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冻制作厂911制片厂麻花

栏目列表
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地理教研组每周一课——武晨旭《全球气候变暖与国际合作》
发布时间:2022-10-14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刘婷婷

一、课标要求与设计理念

1.课程标准:运用碳循环和温室效应原理,落实碳排放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2.课程解读:①碳循环和温室效应是地球系统稳定运行以来就存在的,并不能认为是碳循环或者温室效应的出现导致了当前的全球气候变化。②在面对全球变暖的问题上,存在着国际现状的复杂性,这需要在公约下对各个国家所要承担的碳减排责任和义务进行明确的划分。

二、教学目标

1.运用情境资料和统计资料,了解全球气候变化和人为碳排放的关系。

2.运用图文资料,说明国际合作的必要性和途径。

3.运用图文资料,说明中国在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态度和行动。

叁、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碳循环过程及温室效应、全球变暖概念辨析。

2.教学难点:多角度考量各个国家在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利益诉求及中国减少碳排放的具体措施。

四、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体验学习、图示比较法、自主探究式学习

五、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北溪”管道内的气体主要由甲烷组成,“北溪”管道泄露后,相关地区上空形成大片甲烷云并不断蔓延,短短几天的甲烷排放量是挪威石油和天然气行业年排放量四倍,我想问问大家,此次事件大量甲烷的排放会引起什么后果呢?

学生:引起温室效应加剧,最终导致全球变暖加剧。

一、温室效应与碳循环

提出问题:家什么是温室效应?温室效应的原理是什么

1.温室效应

1)原理:近地面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等气体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返还给地面。

2.温室气体

1)定义:主要由水汽、二氧化碳、氟利昂、甲烷等气体组成,不同气体对温室效应的贡献度有所差异,取决于其全球变暖潜能,全球变暖潜能指在一定时间跨度内,某种温室气体相对于二氧化碳对大气的增温能力。

过渡:温室效应是一种自然现象,在温室效应作用下,地球温度变化趋于一个稳定值。当人类进入工业时代后,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最终打破了平衡使得温度不断升高,全球变暖即气温失衡的现象。全球变暖相对于温室效应也会给人类环境带来很多灾害。

面对气温失衡,地球自有的调节机制会使得地球本身逐渐恢复平衡,这种调节机制类似于水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维持了某种地理要素的稳定。我们把碳元素在自然环境中的循环过程称之为碳循环

3.碳循环

1)定义:碳元素在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之间以二氧化碳、碳酸盐及有机化合物等形式进行转换和迁移的过程。

2活动1:借鉴水循环示意图,画图说明碳元素在自然界不同圈层中的循环过程

①活动操作:希沃pad拍照上传+展台展示

②作品展示:

③总结:各子循环系统之间的碳循环是通过人和动植物、土壤、水体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和释放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我们把其他圈层对二氧化碳的吸收称为碳汇,把其他圈层释放二氧化碳称为碳源

3)碳循环主要形式:

短期有机碳循环——生物圈与大气圈:光合、呼吸、分解、燃烧;

长期无机碳循环——岩石圈、水圈与大气圈:火山喷发、二氧化碳溶解于雨水形成碳酸根/碳酸氢根、后与金属例子反应形成碳酸盐岩沉淀、地壳运动埋深熔化等;

化石燃料:部分有机碳躲避了被分解的命运,被掩埋至地壳深处变为化石燃料,从而由有机碳循环加入到漫长的无极碳循环,人类的工业活动使得这些碳以较短的时间进入大气,从而打破碳循环的平衡。农业文明时期随着人类不断砍伐、焚烧森林获得更多的土地,生物圈中的碳提前结束了碳循环,工业文明时期随着化石燃料大量使用,岩石圈中的碳快速进入到了大气当中。

过渡:当自然界碳循环失衡,碳源远远大于碳汇后,全球变暖自然就会出现,并且对我们的生活造成重大的影响,那么面对全球变暖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

(4)整体措施:

减缓措施:从长远来看——减少人为温室气体排放和增加温室气体吸收两个方面,目的是通过有效控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减缓全球变暖速度,避免全球气温超过危险水平。

适应措施:就目前而言——以趋利避害为目标,通过改变人类社会自身,降低全球变暖导致的不利影响或利用全球变暖带来的发展机遇。

过渡:全球变暖作为全球性问题,只靠我们自身努力能行吗?更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面对和协作,才能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实现地球环境的平衡与和谐。

二、国际合作

1.国际合作的必要性

①有些资源、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单靠一个国家无法解决,需要全球共同行动;

②有些资源、环境问题具有跨国、跨地区的影响,需要开展双边或多边的区域合作;

③在保障本国安全的同时,不能以邻为壑;

2.国际现状

1)现状:全球合作面对着错综复杂的国际现状,从能源结构来看,目前化石能源的使用依旧占压倒性优势,从森林面积来看,热带雨林、亚寒带针叶林不断遭到破坏。从全球碳排放来看,中国是当今最大的碳排放国,而美国是历史上最大的累计碳排放国,对于降低碳排放问题,各国的意见也不统一。

2活动2:面对全球变暖问题,各个国家的关注度不一致,如果你是_______,你在联合国大会上的诉求、关注点是什么?为什么?

①活动操作:小组分工协作,代表陈述观点;

②作品展示:

③总结:正是因为每个国家,每个联盟对于全球变暖问题的利益诉求不同,才更需要一个国际化的公约来明确各国的责任与义务。

过渡我国政府一贯高度重视气候变化,本着对国际社会负责的态度,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积极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不断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叁、中国在行动

1.碳减排的中国声音

20209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力争 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

1碳达峰:指在某一个时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

2碳中和:是指国家、公司、产物、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

2.中国在行动

1活动3阅读材料并高度总结我国控制碳排放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①材料:国家发展改革委在2021年首场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坚决贯彻落实“双碳”目标,稳步推进水电发展,安全发展核电,加快光伏和风电发展;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优化存量产能,严格控制高耗能行业新增产能,推动钢铁、石化、化工等传统高耗能行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动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更大力度推进节能低碳技术研发推广应用;加快完善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价格、财税、金融等经济政策;加强森林资源培育,开展国土绿化行动,不断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增强草原、绿地、湖泊、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固碳能力。

②活动操作:小组讨论,希沃平板观点上传并展示热点云图

2中国控制碳排放的主要措施

①完善相关法律政策,健全低碳发展体制机制;

②积极履行国际义务,持续推动国际合作;

③调整能源结构,促进相关技术更新,提高能源利用率;

④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⑤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努力增加生态碳汇

⑥推动公众参与、监督“双碳”工作

过渡:全球变暖是一个离不开国际合作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而国际合作又离不开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政府甚至每一个人的参与,我们常州最近几年在减少碳排放方面也作出了巨大贡献,尤其是新能源。

3.常州在行动

常州更加注重于低碳技术的攻关与创新,从新能源的“发储送用”四个方面展现了常州在减少碳排放的决心与信心。

六、教学反思

本次开课主题选自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叁最后一节“国际合作”,因为人教版该小节涉及内容较少而湘教版、鲁教版和中图版最后一节内容主要围绕环境与国家安全展开,结合学生的知识储备,最终选择将各个版本教材中的碳循环内容与人教版国际合作融合教学,以大单元教学实现深度学习。

本节课以如何减少碳排放为主线,围绕全球变暖从国际合作到中国在行动再到常州新能源发展,整个课堂流程中涉及叁个活动,分别是碳循环画图拍照上传展示、模拟联合国大会以及阅读材料并概述中国的碳减排措施,这叁个活动与希沃平板、希沃白板及相关软件充分融合,提高了教学效率,加强学生关注度,活跃课堂氛围。

本节课准备时间较为仓促,但教学效果显着,学生参与度高,但些许环节还是稍显生疏,例如本节课有大量的问题与材料,有些问题我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导致一些学生无法理解或掌握,我还准备了大量的图片及资料,但因为时间原因无法一一展示,学生在使用平板方面还不够熟练,在之后的教学中需要提前对学生进行相关培训。

最后我认为一节好课就是要老师充分准备,满含激情的去“表演”,让学生很好的融入到这节课当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在欢声笑语中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是一门语言和行为的艺术,想要掌握这门艺术就得付出巨大的努力,在新课改的今天,若想要上好每一节课,想要拥有创新、先进、现代的教学能力和意识,诀窍唯有“学习”。

七、评课环节

本节课教学目标和要求初步达成,围绕“全球变暖及国际合作”这一主题来进行课堂教学,整堂课思路清晰,环节紧凑,重难点突出,设计很有新意,教学效果非常好。利用真实情境教学引导学生学习新知,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起,教师提供了大量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时间,学生在课堂上也积极发言,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教师的信息技术手段运用得当,图片选择与活动设计也非常的不错,发挥出了希沃教室在信息化教学方面的优势。在教学方式上突破传统教学方式进行跨学科融合教学并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本节课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在材料概述方面教师对于全局缺乏一定的掌握,没有给到学生足够的讨论时间导致学习气氛突然沉闷,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再接再厉。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