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冻制作厂911制片厂麻花

后台登录 怀念旧网
您好,超级管理员!&苍产蝉辫;进入后台
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果冻制作厂911制片厂麻花>>教育研究>>科研动态>>文章内容
中华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的融合研究
发布时间:2024-09-29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陆琴英


9月26日下午第二节课,语文组青年教师成长营活动在明诚楼4楼录播教室如期举行。以下是我汇报的主要内容: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是教材中第一个对应“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的单元,也是中学阶段第一次集中学习先秦诸子的作品。必修下册第一单元虽然也编排了叁篇先秦诸子的文章,但选文主要考虑的是单元主题,没有着意凸显先秦诸子的地位。因此,我们专门安排了本单元进行先秦诸子的专题研习,使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有一定的了解。

单元教学,某种意义上就是多文本联读。多文本联读是目前语文教学和考试的热门话题。一般理解的多文本是指一组两篇及两篇以上内容、风格上存在某种相互关系的不同作品,这当然是有道理的。不过多文本的实际情况比上述看法要丰富和复杂,比如有的虽属于一篇作品,却又呈现为不同文体的组合结构,内容表述风格皆有不同侧重,从而形成一篇文章内部的多文本关系。而且这种多文本还是有别于以前的同一主题的、同一题材的、同一体裁的,同一单元的课与课之间缺乏明显的联系,更多的关联需要我们深入去挖掘。

一、解读单元目标,进行合理分解

要准确解读单元目标,首先要明确单元结构。新教材的单元外部结构都采取双线结构——以语文学习任务群和人文主题双线结构单元(选必是任务群和专题双线结构单元);单元内部结构都采取四个环节结构——由单元导语、课文及注释、学习提示、单元学习任务(选必是研习任务)依次构成。

1.基于学习任务群的目标分解与设定

新课程标准提出的18个“学习任务群”,不仅是对十多年教育改革经验的提炼,更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所要遵循的一种理念。先秦诸子单元在部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课程标准》对这个任务群的教学要求的表述是:“就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时代意义和局限等问题,用历史和现代的观念进行审视,表达自己的看法”。通过两个任务群的教学基本要求的比较,我们还是能够发现一些区别和侧重点。

一是目标差异。本单元就明显需要我们达到的目标是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体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在实际中,我们就要带领学生去理解诸如“何为经典?经典体现在何处?如何看待经典在当今的现实意义……”等一系列问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知道有这么一个人、有这么一种学说的基础上,还需要更为深入。

二是路径差异。同时,因为是“研习”,同样有别于必修阶段“思辨性阅读表达与交流”这一任务群,除了要让学生对不同风格的诸子散文中提炼观点之外,还需要对不同观点有自己的思辨性认识与进一步的探讨。这也决定了我们在学习目标的设定时,需要启发学生从一个或多个角度去深入研习,研判先秦诸子思想的内涵与时代发展历程的不同意义与价值,并形成自己的认识,还能理性地加以表达,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起到传承与发展的目的。

2.基于人文主题的目标分解与设定

人文主题是语文学科被赋予必备品格和正确价值观培养中最重要的一环,有点近似于以前叁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样是教学中要加以重视的一个部分。因为有了“大单元”这个背景,更需要对于人文主题细细辨别,精准设定目标。

仔细比对本单元和必修单元的人文主题,虽说有重合,但其实还是有所侧重的,并且,单独将“先秦诸子”作为一个单元,本身就在引导我们进行专题性的研究,不仅需要我们了解到我们有着这么优秀灿烂的传统文化,还需要深入了解其思想内核,进而领略其魅力,自觉继承与弘扬。

3.基于学情的目标设定

学情的话题是一个老话题,大家都懂,不再赘述。唯一提醒的是,除了基本层面要求的初中生侧重文言文的“言”的阅读,高一整体感知中华文明之光,应该对高二学生提出深入学习先秦诸子的思想、言说方式等要求的,也就是要当成哲学经典、史学经典、文化精品来学习。

4.基于整体把握与局部凸显的教学规律的目标分解与设定

单元目标的设定需要统一设计,首先考虑的必然是先秦诸子这个大专题,比如说孔孟老庄墨的思想特点,孔孟老庄墨的言说方式,等等,这是由教材编排决定的大目标。而不是简单处理为一篇文言阅读材料,抠字眼、抠局部等做法,未必要每一篇都精讲解、细分析。但也不是说千篇一律,不是形而上地简单化为“孔子专题”“孟子专题”“墨子专题”等,还是需要进行局部的凸显。

但我们可以根据单篇文本的深入解读去寻找小的切口,比如这个单元的6篇,《论语》可以重思想内核,《孟子》品比喻说理,《墨子》分析说理思路,《老子》体会辩证、对立统一,至于《庄子》,首选想象次品语言,等等。这样才能既融会贯通,不会割裂,又能抓住重点,各个击破,最终达成我们的目标。

二、依据单元目标,明确研习任务

目标明确之后,就需要设定研习任务了,或者说是专题研习了。确切来说,从宏观层面整体规划单元教学内容、目标与结构,从微观层面具体设计每一个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一般而言,单元研习的任务包括四个方面:理解概括、比较分析、赏析评价、梳理探究,四个方面各有侧重,目的是既帮助学生巩固强化,也能够让教师们认识到课文在单元中的教学价值,明确目标。

还是以先秦诸子单元为例,在目标的确定之后,这个单元研习任务有:

1.概括先秦诸子思想的核心内容

2.分析先秦诸子在论说中采用的论证方法

3.赏析先秦诸子论点观点的艺术特色

4.梳理先秦诸子论说的逻辑思路

5.辨析先秦诸子不同论证方法的效果以及不同思想观念的差异

6.联系历史、现实和生活经验评价先秦诸子思想观念的意义。

此外,还需要以下:

7.针对具体材料归纳要点以学习准确审题

8.针对材料,提炼观点,确定不同角度的立意

9.针对给定材料,进行审题立意的构思,写作完整的议论文

 

这里罗列的虽说是研习任务,但我们看起来似乎更接近于目标了,因为相对而言,还是比较空洞的,具体怎么完成,还需要进行细化。也就是说,在明确了一个主任务之后,还要分解为“次任务”“次次任务”。如先秦诸子这一单元的“单元研习任务二”(教材53页),这就是一个主任务:品味诸子散文的风格特点。对于这个主任务就可以进行分解:

主任务:品味诸子散文的风格特点

次任务1:孔孟老庄墨的语言风格

次次任务(1)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阅读诸子散文后的直觉感受

次次任务(2)查找资料,利用学者的评价形成对诸子语言风格的正确感知

次任务2:孔孟老庄墨的论说艺术

次次任务:梳理诸子散文中的主要论说艺术,如对比、推理、想象等。

次任务3:对诸子散文风格的鉴赏

次次任务:可以读写结合,如设计“选择其中一种进行赏析”或者“根据你自己喜欢的文章风格类型,仿写一段论说文”等等。

、结合单元研习任务促进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本单元设计了四个单元研习任务。前叁个任务分别从梳理阐发、风格特点、文言知识的角度指导学生进行研习,第四个任务则是着眼于诸子言语材料基础上的写作训练。

第一个研习任务是对单元选文作专题性的回顾和总结。任务聚焦在“立身处世之道”上,要求学生逐篇梳理课文中立身处世的道理,再阐发它们的现实意义,以做到合理继承、学以致用。在梳理课文蕴含的道理时,需要注意有的课文直截了当地说明了立身处世之道,学生比较容易找到相关语句并进行总结;而有的课文在表达立身处世之道时却非常隐晦,比如《五石之瓠》作为一篇寓言,仅仅讲述了一大一小两个故事,并没有类似于《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明确表达观点的句子。本单元所选的诸子主张的“立身处世之道”是有所不同甚至存在矛盾的,因此在提炼的过程中要把握丰富性,允许多样性。

第二个研习任务聚焦诸子的风格特点,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既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也可以在课堂上展示、讨论。儒家的几篇选文,《论语》温文尔雅,《礼记》条贯分明,《孟子》气势磅礴,叁篇课文都文质彬彬、言之有物,充满了积极入世的正统美学观。《老子》冷静简约、正言若反,《庄子》汪洋恣肆、意在言外,体现了道家超拔卓荦、体任自然的精神。《墨子》平实朴素,说理时循循善诱、不厌其烦,与其“节用”“兼爱”的思想恰切映照。在落实这个任务时,不必强求学生面面俱到,可以鼓励学生先谈感受,再借鉴一些文献材料,把这些直觉感受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即可。

第叁个研习任务侧重“语言建构与运用”,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对常见的文言虚词进行梳理、分类,了解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选择性必修阶段的学生,学过的文言文已经比较多了,要注意启发学生自主为每个虚词的不同用法找到合适的例句;但要注意不要先根据工具书给学生列出用法表,再让学生去找例句。完成总结和梳理之后,可以再从诸子的文章中选取难度接近的文本,供学生迁移、验证、巩固他们自己总结出来的知识。

第四个研习任务是写作。这一任务在命题内容上和第一个研习任务有交集,但更注重古为今用。在写作时,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利用新时代的新素材写出新意。现在获取资讯的渠道丰富多样,要鼓励学生挖掘新的素材事例来支撑作文观点。孔子坚持的名利观和财富观,孟子崇扬的善良之心,庄子对“无用之用”的阐发,墨家“爱人如己”的理想,在今天仍然有着积极的意义,可以提示学生在这些方面多加思考。

 

、本单元教学实施策略

本单元的教学有一定难度。篇目和内容相对陌生,蕴含的诸子思想有些艰深,文章的构思方式和言说方式不易把握。因此,建议教师在教学时着重考虑以下叁个原则:

一是整体性原则。上面谈到,单元研习任务共有四个,因此建议设计一个整体的教学目标,再设计分课的教学目标。可在“先秦诸子”这个大专题的基础上,开发若干个小专题,如诸子的思想特点、诸子的言说方式比较、思辨性阅读与诸子的论述策略等。设计作业时要兼顾课文理解、语句分析、文言现象梳理、写作训练等。在逐篇讲解时,要注意联系课文后面的学习提示与单元研习任务。同时,整体性原则还应该考虑初高中衔接的问题。初中七、八年级都选有先秦诸子的短文,高一必修也选有诸子散文,备课时要善于从这些篇目的学习中借鉴文言学习经验,迁移经典文言学习方法。

二是适切性原则。本单元除了可以设计为“传统文化”或“思辨性阅读”的任务群学习,还可以按照一个专题来进行教学。但是,单元教学任务需要通过落实单篇教学来完成,因此绝不能偏废单篇教学。综合考虑教学课时、专题学习的要求和学生阶段层次的要求,可以不必精讲精析每一篇课文,不妨在适当精讲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本单元的课文既有思想高度,又有值得借鉴的言说方式、叙事策略。因此,首先应该读懂句意、文意,然后在读懂的基础上追问文章的思想意义和价值,再总结言说方式和思维特点,恰切地做到言文兼顾。除了这两点之外,阅读与写作的关系、课文学习与作业训练的关系、语文学习与思维训练的关系,也是需要在适切性原则的指导下处理好的。

叁是延展性原则。先秦诸子文章作为我国古代思想百花齐放的代表,具有不一般的哲学意义和时代价值。在教学时可以根据学情,适当延展,既可以提供难度接近的拓展阅读篇目,也可以提供古今学人对课内文本的经典注疏,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深奥的思想。教学先秦诸子文章,千万不能局限在单篇或单元里,甚至纠结于某一词句,而是应该延展视野,开拓思维空间,在训练语文能力的同时培养语文思维,塑造学生作为中国人的精神境界。

在我分享之后,其他老师们积极分享自己的经验与感悟,引起了共鸣。本次研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文:仲佳琳)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