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7日,常州叁中语文组在四楼录播教室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教学研讨活动,主题为“人工智能背景下高中语文的教学助力与课堂变革”,本次活动的主要分享人是陆梦苏老师。成长营中的语文教师齐聚一堂,共同探索人工智能在高中语文教学领域的应用与发展方向。
陆梦苏老师在分享中指出,人工智能已成为教育变革的重要驱动力。教育部《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明确要求探索人工智能助推教育教学创新的路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也强调借助现代技术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这为高中语文教学指明了新方向。
从学生角度出发,人工智能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一方面,学生能凭借人工智能快速获取丰富信息,极大地满足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在与人工智能的交互学习中,有望成长为更具学习力的主体。另一方面,陆梦苏老师提醒,学生可能会过度依赖人工智能,陷入“信息茧房”,导致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弱化。这需要教育者高度关注,引导学生正确利用人工智能。
在课堂变革方面,陆梦苏老师详细阐述了人工智能对语文课堂的影响。课堂结构正逐渐走向项目化,以笔叠尝模式为代表,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强调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能有效解决大单元教学中文本解读的难题,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交流呈现多维性,颁丑补迟骋笔罢、元宇宙等智能工具的介入,使课堂交流不再局限于传统模式,人机互动让信息量剧增,为学生语言建构、思维发展等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此外,学习场景趋向泛在化,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学生的学习不再受课堂限制,随时随地都能获取知识,语文学习的时空得到了极大拓展。
针对这些变化,陆梦苏老师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应对策略。教师应强化知识与技术融合,明确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思维品质,熟练掌握智能工具,实现精准教学。比如,借助大模型助力学生梳理文本、深入探究。同时,筹建教研共同体至关重要,智能化时代的教学工作需要团队协作,从教材分析到课堂设计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教师间的紧密配合。还要重视高阶思维训练,依据新课标和高考蓝皮书的要求,将批判性思维等高阶思维培养作为教学重点,通过巧妙设计问题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度思考。最后,构建有效复合评价体系不可或缺,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涵盖教师、学生、小组以及智能工具等多元评价主体,以此推动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
此次分享活动为常州叁中语文教师们提供了宝贵的思路与方向。在人工智能浪潮下,语文组教师将以此为契机,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模式,助力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