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教学设计
历史组 潘雨朦
【课程标准】
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包括选官制度的演变、中枢机构的沿革及赋税征收的变化。
【学情分析】
初中部编教材七年级下册,隋唐制度在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对科举制度讲述比较全面叁省六部制仅仅提及,赋税制度完全没有涉及。
【教材分析】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在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第7课,本课共三个子目:分别是、叁省六部制度和赋税制度。根据对初高中教材的分析,可以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学生对科举制度内容、发展历程熟悉,对科举制度的意义掌握不足,对叁省六部制的特点、影响及赋税制度的知识非常欠缺。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围绕历史核心知识和史学关键问题,以丰富、典型的史料或案例最大限度地向学生传递客观史实,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诠释、论证、辩证等思维方法展开历史学习,激发学生思考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繁荣与中央集权国家治理模式下的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的关系。
【设计思路】
以长时段的时间尺度才能整体把握制度的流变,需要打破朝代的限制,故教材从汉代讲起。把握制度的创新特质,需要做历时性的纵向比较。从长时段来看,考试选官固然在科举制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在汉代的察举制下也不乏通过考试任命官职的先例。从创新意义上讲,科举制较之以前的选官制度最根本的区别是降低了选官的门槛,使得平民有机会通过自由报考参与政权。叁省六部制和两税法体现了制度设计者的智慧,在初期也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在运行过程中,随着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化,加之执行者的偏差,故实际效果有限,但不能因此简单否认制度曾经产生的积极作用。
因此,结合课标要求,本课着眼制度,重点把握“变”和“新”,学生在制度史的学习中,通过老师的指导学会比较的方法,把握制度的创新特征,从长时段的视角看制度的流变,关注制度的运行效果,如此,学生眼中呈现的就是流动的、具有生命的“活”的制度史。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评价科举制、叁省六部制及两税法等制度;
难点:理解古代中国制度变化发展的趋势和实质。
【学习目标】
1.收集和运用史料,知道从汉代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到隋唐科举制的演变历程,认识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及历史意义。(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能够运用列表法概述汉唐中枢政务机构的演变历程,从中认识我国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历史趋势。(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3.通过梳理古代赋税制度的发展历程,认识赋税制度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稳定统一的重要性,增强对以民为本、关注民生治国理念的认同感。(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网络构建】
【任务清单】
学习任务一:探究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化及发展趋势。
表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化
朝代 | 选官制度 | 选官方式 | 选官标准 | 选官权 |
先秦 | 世官制 | 世代相传 | 血缘 | 王室、贵族 |
战国 | 军功爵制 | 军功、养士、客卿 | 军功 | 国君、贵族 |
两汉 | 察举制 | 地方举荐 | 品行 | 地方官 |
魏晋南北朝 | 九品中正制 | 评定授官 | ||
隋唐至清末 | 科举制 | 考试 |
学习任务二:观察下面的结构图,结合课件上的文字资料,思考叁省六部制较三公九卿制创新在何处? 如何评价?
图一:叁公九卿制结构图 图二:叁省六部制结构图
注释:叁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
学习任务叁:两税法相较租庸调制,有何创新之处?如何评价?
材料1 课本第42页“史料阅读”部分摘录:
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叁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皆总统于度支。
——《资治通鉴》卷226
材料2 课本第42页“问题探究”陆贽《翰苑集》部分摘录
材料3 课本第42页“问题探究”白居易诗歌《重赋》
【课堂总结】
科举制度渐趋公平化,中枢结构趋向成熟,赋税制度也从丁身为本转向资产为宗。因而,制度的创立,决不是凭空突然地创立,它必有渊源。某一制度之消失,也决不是无端忽然地消失了,它必有流变,早在此制度消失之前,已有此制度之后,渐渐地在变质。因此,制度在发展过程中还需要不断调整,来适应现实的需要和发展,制度无分美恶,期于适时,如同我们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和创新能力,以自身的成长推动国家的繁荣。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历史组 潘雨朦
本课着眼制度,重点把握“变”和“新”,学生在制度史的学习中,通过老师的指导学会比较和分析的方法,把握制度的创新特征,尝试从长时段的视角看制度的流变,关注制度的运行效果。如此,学生眼中呈现的就是流动的、具有生命的“活”的制度史。
在实际上课过程中,发现以下几点问题,现针对每个问题进行改进。
第一,本课立意关注制度的实际运行效果,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样的制度才是“好”制度。通过选官、中枢和赋税制度的调整,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制度在发展过程中还需要不断调整,来适应现实的需要和发展。最后呼应本课的设计主题“制无美恶,期于适时”,但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于制度的实际运行效果还不是特别敏感,因此还需要从整体上对教学设计进行优化。
第二,需要考虑到学情,适当降低课程难度,提高处理课堂生成性内容的能力。科举制的影响最后一则史料学生解读较为困难,教师可以增强引导性,设计问题链或者给学生提供相应的角度。在讲述两税法的时候,视频和文字史料的结合不够紧密,可以考虑用史料解析的方法把两税法讲透,通过表格提供相应角度加强对比。
第叁,优化问题设计,打磨课堂语言。课堂语言不仅是传授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优化教学设计、带动学生探究的有效工具。其中尤其要注意教学问题的规范性。在备课过程中,在历史教学园地公众号观看了多个优秀公开课的教学视频,发现这些教学设计都有一个共同点,主线清晰,问题明确。虽然有些课程只设置了六个大问题,但是每个问题都紧扣主题,清晰地引领学生探索课程内容的同时,还能在无形中帮助学生在繁多的教学内容中串起课程线索。这就要求问题设计紧扣主题的同时,还需要注意严格按照设计的来,不要临时性生成不重要的碎问题,这样会淡化主题。另一方面,问题的设置上要体现思考性,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鉴于高中的课堂一定要体现出对学生的思维锻炼和相关历史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