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在当今社会,随着道德水平的不断下降和社会问题的日益增多,德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学校而言,开展德育工作不仅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首先,德育工作是教育事业的重要使命之一。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德育被认为是教育的重中之重。因为德育不仅关系到学生的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还涉及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建立在每个人的道德素养上,而德育工作就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其次,德育工作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当今社会,学生的成功不仅仅取决于其学术表现,更重要的是其综合素质。德育工作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品德修养、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能力,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另外,德育工作对于学生的自身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德育活动,学生可以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自我认知能力,学会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这些品质和能力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提升作用,也对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交往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从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传递,准确来说,教育应该是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在中学教学实践中,德育的实施显得至关重要。我国当前的学校德育以道德知识的传授为主,重视学生对德育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规范性行为习惯的养成,但对学生的内在道德情感的变化缺乏重视和评估,也较少利用情感性的机制帮助学生在一定的氛围下通过情感渲染来获得道德品质的提升。这一教学模式也导致说教式的德育成为中学德育的主要方式。然而,说教式的德育方式使学校德育成为一种外部强加的教育手段,将德育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与情感中剥离开来,德育必然会被架空,教育效果难以得到保证,甚至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因此,在当前学校德育偏重认知而忽视情感的德育状况下,对情感德育这一模式的探索有助于更好地促进德育方式与方法的改进,更好地发挥学校德育的效果。
情感德育将道德情感的培养作为德育的主要内容,在德育过程中强调情感的作用。在德育过程中,通过对良好道德情绪的记忆,学生逐渐形成对人对事的良好道德情绪经验,在这种积极的情绪经验中,学生得以将道德认知更好地转化为道德行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以自己已有的情绪记忆去感受和理解事物,在将自身背景经验与眼前情境结合的情况下对人和事物进行价值评价,进而产生更深层次的道德情感与经验,即将道德知识内化为自身的价值体系,并以情感抒发的方式进行表达。为更好地达到这一教学目的,德育叙事是一种直接有效的教学手段,而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历史叙事及生命德育过程中的生命叙事则是德育叙事中的两种重要模式。
历史教学过程中的情境性与叙事性对于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成情感和认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无形中对学生的思想情感进行引导。历史伟人的人格教育起着熏陶学生、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与正确人生信念的作用;对历史事件的进程发展及对历史人物的综合性评价有助于培养学生辩证看待事物的思想品质。而在生命叙事的德育模式下,德育过程的展开与学生的生命故事密切相关,包含学生亲身经历或是极有可能经历的生命体验及生命问题,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学生道德情感自主建构的重要德育方式。在真实的情境构建中结合自身的生命体验来讨论真实的道德问题,有助于学生找寻属于自己的生命意义、建立正确的道德情感、内化道德规范与准则。这两种叙事模式将外部叙事与学生自主叙事相结合,鼓励学生自主建构道德情感与道德价值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