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5
常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备案课题开题论证书
学 科 分 类 课程与教学研究
课 题 名 称 历史教学中提高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策略及案例研究
课 题 负 责 人 倪红娟 张坤玲
负责人所在单位 果冻制作厂911制片厂麻花
开 题 时 间 2021年9月1日
常州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制
二〇二一年叁月制
一、开题活动简况(开题时间、地点、评议专家、参与人员等) 时间:2021年9月1日 地点:教师阅览室 评议专家:陆琴英、范云、闫睿、杨春玉、姚丽娟、 参与人员:倪红娟、张坤玲、韩光、卫雪君、张英、蒋波、巫俊、房源晟、张琪、潘雨朦 | ||||||||||||||||||||||||||||||||||||||||||||||||||||||||||||||||||||||||||||||||||||||||||||||||||||||||
二、开题报告要点(题目、目标、内容、方法、组织、分工、进度、经费分配、预期成果等,限5000字,可加页)
课题名称:历史教学中提高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策略及案例研究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本课题主要有两个核心概念:“史料”和“史料实证素养”。 史料:是指构成历史的材料,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的痕迹,指有助于认识历史、复原历史真实情况的一切资源,也就是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信息,可以据以为研究或讨论历史时的根据的东西。 史料实证素养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内涵分解:1.能够知道史料是认识历史的唯一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2.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3.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重构历史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4.能够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1.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对史料教学进行正式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以叶小兵教授发表的《中学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探讨》为标志。何成刚等着的《智慧课堂:史料教学中的方法与策略》、《史料教学案例设计解析》聚焦史料教学的方法与策略,通过典型案例分析,介绍了国外史料教学的有关理念,剖析了史料教学中的种种误区,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都是面向所有学生的,针对中等生的较少。 2.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史料教学的理论研究最早始于20世纪70年代英国“新历史”思潮的出现。英国历史教学法专家汤普森在其文章《理解历史》中指出:“学校的历史学习,不是把焦点集中在历史本身发生了什么上,……要达到这样,最好是由学生运用史料作为证据。”历史教学中训练学生阅读和研习史料的方法有根据史料编写第二手史料、推断作者等。1996年,美国制定的全国历史新课程标准,强调“……要使学生对历史有真正的理解,就要让学生接触更多地史料,提出问题并整理能够证实他们答案的证据。” 组织多种多样、生动有趣的问题探究活动是美国中学史料教学的显著特点。 3.研究价值 教育部正在修订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强调高中历史教学重点任务是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历史核心素养达成度,是评价历史教学质量的关键指标。考察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是今后历史教学评价的根本导向。近几年的高考命题改革趋势之一就是创设史料情境,考查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我校学生处于常州市高中生的中等水平,研究如何提高中等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对我校更具有针对性、有效性,也能给予其他同等水平的师生教学以启示。 叁、研究目标 1.促使学生形成历史意识,发展历史思维 (1)能够区分史料的不同类型;在解答某一历史问题时,能够尝试从多种渠道获取与该问题相关的史料;能够从所获得的材料中提取有关的信息。 (2)能够认识不同类型的史料所具有的不同价值;明了史料在重构历史中的基础作用;在对史事与现实问题进行论述的过程中,能够尝试运用材料作为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 (3)在探究特定历史问题时,能够对史料进行整理和辨析,表现出对史料的理解;能够利用不同类型史料的长处,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形成对该问题更全面、丰富的解释。 (4)能够比较、分析不同来源、不同观点的史料;能够在辨别史料作者意图的基础上利用史料;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恰当地运用材料构建自己对所探究问题的论述。 2.促进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提升教科研能力 通过课题研究,教师要深入研究新历史课程标准,阅读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实践反思,撰写课题相关论文,制作课题相关微视频,有利于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科研能力。 3.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课堂效率 相对于教科书中枯燥的历史结论,在历史教学中提供丰富而生动的史料(特别是一手史料),使教学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切实感,能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强烈好奇心和兴趣,进而提高课堂效率。 4.深化新课程改革,培养中等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新课程突出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切实加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史料教学要求学生改变过去那种单纯接收式的学习方式,采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有利于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5.适应高考命题改革趋势,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近几年的高考命题改革趋势之一就是创设史料情境,考查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因此,在历史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史料实证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研究内容 1.区分史料的类型与搜集史料能力的培养策略 2.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能力的培养策略 3.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能力的培养策略 4.利用不同类型史料对所探究问题进行互证能力的培养策略 5.运用材料论证自己的观点能力的培养策略 6.有效解决学生史料实证素养中的误区和问题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查阅国内外有关的论文、着作等,进一步寻找本课题实施的理论依据以及可以借鉴的方法。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使课题研究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进行。 2.行动研究法 采用“提出方案——研讨——行动——反思——实践”的模式进行研究。 3.课堂实践法 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师将收集的史料与知识点充分结合起来,做到历史教学“史论结合”,用史料说话,让历史教学活起来。 4.案例研究法 结合教师课堂史料教学实践,收集优秀教学设计,进行客观、深入的研究分析和推广,不断提高课堂史料教学水平。 5.问卷调查法 6.观察法、分析比较法
六、组织与分工
七、研究进度 本课题从2021年9月起,预计研究叁年。具体时间步骤安排如下: 第一阶段:课题开题阶段(2021年9月—2021年12月) 制定课题申报评审书,完成课题开题报告。组建课题研究小组。收集对于史料实证的理论资料,开展理论学习,做好读书笔记并定期开展读书心得交流会。设计调查问卷并发放,分析目前教师教学中存在的史料实证素养的误区、了解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水平,精心设计课题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深入研究阶段(2021年12月—2023年8月) 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开设课题研究课,并围绕如何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展开评课活动,教师进行反思总结。邀请特聘教师工作室专家黄天庆老师参与课题研究交流会,对课题研究进行指导。把研究成果理论化,撰写课题相关论文以及阶段小结。制作课题研究的微视频。 第叁阶段:总结完善阶段(2023年8月—2023年11月) 总结研究过程与成果,完成结题报告。理论指导实践,把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并检验研究成果的可行性。召开课题成果展示会,展示发表的论文、课题研究课视频、微视频,邀请专家进行结题鉴定,完成结题工作。 八、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1.主要观点: (1)培养学生史料实证能力的方法要遵循广泛性、指导性、思考性、渐进性的原则。 广泛性是指提供给学生不同类型的史料(文字史料、实物史料);指导性是指教师要对学生予以一定的指导;思考性是指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渐进性是指对高一、高二、高叁的学生的能力要有不同层次的要求。 (2)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重要策略 (3)史料的分类与选取 原始史料比二手资料更有价值,但并不一定真实可靠,教师要教会学生通过作者的意图、立场等方式来判断。史料的来源有教科书、专业着作、专业论文、网络资源、试题、生活等,教师要根据学生、教学策略等因素选择材料。 (4)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时可能出现的误区以及解决方法。 应用的史料过于单一;史料与设计的问题不匹配;引用史料不作鉴别等等。 2.可能的创新之处: (1)发现在史料实证素养方面的不足。 探寻高中生所能达到的史料实证水平,发现其不能达到的水平,为找到合适的方法做准备。 (2)找到适合高中生提高史料实证素养的方法和途径。 在总结有效方法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史料教学模式,并加以实践和推广。 (3)其他研究大多从史料教学在教学目标、课程标准、课堂教学、历史考试的运用的角度展开研究,而本课题是围绕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四种水平开展研究。
九、预期研究成果
十、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1.主持人、核心成员的学术或学科背景 课题组成员曾多次参加国家级、市级、校级课题的开发研究工作,有一定的科研基础和能力;本课题组成员中有市学科开头人、市骨干教师、高级教师、二级教师等多人;在校级领导部门的大力关怀下,在特聘教师工作室黄天庆博士的指导下,同时充分发动兄弟教研组老师和广大学生的积极参与,集思广益,一定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中期评估和最后的结题工作。 2.研究基础 课题组成员搜集了并阅读了一系列相关书籍:《智慧课堂:史料教学中的方法与策略》、《史料教学案例设计解析》、《走近新课程》、《课型范式与实践策略——中学历史》、《国外历史教学案例译介》、《国外历史教育文献选读》。相关文章:《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能力的阶段性培养》、《高中历史学科史料教学的若干误区及纠正策略》、《基于实践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刍议》、《美国中学历史课堂史料教学的特点及启示》。 3.完成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 (1)研究资料的获得,学校对校图书馆建设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每年由校长带领教研组长到南京图书展览会购买书籍。历史组所有教师都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参加了2021年能力提升工程学习和培训,可以通过网络查找资料。学校注册购买了中国知网、学科网等网站的账号,便于教师下载资料。 (2)经费方面,学校的绩效方案中设有教科研专项经费,用以保障课题研究、特聘教师工作室、教师工作坊、外出学习交流、邀请专家指导等活动的进行。 (3)研究时间,学校课程处安排每周叁上午作为历史组教科研时间。把教师发展处的“每周一课”组内公开课与课题研究课相结合。
|
叁、专家评议要点(侧重于对课题组汇报要点逐项进行可行性评估,并提出建议,限800字) 1、课题选题切口较小,便于展开研究,与核心素养结合,符合当前研究趋势。 2、研究内容较全面而丰富,建议每个或几个成员一组找准一个研究角度展开研究。 3、核心概念的界定还需进一步完善。 4、在研究的过程中,注意研究课的开展,以及对研究成果用论文的形式加以提炼。 5、建议采用流程图的形式对教学策略加以归纳总结。
评议专家组签名
年 月 日
|
四、重要变更(侧重说明对照课题申报评审书、根据评议专家意见所作的研究计划调整,限1000字,可加页)
课题主持人签名
年 月 日
|
五、所在单位科研管理部门意见
科研管理部门盖章
年 月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