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教学设计
王 韧
一、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反复朗诵,把握诗歌的情感和基调。
2.思维发展与提升:使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诗歌。
3.文化传承与理解:认识作者怀才不遇的不幸,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教学重难
1.重点:使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诗歌。
2.难点:认识作者怀才不遇的不幸,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叁、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谈论法。
四、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他,是蜀汉丞相,“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用至死不渝的诚心铸就了蜀汉三分天下的辉煌;他,是大唐的诗人, 用嘶哑带血的歌喉唱出了盛唐气象破灭的悲哀。公元760年, 半生蹭蹬的杜甫在成都拜谒了诸葛武侯祠,他静静地观看,细细地倾听,长长地叹息,默默地流泪。 并写下了千古名篇《蜀相》。
(二)诵读初品味
余秋雨先生说:“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这首咏史怀古诗就传达了杜甫幽微而丰富的情感。让我们自由诵读这首诗2—3遍,试着用一个词来概括杜甫凭吊武侯祠时的心情。
敬仰 羡慕 惋惜……
过渡语:你们总结的这些词里,这个词(敬仰)我能理解,我从诗中这个词里能感受到敬仰之情。诗题叫做《蜀相》(抓住关键词),顾名思义就是“蜀汉丞相”(对词语进行深入解释),蜀汉政权有两代皇帝,刘备、刘禅,那么他有几个丞相呢?只有一个,就是诸葛亮,诸葛亮死后,蜀汉也就废除了丞相制度,后来的蒋琬也罢,费祎也罢,乃至姜维都是以大司马、大将军的身份执政,对于蜀汉来说这个丞相是空前绝后的(联系相关的历史事实,知人论世)。当年诸葛亮以一人之力,撑持蜀汉半壁江山,得主敬民尊,享千秋祭祀(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杜甫也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愿望(知人论世),诸葛亮的这种形象是深的杜甫敬仰的。(体会情感)而下一句中开篇说“丞相”(把诗歌作为一个整体,前后对比勾连),虽然蜀汉只有一个丞相,但整个叁国却不止诸葛亮一位丞相,(联系历史)诗人不说“蜀相”而直接说“丞相”,意味着在杜甫的心中,叁国时期虽然英雄辈出,但在杜甫心目中只有诸葛亮才配得上这个称号,有一种特别的推崇和亲切感,(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这就是前人说的“小视叁分,抬高诸葛”,这种抬高已经体现出诸葛亮在诗人心中的特殊地位了。(体会情感)
刚才我其实给大家做了一个示范,分析了我们感受到的情感在诗歌中的具体体现,使用的是抓住关键词、调动感官、联系历史,体会情感的方法,其实就是本单元学习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
(叁)细品诗味,合作探究
请大家使用我刚才的方法,分小组讨论具体的诗句所体现出来的情感。
情感:
具体诗句:
关键词:
分析:
答案预设:敬仰 敬佩 羡慕 倾慕 惋惜 感叹 忧虑 恨。。。。
过渡语:看看我们黑板上写的词语,我们能感受到杜甫瞻仰武侯祠的时候真是百感交集。但事实上这些情感之间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他们相互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四)深品诗味
结合上面的这些词语试着写一段杜甫游祠时的内心独白,把他纷繁复杂的心绪梳理一下。
人生叁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
杜甫看诸葛亮的叁重境界:
1.看诸葛亮是诸葛亮
任务:分析颈联,体会杜甫对诸葛亮的感情
(1)杜甫如何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叁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2)这两句诗中写了诸葛亮的哪些事?
叁顾——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叁次登门拜访。“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叁顾臣于草庐之中。(诸葛亮《出师表》)&苍产蝉辫;
频烦——多次
天下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
两朝——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
开济——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匡济艰危
老臣心——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
明确:叁顾茅庐,定天下计,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平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3)该怎样来理解两句诗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
明确: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点拨:“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
2.看诸葛亮不是诸葛亮
任务:分析尾联,具体把握感情和诵读。
在杜甫心中,诸葛亮是一个什么形象?用一个词概括。 明确:英雄
(1)这里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还是失败的英雄,是指成就了事业的英雄还是指壮志未酬的英雄?
明确: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着,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的写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这句诗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点拨:这句诗描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是他一生中最为感人之处。正是因为“出师未捷身先死”,才令人扼腕叹息,才“长使英雄泪满襟”。
(3)此处的“英雄”仅仅指诸葛亮吗?
明确:不仅仅指诸葛亮本人,可以理解为所有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四十多年后,中唐时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在“永贞革新”失败时就曾吟诵这两句诗抒怀;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因国事忧愤成疾,临终时也是吟诵这两句诗,叁呼“渡河”而逝。这些都说明了杜甫这首诗的成功,显示了杜诗的魅力。)
3.看诸葛亮是自己
任务:分析尾联,具体把握感情和诵读
(1)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老杜自己呢?
明确:有,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杜甫是想做宰相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让帝王成为像尧舜一样圣明的君主)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远大的理想和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就都无可奈何的失落了。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但,即便如此,他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这苦痛是老杜心头永远的伤口。为此,我们可以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寄托了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是老杜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到这里,在精神层面上,杜甫与诸葛亮高度融合。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杜甫大概已经迷惘,不知自己化身诸葛亮,还是诸葛亮变成了自己。
(2)补充杜甫人生经历:
年少忧游——仕途不顺——战乱流离——为官期——西南漂泊期——江舟长逝
①35岁以前优游漫游
开元19(时20岁)年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再漫游齐赵。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②35至44岁仕途不顺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参军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着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③44至48岁战乱流离期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fū)州,独自去投靠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guǎn)事被贬华洲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④48至58岁西南漂泊、江舟长逝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泰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làng)中。后返成都。严武死,他再度漂泊,在夔(kuí)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漂泊的这十一年,他经常和人民往来,生活艰苦,经常挨饿,但始终关怀国家安危和人民痛苦,写诗一千多首,最后死在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尸体漂泊四十三年才归葬故里。这一切决定了他成为现实主义诗人。
(3)写作背景
《蜀相》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的春天。759年,杜甫结束了在甘肃天水一带颠沛流离的生活,暂时落脚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茅屋里。个人生活的艰难困苦自不必说,政治上那种“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更是完全破灭。此时“安史之乱”已经“乱”了五年,百姓涂炭,田园荒芜,唐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中。唐肃宗宠信宦官,排斥功臣。定居在浣花溪畔的第二年的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4)杜甫与诸葛亮对比
![]() |
(5)总结
《唐诗钞》中语“公之为武侯恨,正所以自恨也”。
“英雄”——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首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成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这里的英雄也包括诗人自己。
作者泪既为武侯而流,更为自己而流。才能卓越,忠心耿耿的诸葛先生壮志未酬,让作者痛心不已;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他与刘备之间鱼水相得的关系,当然会使仕途坎坷、报国无门的杜甫心潮起伏,热泪盈眶。“长使”二字,不仅将自己,也将一切有志匡扶社稷的英雄都包括了进来,在后世总能引起无数仁人志士的共鸣。
六、作业: 比较阅读
清人沉德潜说自古以来咏诸葛亮诗中以杨慎《升庵诗话》所引《武侯庙》诗“为最”,“情韵声律,无不合也”(《明诗别裁》),你同意他的看法吗?
请将杨慎的引诗与杜诗进行比较,说说二诗在表现内容、艺术手法上有何异同?
武侯庙 &苍产蝉辫;明朝无名氏
剑江春水绿沄沄,五丈原头日又曛。
旧业未能归后主,大星先已落前军。
南阳祠宇空秋草,西蜀关山隔暮云。
正统不惭传万古,莫将成败论叁分。
《蜀相》教学反思
王 韧
新课标指出“鉴赏文学作品,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这首诗《蜀相》,诗人杜甫无论写景、叙事,还是议论,都交融着一种深沉笃至的追寻、凭吊的感情。因此,本课应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句涵咏品味,理解全诗,体悟诗中表达的复杂深婉的情思。感受杜甫对诸葛亮的敬佩之情和对其“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惋惜之情,体悟诗人感时忧国的情怀和以身许国的抱负。从而帮助学生经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培养审美的内在品质,经过梳理与探究总结出对于鉴赏诗歌的理性认识,充分利用语言将自己体验到的美感表达出来。
对于高二理科班的学生来说,学生对杜甫其人及其诗歌风格已经有所了解,因此学生对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散风格以及杜甫优国优民的情怀并不陌生。高二的学生与高一学生相比,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都有提高,且对知识的求知欲望也非常强,那么再次学习杜甫的经典诗歌就不能简单的停留在&辩耻辞迟;诗歌表达了什么”这一层面上,而应积极探讨“诗歌通过什么方式表情达意”,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课堂主体地位。此外,部分学生学习能力相对较弱,所以不仅要注意学生成长的大方向,还要留意个别理解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尽量做到因材施教,以学定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老师的辅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