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冻制作厂911制片厂麻花

栏目列表
项目研究课(张琪)
发布时间:2023-10-17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倪红娟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二单元 6

国家治理视域下的盛世浮沉——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教学设计

果冻制作厂911制片厂麻花 张琪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的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

内容分析

属于中国古代史内容,共有叁个子目,主要介绍了隋唐的统一与盛世到五代十国的历史演变。第一子目主要阐述了隋的南北统一与内外治理,隋虽国祚短暂,但国家统一和运河修建为盛世前夜奠基。第二子目描绘了一幅政治大一统、经济大繁荣、民族大交融的盛世气象,但盛世背后蕴藏着危机,最终引发动乱。第叁子目描述了安史之乱、黄巢起义等历史事件,从内外因素多角度分析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原因。学习要点有两个:一是隋唐时期国家治理的得与失;二是民族交融与边疆区域的开发

据此可知,在隋唐由统一走向强盛,由强转衰直到国家分裂的过程中,主线是国家治理的成功与失策,重点在唐朝,隋朝则提供了发展国家经济必须在社会承受能力范围内的教训。隋朝短暂而强盛,又迅速灭亡,国家治理主要集中在内政,表现在各项建设上。隋朝大兴土木,又叁次大举征伐高丽,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导致民怨沸腾。唐朝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不仅要解决内政问题,还要处理民族关系。民族交融是隋唐统一的基础,盛唐局面的出现也是民族交融的结果。因此,本课教学立意是“国家治理”,并将民族关系的处理作为治理的一种手段着重突出,在教学过程中尽力展现国家治理的得失与民族交融的现象,使学生认识中华政治文明的高峰,并从隋唐盛世转衰的过程中体悟治国理政的方寸。

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本校高一学生,学生对唐朝历史内容相对了解,是初中学习的重点内容,大致可以梳理隋唐历史演进的脉络,对于大运河修建、贞光之治、开元盛世、安史之乱等具体历史事件有一定了解,因而与已学知识重迭部分简单处理。但高一学生尚不能对隋唐盛世国家治理手段与盛世兴衰的原因进行综合性和深入性分析,缺乏宏大视角,对隋唐之际的民族关系也缺乏深入认知。所以本课以“国家治理”为视域,帮助学生扩大视野,搭建知识架构,将民族关系的处理作为治国理政的手段予以强调,充分利用教材,实现中学历史教育基础目标。

设计思路

本课以“国家治理视域下的盛世浮沉”为主题,分为“盛世之基:统一与奠基”、“盛世之荣:繁荣与开明”、“盛世之危:动乱与危机”和“盛世之思:回望与深思”四个部分讲授。隋朝尽管国祚短暂,却修筑大运河、广积粮仓、营建洛阳,高强度、高密度、大规模地开凿工程,滥用民力,终致灭国,但也为唐朝盛世奠定基础。唐朝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不仅要解决内政问题,还要处理民族关系。民族交融是隋唐统一的基础,盛唐局面的出现也是民族交融的结果,因而唐朝前期呈现出政治大一统、经济大繁荣、民族大交融的盛世气象。但随着唐玄宗沉迷享乐、怠于政事,导致朝政腐败,形成“外重内轻”局面,终致尾大不掉,引发安史之乱,在镇压过程中又进一步加剧了藩镇割据局面,唐朝在政治上开始由盛转衰,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唐朝后期宦官专权与朋党之争加剧,百姓民不聊生,最终引发黄巢起义,以致朱温代唐,陷入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而从隋唐由统一走向强盛,由强转衰直到五代十国分裂的过程中,可以领略隋唐国家治理的得与失,深入思考其背后的原因,并为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借鉴与启示。

教学目标

1. 通过分析历史地图历史纵横与史料阅读和其他相关材料梳理隋唐历史发展基本脉络,培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素养。

2. 利用大事列表和时间轴等形式简述隋唐盛世的国家治理方式,培养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素养。

3. 借助图文资料,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观念、实施方式和特点,理解民族交融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进一步强化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能力。

4. 回望隋唐由盛转衰直至五代十国分裂的历程深思背后的原因,探究国家治理的启示,涵养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隋唐国家治理下的盛世表现

教学难点隋唐盛世转衰的原因及启示

教学过程

视频导入:《隋唐盛世

教师活动刚刚播放的视频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恢弘大气的隋唐盛世,这里不仅有千载耀目的文化底蕴,还有胡汉一家的民族格局,更有百姓富足的安居乐业!但盛世终有时,五代陷纷乱,隋唐盛世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衰落的?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一起领略隋唐国家治理的得与失。

教师活动本节课我们将会讲述隋唐由统一走向强盛,由强转衰直到国家分裂的过程,并一起探寻盛世兴衰的原因及启示

任务一 盛世之基:统一与奠基

笔笔罢展示材料与地图:

材料:“按古今称国之富者,莫如隋。”——马端临 《文献通考》

 

教师活动结合地图与材料,用几个关键词谈谈你对隋朝的认识。

学生活动统一、富强。

教师活动统一而富强的隋朝终究二世而亡,诗人皮日休曾有诗云“尽道隋亡为此河”,隋朝从富强走向衰亡是否真是由于大运河的修筑?

笔笔罢展示材料与“隋大运河示意图”

材料:尤其是政治中心在北方,国家需要加强对南方的管理,需要与经济富庶地区的联系沟通,及粮食物资等的供给,更使隋朝政府意识到开凿和贯通南北大运河的必要性。                  ——杨芳《浅论隋朝开凿大运河的历史原因》

 

教师活动:根据示意图与材料,思考隋朝修建大运河的目的。

学生活动:目的:贯通南北,巩固统一。

笔笔罢展示隋朝使用民力开凿工程情况表

 

教师活动:根据材料,概括隋炀帝一系列工程兴建的特点并进一步思考其与隋朝国家治理骤兴骤亡之间的关系。

学生活动:特点:大规模、高频率、高强度。

关系:国家治理一方面要求兴建基础设施,从而发展经济,加强统治,    

进而出现盛世;但超出社会承受能力的穷奢极欲又会激化阶级矛盾,加之叁征高丽的失败,终致骤兴骤亡,国破人亡。

教师过渡:从国家治理的角度而言,隋炀帝开凿工程发展经济的想法本身没有错,只是高频率、高强度、大规模地建设超出了社会承受能力,但大运河等的修建也为唐朝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任务二 盛世之荣:繁荣与开明

笔笔罢展示李世民、武则天、李隆基图片与材料

 

材料一: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   

——《贞观政要》

材料二:提出“建国之本,必在务农,家足人足,则国自安“,在位期间,削减赋税,兴修水利。开殿试选人才,打压门阀,巩固版图。               

——《武则天治国方略》

材料叁: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忆昔二首》

教师活动:唐朝的繁荣离不开统治者政策的支持。阅读教材和材料,概述唐朝前中期统治者采取的治理措施。

学生活动唐太宗: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唐玄宗: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

教师活动:观察叁位唐朝统治者的具体措施,思考有什么共同之处?

学生活动:都重视民生,轻徭薄赋

教师小结:重视民生的“民本思想”,一直贯穿于唐朝前期的统治政策之中,由此也带来了政治清明、社会稳定和百姓和乐,民本思想也是国家治理至关重要的一环。

笔笔罢展示曲辕犁、瓷器:南青北白、蜀锦、唐叁彩、首都长安、唐朝经济示意图

 

教师活动:政治清明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唐朝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曲辕犁,通过加装犁评,可调节耕作深浅,进一步促进江南地区农业发展,同时在初中的学习中,我们也知道唐朝还出现了南青北白两大瓷器体系、绢美的蜀锦以及成为国际大都市的长安,这无一不在说明什么?

学生活动:唐朝农业、手工业发达,对外交往密切,经济空前繁荣

教师过渡唐朝政治清明,经济高度繁荣,在对外的民族关系上又采取怎样的态度?

笔笔罢展示“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图”及材料

 

 

材料: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恰,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

——《资治通鉴·唐纪十叁》

学生活动:华夷一体,民族平等。

教师活动在这种开明平等的民族观念基础上,请同学们阅读教材36-37页,概括唐朝对诸少数民族的政策措施。

笔笔罢呈现唐朝前期地图与唐朝对少数民族采取的措施

学生活动对照书本填空

 

教师活动唐朝针对不同地区的少数民族采取不同的统治措施,例如对突厥从战争到设置机构,实行羁縻政策,对回纥与靺鞨则采用册封,对藏族则采用和亲与会盟的方式,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唐朝民族政策有何特点?

学生活动方式多样,恩威并施,政策开明,注重民族团结。

笔笔罢展示材料

材料一:自突厥颉利破后, 诸部落首领来降者,皆拜将军中郎将,布列朝廷五品以上百余人,殆与朝士相半,唯拓拔不至,又遣招慰之,使者相望于道。                                                 ——摆唐闭吴兢《贞观政要》卷九《安边》

材料二:番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王建《凉州行》

教师活动: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教师引导:唐朝前期,疆域东到大海,西达咸海,东北至外兴安岭、库页岛一带,南及南海,空前辽阔。南海诸岛及相关领域纳入中国的版图。唐朝周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了积极贡献。

学生活动:影响:

①对边疆:推动汉文化传播,促进了边疆开发;

②对唐朝:维护了中央政权的稳定,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推动盛世局面的形成;

③对中华民族:促进民族交融,形成胡汉杂糅的中华文明,加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合作探究:从国家治理的层面思考:隋唐盛世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两分钟并回答。

教师总结:

 

任务叁 盛世之危:动乱与危机

教师过渡唐朝的盛世终是迎来了落幕时刻,阅读教材37页和材料,思考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

学生活动:边疆危机、外重内轻、怠于政事、政治腐败

教师追问:安史之乱历时八年,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跟随示意图我们一起来思考一下。

 

教师活动:同时为了镇压安史之乱,平叛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

学生活动:对内将领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对外边防空虚,吐蕃侵袭河西陇右地区。

教师小结:所以安史之乱不仅开启了经济重心的南移,更促成了唐朝在政治上由盛转衰。

笔笔罢展示图片和材料

 

材料一:唐则宦官之权,反在人主之上,立君、弑君、废君,有同儿戏。实古来未有之变也。                                  ——《廿二史札记》卷二十

材料二:自是德裕、宗闵各分朋党,更相倾轧,垂四十年。

                                     ——《资治通鉴·唐纪·唐纪五十七》

教师活动:面对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晚唐政权又呈现出怎样的情景?

学生活动:宦官专权与朋党之争加剧。

教师小结:外有边防之忧,内无清明之治,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导致民不聊生,进而引发黄巢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907年,宣武节度使朱温废唐称帝,唐朝灭亡。唐朝灭亡后50多年间,黄河流域(北方)先后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5个王朝,称为“五代”。南方各地先后出现吴越、南唐等9个割据政权,连同五代末期在山西建立的北汉,称为“十国”。后周世宗改革顺应形势,为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基础。

任务四 盛世之思:回望与深思

教师过渡:至此,我们已经完成本课朝代沿革的梳理,接下来请同学们用折线图的方式绘制隋唐盛世的浮沉,一起来回望这段历史。我们再请一位同学上台绘制。

学生活动:上台绘制折线图

 

学生活动:(结合绘制折线图讲解)隋炀帝自恃强盛,滥用民力,隋二世而亡,初唐李世民、武则天、李隆基叁代勤勉,体恤民力,政治清明,民族政策开明,出现“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的盛唐局面。随着玄宗怠政,安史之乱的爆发,唐朝由盛转衰,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加之边防危机、宦官专权与朋党之争加剧,终致黄巢起义,朱温代唐,陷入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PPT展示材料

材料:从前读史的人,每分政情为(一)内重,(二)外重,(叁)内外俱轻叁种。内重之世,每有权臣篡窃之变。外重之世,易招强藩割据之忧。内外俱轻之世,则草莽英雄,趁机崛起;或外夷趁机入犯。         ——吕思勉 《中国通史》

合作探究:结合隋唐盛世浮沉,从国家治理角度看,你是否同意吕思勉先生的观点?请举例加以解释说明。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开放性回答)

教师活动:唐中期的安史之乱是典型的“外重”所致,由于唐玄宗怠于政事导致朝政腐败,使得安禄山得以身兼叁镇节度使,拥兵自重并引发安史之乱,并最终酿成藩镇割据的隐患,进一步加剧“外重”;而唐朝晚期,大臣之间的朋党之争、宰相与宦官的争权夺利、藩镇与宦官的对抗冲突持续不断,终致朱温代唐建梁,通过历史的镜像,可知中晚唐“内重”与“外重”兼具的社会特征,由此我们也可知王朝衰亡原因具有多重性和复杂性。(言之有理有据即可)

笔笔罢展示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适应时代变化,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

——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叁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合作探究: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又是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折中时段,我们正处于盛世的曙光之下,结合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的相关史实,从国家治理角度谈一谈这段历史可为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哪些借鉴?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坚持以民为本;与时俱进调整政策;良好的民族关系与对外政策;任人唯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教师总结:前车之鉴,后车之师,让我们谨记隋唐盛世兴衰的启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两个百年奋斗目标而矢志不渝!

【随堂检测】

1.(2023届北京海淀期中,5)唐朝前期,“御史出都,若不动摇山岳,震慑州县,诚旷职耳”。但到唐朝后期,出都的御史往往受到官员的怠慢乃至谩骂、殴打。这一变化表明(  )

 A.以卑临尊无法进行有效监察   B.中央政府权威的削弱

 C.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的加剧   D.台谏合一以强化皇权

2.(2023陕西质检二,25)汉唐盛世皆是帑藏丰实,充斥汉武太仓的是“陈陈相因”的粟,玄宗开元时的公私仓廪则是“稻米流脂粟米白”。引起政府储粮从“粟”到“稻米、粟”这一变化的主要条件是(  )

A.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形成 B.政府均田限田措施成效显著

C.洲际物种交流影响经济生活 D.交通运输网络日益发展完善

【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讲述从隋唐统一与盛世到五代十国分裂的过程。 本课再设计上以“国家治理视域下的盛世浮沉”为立意,分为四个议题:盛世之基:统一与奠基、盛世之荣:繁荣与开明、盛世之危:动乱与危机、盛世之思:回望与深思。

设计亮点:

1.注意学术史料的研读,结合吕思勉先生的相关研究,从“国家治理”角度剖析隋唐帝国盛衰背后的原因。

2.注重核心素养的落实,隋唐疆域地图展示和时间数轴的运用,强化学术时空观念。精选史料阅读,分析大运河开凿原因、安史之乱原因和影响,培养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最后将本课的立意落在“国家治理”,厚植家国情怀。

3.注意课堂氛围的营造,诗歌和绘画作品中品味盛唐风貌,带领学生神入历史情境,课堂充满诗情画意。

 

不足之处:

1.课程内容繁多,注意删繁就简,突出核心内容,精细化教学时间分配。

2.“历史课堂中要有人”,本课设涉及众多历史人物,如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安禄山等,授课过程中并未对其进行深入挖掘。

3.盛世的表现侧重从疆域治理的角度阐述,没有经济繁荣和制度设计的支撑,盛世印象显得单薄。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果冻制作厂911制片厂麻花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新堂路13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