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冻制作厂911制片厂麻花

后台登录 怀念旧网
您好,超级管理员!&苍产蝉辫;进入后台
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果冻制作厂911制片厂麻花>>教育研究>>科研动态>>文章内容
从“父慈子孝”到“家庭暴力” ——从家长-孩子关系的隐喻看美国独立战争
发布时间:2023-06-21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陆琴英



620日下午,政史组20236月主题论坛活动在教师阅览室举行。历史张琪老师聚焦美国独立战争缘起,以父慈子孝家庭暴力——从家长-孩子关系的隐喻看美国独立战争为主题,分享了对于美国独立战争起源的感悟。

首先,张老师阐述了美国独立战争背后的缘由,指出北美对英国从崇敬向往到怀疑惊惧再到愤而反抗,英国对北美从放任骄纵到加强管理终致“家庭破裂”,俨然一部从“父慈子孝”到“家庭暴力”的悲喜剧。  

 接着,张老师从各个方面具体阐述了北美独立前的背景。十八世纪中段的几十年里,大西洋两岸的民众都习惯于以一种家长-孩子关系的隐喻来描述英帝国与北美殖民地的关系,然而两者的关系在许多方面都并不稳定。例如本地政治精英在群众中享有广泛的号召力,同时一系列小型行政中心或大型贸易中心建立起来,开始取代英国发挥权威作用。此外,殖民地在规模和财富上获得巨大增长,北美广袤的地域使得英帝国几乎无法镇压任何大规模或分散性的抵抗行动,同时随着对英贸易的增加,殖民地贸易已经成为英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经济的交往也促成了美利坚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武装反抗物质基础的形成。“正如英帝国惯用的家长与孩子的比喻所彰显的那样,殖民地理所当然地被视作附属的、依赖的一方,在帝国内不得不安分守己,效忠于母国,同时,像任何孩子一样,他们既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也无法凭自己的力量抵御外来入侵”,因而英帝国认为自己一方面承担着关怀和庇护殖民地的道德责任,但另一方面殖民地也要担负效忠和为母国服务的义务,而这一切都基于殖民地对英国的自愿依附,而这种依附是有条件的,即母国给予殖民地高度的自治及自尊,且不得妨碍其追求最佳利益。

最后,张老师从“父子关系”的角度对北美独立战争进行总结。英国先弱后强、朝令夕改的殖民统治,纵容了北美革命的进行,给了殖民地太多的准备时间和舆论鼓动,而内部的不统一(议会内部意见不一),和外部压力的存在(法国、西班牙虎视眈眈),使得对美政策既硬不起,也软不下,硬则激起反抗,冒战争风险,软则恐开先例,使“爱哭的孩子”尝到奶后哭得更凶,以致无法掌控。这里面存在一种循环刺激:每一方都把另外一方的举动看作进攻性的,自己的行动则是出于防御目的,但是却不明白,在对方眼中自己的举动是何等的挑衅和富含危险企图的。因此,英国这位“父亲”,左右为难,在最错误的时候想到了最先放弃的惩罚措施——“家暴”。事实也证明了,对北美作战确实是划不来的,正如卡姆登公爵所言“如果大不列颠失败了,那就是致命的。如果成功了呢,也是无利可图的”,战争胜利带来的不过是一个破落的并带有恨意的“不听话的儿子”,更何况失败呢,英国在用自己的资源和自己的属民战争,因而葬送了大英第一帝国。

活动最后,政史组其他老师也围绕美国独立战争开展了探讨,研究如何从全球视角、文明史视角、生态史视角审视美国的独立及崛起(文字:张琪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