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冻制作厂911制片厂麻花

栏目列表
张燕楠: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教学德育渗透案例探讨
发布时间:2023-06-19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张坤玲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教学德育渗透案例探讨

             ——以高中地理必修一《海水的运动》为例

张燕楠

(常州市第三中学  江苏 常州 213000)

摘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对高中地理教学而言,德育也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压制下,家庭、学校教育几乎都忽视了德育对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高中地理课程是高中阶段唯一一门兼具自然科学教育和人文科学教育的课程,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与地理教学德育渗透目标不谋而合。本文在分析德育案例的基础上,探讨了高中地理教学德育渗透的内容,以期能够引起广大地理教师对德育的重视。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高中地理教学;德育;教学案例

 

1 引言

高中阶段是学生构建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学生面临着从未成年人到成年人的身份转变,他们更需要拥有明辨是非善恶和自我约束的能力。但是,在高考指挥棒前,大多数家长、教师忽略了学生的德育培养,认为德育是小学、初中阶段的任务,高中阶段只需要好好学习文化课备战高考;又或者认为德育是班主任的工作,非班主任的任课教师只需要教授知识;还有甚者认为德育主要是语文教学、政治教学的内容,地理教学不需要进行德育渗透。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具有综合性、区域性等特点,是高中教学中唯一一门兼具自然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学科[1]。2017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这与德育目标正好不谋而合。由此可见,地理学科在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合作意识、可持续发展观、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优势,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落实德育已然成为势不可挡的教学趋势。

2 高中地理教学德育渗透内容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高中地理教师一直将传授知识作为学科首要任务,忽视了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前人对于德育的研究大多关注小学阶段、班主任工作、语文学科、政治学科等关键词,将德育与高中地理教学相结合的研究较少。在知网上以“德育”和“高中地理教学”为关键词进行搜索,相关文献只有100篇左右。德育的内涵及目标与高中地理教学内容契合度高,挖掘地理学科独特的德育价值,在日常教学中落实德道教育,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保意识,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2](俞立中)

2.1培养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的理论依据,同时也是地理德育的思想基础和方法[3](江燕敏,2006)。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挖掘教育的重心,抓住恰当的时机,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去分析、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辩证唯物的素质。高中地理学科各章节都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性、运动性、联系性、发展性思想,为培养学生科学世界观提供了良好的契机[4](杨国武)。在高中地理必修一《海水的运动》这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1)洋流是真实存在的

常州不是沿海城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难有机会见到波澜壮阔的海洋,对洋流的概念是比较陌生的。洋流是全球表层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的大规模流动,这是大尺度下的宏观运动,是学生无法用肉眼获取的,因此,学生头脑中的洋流是抽象的、虚无的、缥缈的。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宇宙、大气、陆地、海洋都是由物质组成的,洋流也是真实存在的,而且是处于永不停歇地运动中。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在线网站“别补谤迟丑”呈现全球表层海洋实时动态的运动状况(图2-1),实现了洋流的可观化,帮助学生形成对洋流的初步感知,认识到洋流是真实存在的。同时还利用“别补谤迟丑”网站展示全球实时的大气运动状况和海陆分布(图2-2),海水在盛行风的吹拂下随风漂流,上层海水带动下层海水流动,陆地轮廓的阻挡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使得洋流方向发生改变,从而形成以副热带海区和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环流,科学地解释洋流的成因及其分布,剔除世界观中的神秘主义和有神论,有利于学生形成“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的世界观。

 (2)海陆之间、海气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之间都存在联系。海水的运动不局限于海洋自身,还受到陆地、大气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海陆之间、海气之间相互影响。教学过程中,详细阐述了海洋的成因,让学生真正理解地理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盛行风是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风是大气运动的方式之一;洋流有寒流与暖流之分,海水的温度会影响到大气的热力环流。海陆分布和陆地轮廓改变了洋流的方向,形成了中低位环流和中高纬环流;洋流对陆地沿海地区的气候有重要影响,寒流对沿海地区起降温减湿的作用,暖流对沿海地区起增温增湿的作用。

(3)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两面性

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认为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中也提出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教学过程中,展示海洋石油污染和太平洋垃圾岛的图文材料,让学生分组讨论,洋流对海洋污染物所起的影响。现阶段的高中生心智尚不成熟,看待问题有偏颇,经常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忽略了另一个方面。大多数小组都认为洋流对海洋污染起不利影响,因为洋流使得石油污染的海域面积扩大;少数小组认为洋流对海洋污染起有利作用,因为洋流把日本沿海的石油污染物带去了别的海区,日本沿海环境得到净化。在本节教学内容结束后,学生都能正确认识到事物的两面性,能够用全面、综合、发展的眼光看待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

1.2培养可持续发展观

人类与自然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人类与自然环境是伙伴,人类不能单方面地向自然过渡索取资源,要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否则就会影响人类自身的发展。地理课程作为一门研究人地关系的课程,是形成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要途径。

在《海水的运动》这节内容教学中,以纽芬兰渔场为例,讲解了寒暖流交汇对海洋生物的影响。在学生理解了渔场的形成条件之后,又适时地补充介绍纽芬兰渔场的兴衰历史。由于人类的过渡捕捞,导致鳕鱼数量急剧下降,当地政府虽然采取多种补救措施,却依然无法使纽芬兰渔场恢复昔日辉煌。通过这个案例,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人类与自然环境必须达到和谐统一。

1.3培养社会责任感

地理学科的区域性使其研究内容大到全球,小到乡土,都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在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方面,涉及环境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等,这些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社会使命感[5](何珊)。在洋流对海洋污染的这一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思考陆海洋中的垃圾从何而来?太平洋垃圾岛该如何治理?自己可以为保护海洋环境做些什么?通过一系列活动探究,让学生感受到自身所肩负的社会责任感。

在地理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对全球性问题的某一局部内容进行探索及对当地乡土地理调查研究中揭示的自然、人文及人地不协调问题的认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要解决人类生产、生活中存在的问题,需要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不懈的追求与探索,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和责任,逐步形成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关注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的人生态度[3]江燕敏)。

1.4 培养全球意识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中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地理学科最显着的特点之一便是区域性,任何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的探讨都离不开区域。心怀祖国,放眼世界,立足脚下。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地球变得“越来越小”,全球各地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多。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当代高中生势必要具备全球意识,要能够从全球大尺度空间下来看待问题。

在洋流的运动分布规律时,播放了橡皮小黄鸭的漂流故事,一直橡皮小黄鸭横渡了太平洋、北冰洋、大西洋,最终在英国上岸,这一案例使得学生理解洋流是全球范围下的海水运动。这些小黄鸭对海洋自身来说是一种污染物,污染海水,危害海洋生物,但是它们却漂洋过海,横渡叁个大洋,造成了全球性的海洋污染。由此引发学生思考,任何一个海区发生了海水污染,最终可能会导致全球海水受到污染,分析地理问题时不能忽视全球角度。

3 结语

地理学科以人地关系为核心,在维护社会和谐、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进行德育渗透的良好载体。但是,由于学科本位思想的影响和地理学科长期边缘化的地位,导致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教师更倾向于传授系统的地理知识,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6]候萌晗,2018)。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仍然是路漫漫,但是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广大一线高中地理教师都能认识到这一问题,能够切实开展高中地理德育。

 

 

参考文献

[1] 陈胜庆.地理课程的核心素养与育人价值摆闯闭.地理教学,2015(04):12-14.

[2] 俞立中.对中学地理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摆闯闭.地理教学,2012(05):4-7.

[3] 江燕敏.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德育研究摆顿闭.硕士学位论文.江西:江西师范大学,2006.

[4] 杨国武.中学地理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的研究摆顿闭.硕士学位论文.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2.

[5] 何珊.德育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施摆闯闭.课程教育研究,2015(02):66.

[6] 候萌晗.初中地理德育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摆顿闭.硕士学位论文.河南:河南师范大学,2018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果冻制作厂911制片厂麻花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新堂路13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