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死不渝,爱国诗人一生的坚守
——《书愤》(陆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诗人及创作背景,能自主理解诗歌大意;
2. 能品味诗歌丰富内涵,把握诗歌表现手法;
3. 体会诗人壮志难酬的悲愤和立志报国的双重情感。
一、新课导入
每逢国家危急存亡之秋,必然会涌现出一批“觉醒者”,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他们有着高度的自觉的爱国主义情怀,他们是民族的脊梁。在南宋这个特殊时期,也涌现出许多爱国诗人,大家知道有哪些吗?
预设:
岳飞——《满江红》: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辛弃疾——《登京口北固亭怀古》: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这里的“神州”就是中原,北望中原的还有一位,就是陆游。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陆游的《书愤》,来感受他北望的情感。(板书课题)
二、解题
书愤:书,是动词,书写的意思。愤,是一种情绪,悲愤、愤懑。
因此,书愤的意思就是书写自己的愤懑。
那么,陆游到底写了哪些“愤”呢?我们一起来具体分析。
叁、初读,把握情感
1.个人读(从字音、情感把握角度进行评价)
2.解释重点字词,如:“早岁”“那”“塞上长城”“名世”“伯仲间”
四、再读,深入探究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思考:作者“愤”了哪些内容,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明确:
首联—愤报国无门。(笔笔罢展示写作背景)
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兵把徽、钦二帝及后妃、宗室俘虏北去,北宋灭亡。五月,幸免于难的赵构,在南京应天府即位,赵构就是宋高宗。但可悲的是,赵构虽为皇帝,却是南宋初期投降派的首领,他惧怕与金朝打仗。绍兴八年(1138年)叁月,宋高宗任命秦桧为右相。秦桧于绍兴九年正月不顾一切,同金朝订立和议,向金称臣纳贡。宋高宗所求的只是制止金军的进一步南侵,能保住半壁江山,做金的属国也就心满意足了。
宋代诗人林升有一首诗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宋高宗偏安一隅,不思进取。在这种情况下,陆游很难实现自我抱负。我们知道连皇帝都不愿意抗金,那么陆游必然是报国无门的,这条路注定难走。但是他没有气馁,他说“气如山”,这里的“气”是豪气、是浩然之气。
颈联——愤壮志难酬。
“塞上长城”是写檀道济屡建战功但是最终被杀,陆游写这个典故,实际上是为了表现自己也愿意做塞上长城,镇守边疆。但是,“空”字却写出了理想的破灭。同时,这句诗也对应了首句,年轻时满腔热血,现在知道世事艰难,没有实现在年轻时对自我的期许,我们可以感受到陆游的一种愤懑。
颈联——愤时不我待。
若是还有时间,陆游定会全力以赴。“已”字表现出了收复中原的无奈,更加渲染了他的渴望,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已然从愤懑到了悲愤。这种无奈、悲愤就随着年华的流逝而蔓延了吗?不是的。
尾联——愤无人领军。
尾联中提到了《出师表》,我们在初中学过,《出师表》有前后之分,《前出师表》中写到: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显然,诸葛亮与陆游所处的社会环境非常相似。他不仅仅是表达自己对先贤的追慕,同时也是在表面心志,自己也想像诸葛亮一样为了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陆游曾经说过: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也许在陆游看来不能删的不仅仅是文字,还是气如山的爱国之情。
“千载谁堪伯仲间”,难道真的没有人可以跟诸葛亮相比吗?这一句实际上是作者自己的叹息,在“主战派”和“主降派”中,显然是“主降派”势力更为强大,作者实际上是在暗讽当时小人当道,碌碌无为,没有人能够带领南宋收复中原。
【小结】
从首联的“气如山”,到颈联的壮志难酬、岁月蹉跎,都能看出作者收复中原的志向,而这与当时的政治风气相悖,再一次能够体现出“世事艰”。
五、课堂小结
如此之“艰”,作者“知不可为而为之”,这一坚守就是一辈子,在他85岁写得绝笔诗《示儿》中写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虽愤但并不消沉,也从未放弃,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是他作为一名爱国诗人一生的坚守。
六、作业
爱国的情感体现在各个时代,学了这首诗,我想大家对爱国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那么,请以“陆游/爱国志士,我想对你说……”为开头,书写你的认识或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