焚,陈老师急得舌头打结,脚趾抽筋,朱老师更是急得直搓衣角,可我们仍然保持镇静,安抚孩子们的情绪。那几个小时于我们而言实在是煎熬,所幸,最终我们有惊无险地进入了决赛。
由于半决赛绷得太紧,5号下午叁名学生的身心疲累到了极点,状态一直不好。我们就带着他们在酒店里逛了逛,聊了一些高一学年的趣事,大家的状态才一点点地好转起来。当天晚上,有光实验小学的指导赵树建老师秉着常州市是一个集体的原则,也参与到了对我们的赛前指导中来。当晚,我们排练到将近11点。早上,为了让学生们多休息一会儿,陈老师依然提前去自助餐厅准备好早餐,朱老师在车上给两位男生化好妆,钱奎家长为了保持服装的整洁,在抵达比赛场馆前,竟一直把孩子们的服装悬挂在手臂上……
决赛我们排在倒数第二位上场,这次比赛的抽签运气实在不太好。但是,能够进入决赛已经成功了一半。孩子们笑着说:“决赛就是为自己而战了,不管结果如何,我们都要让大家看到我们最好的样子!”上台、朗诵、鞠躬、下台,一气呵成。我们的舞台呈现比任何一次彩排都要完美!看到孩子们的精彩呈现,我们心中都暗念了一句“稳了!”等到主持人公布成绩的时候,大家会心一笑。这次旅程,圆满了!
回程途中,整个大巴车悄无声息。无论是小孩子还是大朋友,大家都在拼尽全力后沉沉睡去。陈朱两位老师思绪翻飞,短短的一周过得竟像几个月那样漫长。回想这一周,我们经历的太多。有艰辛有坎坷,有焦躁不安,有沮丧颓唐。但我们收获的更多的是静心沉思的稳重,是绝处逢生的坚毅,是不惧困难的坦然从容,更有合作共进的默契,有全市一盘棋的心胸格局。
回到家,每个人都不约而同地在蚕蚕群里写下自己的感悟。这宝贵的经历,这滚烫的青春啊!
高一4班 徐可馨
与个人朗诵相比,集体朗诵更突出成员之间彼此默契配合,更具难度。能从全省8000多个参赛作品中胜出进入省赛已属意外和幸运。从开始排练到正式参加比赛,仅仅用了六天时间就赶排出了两个作品。从无到有,从有到更精益求精,这一路有汗水也有泪水,更有许许多多的跌宕起伏。学校,宾馆,办公室,大堂…每一处能想到的地方都是我们排练的舞台,剪辑朗诵背屏到凌晨两点,学校排练一待就是一整天。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感冒一天天加重,嗓子一天天嘶哑,甚至咽口水都伴随着隐隐疼痛,双脚也被皮鞋磨出了大块大块的水泡,还有几处破皮流血。时常排练休息瘫倒的间隙也会反问自己这一切是否值得,但看着自己不断进步的发音,老师们高高竖起的大拇指,心中便涌出一丝甜蜜和一股向上的劲。百感交集之中更要感激一路陪伴我们的家长老师们,学校请的专家老师们用心指导,生动地将情景再现,陈老师和朱老师把专家老师的每一句话都一字不差地记录下来,稿件上全都是老师们在排练中记下的满满当当的记录,她们以自己对文稿的理解和对我们每个人特点的了解,在排练中更是一字一句地重点纠正我们。我的妈妈也特意来到学校为我们辅导,在苏州时晚上打了两个多小时的电话给我们线上指导,最后一天更是亲自来到了比赛现场为我们加油。钱阿姨也悉心照顾着我,在我生病期间特意等着我一起吃饭,夜晚一块一块换热毛巾给我敷头,因为我磨破了脚专程为我买创口贴……点点滴滴的感恩不知如何表达,我想比赛的成绩已经不止于成绩,更是对我们努力的肯定,对支持付出的老师家长们最真挚的感恩。
对于这次“喜迎二十大,筑梦向未来”中小学生朗诵大赛,我感触颇深,当我们进入省赛后,留给我们准备半决赛和决赛作品的时间只有一周左右,我们需要挑选作品,背诵篇目,磨合我们叁个人之间的配合,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不过好在最终的结果是美好的。通过这次比赛,通过我们选择的参赛作品,我了解到了更多革命先烈的故事,不管是中国第一座广播电台,还是在抗美援朝间一位战地记者遗物之一的那支钢笔,都让我热血澎湃,也更加理解了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所担负的使命。
很荣幸这次能代表学校去参加这次朗诵比赛,也是很幸运的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奖品是一支钢笔和一个小本子,在翻看本子的时候,上面的一句话让我触动很深:not just a pen。这不仅是一支钢笔。 它还是我们努力奋斗的结晶,在一周内挑选合适的作品,背诵篇目,互相磨合,精益求精,每天重复的练习也让我们疲惫无力过,但是队友的鼓励,老师的陪伴让我们闯过一道有一道难关,最终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它还是对革命先烈的敬佩,无论是我们朗诵的永不消逝的声音,还是那支钢笔,无论是通讯员在寒冬中艰难创造中国的第一座广播电台还是战士们抗美援朝,血洒疆场都让我们感受到了革命先烈们的顽强意志和爱国情怀。 它还是对新时代青年使命的理解,我们应该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养,同时了解中国历史,关心国事,缅怀先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文:陈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