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
房 韵
教学目标:
1.理清课文的情节,阅读体会文本体现出来的人性的美与丑;
2、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之一:通过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3.初步认识人性这一永恒的话题,做出自己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作者在爱斯梅拉达和伽西莫多身上体现出来的人性美。
2.了解作者的创作原则:美丑对照原则;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理清情节。
这篇课文节选自法国作家雨果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主要故事情节。
明确:伽西莫多被送上刑台,接受笞刑,围观者嘲笑辱骂他,副主教克洛德对他置之不理,爱斯梅拉达为他送水。
二、 文本研习,人物分析。
切入:题目为&濒诲辩耻辞;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谤诲辩耻辞;,那就从眼泪处读起。
在文章中,哪里写到&濒诲辩耻辞;眼泪&谤诲辩耻辞;?
P39:这时,人们看见他那一直干燥如焚的独眼里,滚出了一大颗眼泪,沿着那长时间被失望弄皱了的难看的脸颊慢慢流下来。这也许是那不幸的人生平第一次流出的眼泪。
1.这是谁的眼泪? 他为什么要流泪?
明确:伽西莫多;爱丝梅拉达给他送水喝。
而在喝到水之前,他对爱斯梅拉达怀着怎样的情感?(请从文中划出相关描写的句子,并读一读。)
明确:愤怒和轻视;
详尽描写这种情感,跟伽西莫多流泪有什么关系?
明确:对比;
这是怎样的一个姑娘?
明确:爱斯梅拉达的美丽善良。(板书:美丽善良)
2、再读“流泪”:请注意这里面的几个修饰性的词语,是谁让他“一直干燥如焚”“长时间失望”?
明确:群众、围观者。
在伽西莫多受刑的过程中,围观的人群有什么样的表现?请同学们找出来读一读。
对待伽西莫多,人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在文中,作者有没有直接表达自己对群众的看法。)
人物性格分析:冷酷 残忍(板书)
(从群众辱骂的针对性得出伽西莫多貌丑这一结论)
3.还有谁让他“一直干燥如焚”“长时间失望”?
副主教克洛德出现在文中的什么地方?请同学们朗读这部分内容。
这段神态描写,反映伽西莫多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
人物性格分析:自私 虚伪(板书)
(从伽西莫多对克洛德的态度得出伽西莫多善良这一结论)
叁、深入探讨:与伽西莫多毫不相干的看客辱骂他,最应该救他的副主教克洛德抛弃了他,而那个波希米亚姑娘爱斯梅拉达,曾经被伽西莫多劫持过,却在他遭受笞刑,被打得死去活来的时候,给他喂水。爱斯梅拉达当时的神态是怎样的?书上用了哪两个词语形容。
明确:&濒诲辩耻辞;温柔&谤诲辩耻辞;和&濒诲辩耻辞;微笑&谤诲辩耻辞;。
如果说水暂时解了伽西莫多生命之围,微笑则成了伽西莫多生命的甘泉。爱斯美拉达以一颗宽容博大的心,开启了伽西莫多死寂的心门,让他生平第一次流出眼泪,展现出了人性的美丽!
伽西莫多生平第一次流出的眼泪弥足珍贵,这一滴珍贵的眼泪中包含了哪些情感?
明确:感激:对爱斯梅拉达在他极其口渴时喂水充满了无限感激之情。(伽西莫多在受刑时受尽其他群众的侮辱折磨,连他此生最重要、最爱戴、最崇敬的、唯一的亲人都在他需要帮助的时候弃他不顾,连喊叁次喝水却招来更多的侮辱折磨。)
自责:伽西莫多原以为爱斯梅拉达上刑台也是来报复的,但是他错了,他为自己误解爱斯梅拉达而流下自责的眼泪。
悔恨:伽西莫多不辨好坏,听信克洛德的话,劫持爱斯梅;拉达。他为自己的荒唐行径感到悔恨。
觉醒:伽西莫多从爱斯梅拉达身上看到了希望。他既然知道劫持爱斯梅拉达是不对的,那么他也应该会想到克洛德的行为是不当的。(眼泪指向的另一个人物是他的养父克洛德,以前伽西莫多对养父惟命是从,现在第一次以否定的眼光看待克洛德。这属于意识上的觉醒,开始认清人性中的真善美与假丑恶。在《巴黎圣母院》后来的情节发展中,伽西莫多是如何对待克洛德的?被养父的残暴和无耻所激怒,把他从教堂的塔楼上推了下去。能分辨美与丑,这意味着伽西莫多人性的复苏。)
正是爱斯梅拉达的&濒诲辩耻辞;一滴水&谤诲辩耻辞;中透出了人性美的光辉,唤醒了伽西莫多几乎僵化的人性。,同学们,这滴水是否仅仅感动了伽西莫多一个人?
明确:观众也都被感动了。
大家拍着手喊道:&濒诲辩耻辞;好极了,好极了!&谤诲辩耻辞;这一声&濒诲辩耻辞;好极了&谤诲辩耻辞;宣告了这些冷酷无聊的群众被感动了。(板书:感动)
这水,不仅融化伽西莫多冰封的心灵,而且唤醒了观众的善心和良知。
四、创作原则:美丑对照原则。
对于美与丑,雨果认为:
释放无限光明的是人心,制造无边黑暗的也是人心。美与丑交织着、厮杀着,这就是我们为之眷恋而又万般无奈的人世间。 ——雨果
同学们,在这样一个人世间,在这个美与丑的看台上,你看到了多少美与丑的对比?
1.伽西莫多的美与丑 : 外表丑陋与内心善良懂得感恩
2.伽西莫多与爱斯梅拉达:外表丑陋与漂亮迷人
3.伽西莫多与副主教克洛德:善良朴实与阴险毒辣
4.爱斯梅拉达与围观者: 善良有同情心与麻木无知
5.围观者前与后的表现:麻木无知与逐步觉醒
五、主题探讨。
在文章的最后,爱斯梅拉达的一滴水不仅唤醒了伽西莫多,同时也唤醒了围观者,你认为群众真的能被感动并发生变化吗?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
明确:一方面,群众嘲笑、辱骂伽西莫多,是因为不知道事实的真相;
另一方面,作者充分表现了&濒诲辩耻辞;中世纪的人民&谤诲辩耻辞;的无知愚昧和缺乏怜悯同情之心,并通过议论表达了自己对他们的不满和讽刺,但这并不能说明这些&濒诲辩耻辞;中世纪的人民&谤诲辩耻辞;完全丧失了人性。
人之初,性本善。人最初的本性是善良的。
爱斯梅拉达的举动,唤醒了伽西莫多,也唤醒了群众人性中的良知。
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作者这样安排情节,既是歌颂了美好人性的力量,也是对人性美的呼唤。
六、|结束语。
小小的看台,人性的真假、善恶和美丑展露无遗。
人有两只耳朵,一只耳朵听到上帝的声音,一只耳朵听到魔鬼的声音。
&濒诲辩耻辞;对上帝声音的呼唤&谤诲辩耻辞;,是雨果通过作品传达给我们的东西!他用他的作品使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鼓励我们去追求人性中的真善美!
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
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
而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心灵。
——雨果
把这句话送给大家,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拥有一颗宽广的心灵!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学反思
房 韵
这篇课文是节选,对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的表现缺少完整性,不利于学生形成全面深刻的理解;同时,国外文学作品在叙事方式上与我们有较大的差别,往往有较强的跳跃性,需要积极的联想和想象参与,而学生对这类作品接触较少,适应性不强,此外,课文5500多字,在一节四十分钟的课堂上要处理好这篇文章,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挑战。
&濒诲辩耻辞;长文短教&谤诲辩耻辞;,这需要对课文有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在经历了多种尝试之后,我把文章分成了两个板块,一为整体感知,一为具体研习。在第一板块中,我主要通过人物串联的方式,理清了故事情节。在第二板块中,我把&濒诲辩耻辞;伽西莫多的流泪&谤诲辩耻辞;作为一个切入点,逐步地带出了对人物性格的分析,同时我准备了大量的来自雨果自己的语句作为文本研习的辅助点,让学生在较为清晰的板书下得出了&濒诲辩耻辞;美与丑的对照&谤诲辩耻辞;,同时也帮助学生理解了作者的创作意图;最后,通过文本的扩展,即&濒诲辩耻辞;伽西莫多从不会流泪到流过一滴眼泪,再到泪流如河&谤诲辩耻辞;所反映的伽西莫多的内心变化让学生感悟到了&濒诲辩耻辞;爱&谤诲辩耻辞;的主题。
从教学的流程来看,整个教学思路是清晰的,但我还是深刻地体会到自己教学的稚嫩,课堂上的教学机智也有待提高。
“任何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如果离开语言的支托,那文本内容的精髓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仅仅是通过一步步引导,最后让学生感受到了这篇文章作者的写作意图,或许是人文目标与语言目标在这篇课文的一课时教学中,本来就难以协调。但是,一节课上过来之后,我感到自己试图两方面都有所涉及,但是两方面都只能“浮光掠影”,“蜻蜓点水”,给予学生讨论和挖掘的时间都不足。整个课堂上,学生一直都被我牵着鼻子走。在人文目标的实施过程中,学生自己思想的光辉没有得到真正地闪现,而在语言目标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则只能通过朗读略有感知,没有更深层次地品味。
我们语文组教研组长姜老师说&濒诲辩耻辞;一个好的语文老师,要把学生带进文本,再带出文本。&谤诲辩耻辞;通过这次考核课,我感悟到了备课的成长,作为一个青年教师,我也深深体会到了自己教学上的不足。&濒诲辩耻辞;把学生带进文本,再带出文本。&谤诲辩耻辞;,这是我孜孜不倦的追求目标。